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弃医从文的作家,在世界各国都不鲜见。中国有鲁迅、郭沫若,俄国有契柯夫,德国有布莱希特,而埃及也出了一位,这就是优素福·伊德里斯。伊德里斯在近代埃及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继迈哈穆德·台木尔、纳吉布·迈哈福兹之后涌现的又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虽然他于50年代才开始步入文坛,但他所取得的成就,足以同他的前辈们相颉顽。他跟随时代的步伐前进,在文学创作思想上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台木尔·兰克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据说一次有人向他进贡了一匹毛驴。那毛驴长得膘肥体壮,毛色铮亮,台木尔·兰克见了好不欢喜,满朝文武更是赞不绝口。可是只有朱哈见了却一声不吭,露出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台木尔·兰克见了不悦地问道: “朱哈,你怎么不说话,莫非你觉得这匹毛驴有假?”“启禀陛下,小的以为这匹毛驴简直是徒有其表,华而不实!”  相似文献   

3.
穆罕默德·阿卜杜·哈利姆·阿卜杜拉(1913~1970)是埃及小说家中著名的“三骑士”之一,出身农村,从小受尼罗河文明的熏陶,喜吟古诗,酷爱文学。1946年,他参加埃及阿拉伯语言学会举办的文学创作比赛,他的参赛作品《弃婴》以其诗情交融的独特风格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位评委的心弦,  相似文献   

4.
埃及的乡村小说发端于本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渐趋成熟。乡村小说主要描写乡村生活,是真实反映埃及乡村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的一面明镜。本文试从埃及乡村小说的时代背景、作家、文学特点及语言特点四个方面作一浅述。 一、乡村小说的时代背景 1902年,埃及作家马哈茂德·赫伊拉目睹遭受统治者的残酷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埃及农民的现状,创作了埃及文坛第一部反映乡村生活,体现农民强烈要求社会变革的小说《乡村青年》。1906年,丹沙微事件爆发之后,马哈茂德·塔希尔以这一历史事件为社会背景创作了《丹沙微的少女》。从此埃及出现了第一代乡村小说作家及其作品。 20年代,埃及社会上倡导公正,要求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为此创作了长篇小说《宰娜白》(1914)。三四十年代,埃及陷入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危机,为了填补挥霍殆尽的国库,统治者们对农民课以重税、盘剥无度,使农民的处境极度悲惨。这一状况使“社会小说”成为埃及作家们关注的焦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小说是:陶菲克·哈基姆的《乡村检察官手记》(1937)、阿伊莎·阿卜杜·拉赫曼的《庄园主》(1944)、阿卜杜·拉赫曼·谢尔卡维的《土地》(1954)。  相似文献   

5.
艾哈迈德·邵基是近代埃及和阿拉伯国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诗人,被誉为“阿拉伯诗王”。邵基的父亲曾在宫中任总督私人视察员。邵基于一八六八年出生在总督伊斯梅尔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他的祖籍并不是埃及,曾祖父艾哈迈德·阿里在穆罕默德·阿里王朝时,从土耳其迁居埃及。曾祖父通晓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曾任海关秘书之职。他生前豪富,死后给子孙留下万贯家财。  相似文献   

6.
开罗见闻     
·纳赛尔·霍斯鲁(1003一1088),波斯诗人、学者。家住巴尔赫城附近的卡巴迪扬(今阿富汗境内)。曾在塞尔柱宫廷任文书。43岁时辞去文书职务,外出游历,长达七年,曾到达叙利亚、耶路撒冷、埃及、麦加、也门、伊拉克等地。他的诗富有哲理,笔触生动,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深受人们喜爱。他写了六万余行的诗歌,传世的只有两万余行。主要作品有《光明颂》、《幸福颂》、《旅行者的粮食》等。他的散文作品也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他写的《旅行纪事》是十一世纪优秀的波斯散文作品,语言精炼,表达流畅,描写翔实。《旅行纪  相似文献   

7.
当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于1981年10月接任埃及总统职位的时候,埃及国内外许多人都十分关注穆巴拉克将怎样治理他的国家,甚至纷纷议论他是一个具有何种办事风格的人.当时,笔者正在开罗,从埃及朋友那里听到过许多有趣的评论.有人说,穆巴拉克是一位“推土机式”的人物,指的是穆巴拉克不仅是空军驾驶员出身,有一个壮实  相似文献   

