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体育运动美"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新概念,是应人们对文化娱乐更高的需求而产生的。体育运动美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竞技美表现在运动员的技术、技巧和比赛的结果之中,竞技体育对体育运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艺术美包括建筑、音乐、舞蹈、雕塑等,各类艺术与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风格美体现在运动员的语言、心灵、行为和精神等方面,体育风格是体育运动的行为准则;观赏美表现在我们可以从观赏运动员的表演中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励人们对体育更高、更深的追求,从观赏体育走到实践体育运动美的行列。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通过不断训练,提高语言修养。课堂教学语言美具有鲜明的特征,课堂教学语言要进入艺术境界应具备语声美、自然美、节奏美、规范美、文辞美、情趣美等条件。  相似文献   

3.
体育运动的美感表现为质感、馆舍、场地、器具、音乐、图标的直观美;姿态性的、力量性的、悲壮性的、成就性的、矫健性的、武士性的、潇洒性的、创造性的运动美;团队求和谐、临危心不乱、受挫不言败、有功不轻狂、无名心不悔的人文精神美。这值得我们加以珍惜、延续和创造。  相似文献   

4.
体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一方面能从形态和机能上完善人的身体,使其得到健康健美的发展,以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和观赏体育运动,能产生机体上的舒适惬意,带来情绪上的欢快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就体育美的种种形态,阐述体育与美育是相互共存的,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培育具备可行性、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的“美”是众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个角度,论述了主持人所应具备的“美”的特质,旨在说明美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人类离不开美,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作为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更应有很强的对美的感悟能力,懂得美,追求美。  相似文献   

7.
参加体育运动或竞赛使人精神高度集中,是控制精神紧张和心里失调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振奋精神、降低焦虑反应、提高智力功能、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加社会联系等,对保持心理健康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一、体育运动社会间性的基本矛盾体育运动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同语言、意识等社会现象一样,也是社会生活需要的结果。我们说,社会需要和人的体质状况之间的矛盾正是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基本矛盾。正是这种矛盾运动使得各种不同的体育运动方式得以产生、发展、兴亡盛衰不断变化,绘制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图画。应当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需要,绝不是什么个人的主观的意图和愿望,而是一种通过人所反映出来的由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所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这种社会需要是由三个…  相似文献   

9.
施教者的形象美不美直接影响着受教者对美的追求和学习兴趣,而形象美不美更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道德生成以及学习质量。人民教师应该成为美的使者,即应该成为内在美与外在美相互统一的美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体育运动对人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身心健康需求显得越来越强烈.然而