8.
《阿拉伯世界》2004,(3):50-53,45
【18】《文牍撰修指南》(ubu al-’A‘sh in‘ahal-’Insh) 作者艾哈迈德·本·阿里·盖勒盖珊迪(公元1355~1418),埃及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生于埃及的盖勒盖珊戴地区。先在本地学习,后前往亚历  相似文献   

9.
埃及著名作家优素夫·西巴伊,1917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穆罕默德·西巴伊是埃及近代文学复兴运动的先驱。在家庭的熏陶下,西巴伊自幼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阅读优秀作家的作品。1937年,他毕业于军事学院,曾担任骑兵军官、军事学院教官等职。1952年在推翻法鲁克王朝的“七·二三”革命中,他是纳赛尔领导下的自由军官组织的成员之一。以后,他曾担任文化、宣传部门要职,同时,还是作协、文联等机构的  相似文献   

10.
尊敬的埃及总统夫人苏珊·穆巴拉克女士:尊敬的埃及贵宾:各位来宾:今天,我们十分荣幸地在此欢迎埃及总统夫人苏珊·穆巴拉克女士访问我校,并举行授予总统夫人为我校“顾问教授”称号的仪式,  相似文献   

11.
1988年,埃及文坛耆宿纳吉布·马赫福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当代阿拉伯文学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这无疑令阿拉伯人扬眉吐气,同时,人们会问,阿拉伯作家中,谁可能继马赫福兹之后第二个问鼎诺贝尔文学奖?阿拉伯文坛,众星闪烁,名家如云,其作家、作品虽不及欧美诸国享誉世界,亦不乏令人瞩目的佼佼者。其中,埃及作家更是不同凡响。像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尤素福·伊德里斯、萨尔瓦特·阿巴查等名家著作甚丰,不少篇章还颇获好评,有些人的资格和影响几乎能与马赫福兹相提并论。但当人们向马赫福兹问及阿拉伯作家中谁有可能继他之后成为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他却出人意料地回答说:“哈纳·米纳。”此言乍听起来有些突兀,怎么不是大名鼎鼎的埃及作家,而是叙利亚作家?其实,研究一下米纳的生平和创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12.
“……教育对于每个人就像吃饭、喝水和呼吸空气一样重要。文化教育应该属于全体人民,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人人有权享用……”开罗国家大剧院里传出阵阵话音及掌声,话音铿锵有力、宏亮圆润,掌声犹如雷鸣。那是埃及人民熟悉的声音,那里在放送埃及前教育部长、“阿拉伯文学之柱”塔哈·侯赛因博士生前的讲话录音。 大剧院里正在举行盛大集会,埃及文艺界隆重纪念塔哈·侯赛因博士逝世二十周年庆祝塔哈·侯赛因纪念馆开馆。 塔哈·侯赛因纪念馆馆址在博士故居,位于开罗吉萨区的金字塔大街,名为“拉麦塔”,是阿拉伯语“拉麦”一词的双数词,其原意为“积水塘”或沙漠之中供人歇脚的地方。塔哈·侯赛因博士之所以用双数词为私宅命名,因为那是一座两层小楼,一层供博士夫妇用,另一层住着博士的儿子穆阿尼斯及其妻子。“拉麦塔”落成之初,塔哈·侯赛因博士低声细语地说:“一座房子,一个花园。在开罗,终于有了我们的私有财产。真主啊,一切赞美和感谢都归于你,你是天地之光……”仿佛他早就希望在这个世界上拥有自己的一份东西。1889年11月的一天,塔哈生于上埃及一个偏僻乡村的贫苦农家。幼儿时的塔哈,也曾领略过光明之美。但是,贫困、落后使他染上了眼病。在兄弟姐妹12人中,塔哈排行老七,因家境贫寒,父亲收入低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0月初,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及著名文学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在开罗遭到暴力袭击,被极端分子刺伤,震惊世界。埃及各界人士对此恶行纷纷予以谴责。 打开阿拉伯文学史册,不难发现对文学家施虐暴并不罕见。如古代文学家麦阿里(973~1057)、贾希兹(775~868),近现代文学家阿卡德(1889~1964)、塔哈·侯赛因(1889~1973)都曾遭到迫害乃至类似的谋杀。本文就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埃及大文豪塔哈·侯赛因的遭际作一简述。 1925年,塔哈在埃及国立大学(开罗大学前身)讲授贾希利亚时期的诗歌时,运用笛卡尔“怀疑论”的研究方法,率先对该时期的诗歌的原有结论提出疑问,经长期研究和悉心推敲,他得出的结论是:所谓贾希利亚时期诗歌,其绝大部分作品是伊斯兰时期人们杜撰出来的,这些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也是伊斯兰时期阿拉伯人的宗教、思想、政治和经济生活,连贾希利亚时期的语言也没有在诗歌中得到反映。 一石激起千层浪,集中体现塔哈·侯赛因这一新观点的《论贾希利亚诗歌》一出版,迅即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一时间,塔哈受到各方的无端指责和攻击,有人还通过报刊呼吁立即把他赶下大学讲台。除了不明是非、受蒙蔽而摇旗呐喊的青年人外,反对塔哈最为激烈的有三种人:一  相似文献   

14.
埃及举行阿卡德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埃及基纳省于去年9月初为已故著名作家阿拔斯·马哈茂德·阿卡德举行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基纳文学院召开“阿卡德文学研讨会”,历时三天,全国各地的文学院都派代表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15.
朱晖 《当代老年》2010,(6):19-19
孙中山推翻满清政权的革命中,哥哥孙眉功不可没。为了弟弟的宏图伟业,孙眉不仅倾其家产予以资助,还发挥自己广阔的人脉,奔走呼号,寻求更多人的支持。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当时,许多人凭借各自的背景,挖空心思地捞取一官半职,孙眉也未能免俗。在他眼里,弟弟就是当今“皇帝”,做哥哥的不说封王赏地,怎么也该混个“二品顶戴”。  相似文献   

16.
乌姆·库勒苏姆是四五十年代埃及最著名的女歌星,她的名字伴随着她的歌声飞向阿拉伯各国,她所唱的歌至今仍在阿拉伯各国流行。 1906年,乌姆·库勒苏姆出生在尼罗河三角洲塔马·祖海拉村一户农民家里,父亲易卜拉欣,母亲沙丽法。在家里,乌姆·库勒苏姆排行最小,她的哥哥名叫哈立德,姐姐名叫鲁姬娅。乌姆·库勒苏姆的父亲会弹琴唱歌,经常带着儿子走街串巷,为乡亲唱赞圣歌,以此养家糊口。  相似文献   

17.
在埃及影坛活跃了整整三十年的著名演员鲁士迪·阿巴扎由于搅扰当今世界安宁的致死疾病——癌症离开了人世。五十二岁的鲁士迪留下了几十部成功的电影,为埃及灿烂的艺术史增添了珍贵的一页。埃及人民称他为“电影皇帝”。人们无限深情地悼念这位杰出的大艺术家,二十五万人怀着沉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世界》2003,(5):29-32
扎耶德·本·苏尔坦·阿勒·纳哈扬总统于1918年生于阿布扎比市中心的希思尼宫,是阿布扎比酋长国酋长苏尔坦·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1922~1926年执政)的第4子,从小接受王室的伊斯兰文化教育。1966年8月6日,他接替长兄沙赫布特(1928~1966年任酋长),执掌阿布扎比酋长国统治权。这使他有机会实现其“发展、联合、富足”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世界》2004,(5):53-57
[22]《贤人名士事略》(Siyar’A‘l(a|-)mal-Nubal(a|-)’) 作者舍姆斯丁·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扎哈比(卒于1374年),阿拉伯著名历史学家、圣训学家。祖籍土库曼,出生和故世均在大马士革。其附名扎哈比(al-Zahabi)的意思是金匠,因为其父以制造金器为业。殷实的家境使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长大后像所有有志研究圣训学的人一样,遍游沙姆地区各大名城,拜师访学,后游学埃及并到麦加朝圣。他求教的导师中不乏伊本·泰米叶那样的大师。学成后开始关注史学。在大马士革近郊风景秀丽的姑塔一个村庄里,担任“海推布”(伊斯兰教义演说家)达15年之久,那是他一生中著书立说最丰富和最重要的时期。之后在大马士革多所学校任教,桃李满天下。临终前5年,因患眼疾,拒绝治疗而双目失明,但教学和著述不曾中辍。  相似文献   

20.
序言     
由埃及著名学者侯赛因·卡米勒·巴哈丁著,朱威烈、丁俊译的《十字路口》一书已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4月出版,特选录其中的“序言”、“译后记”及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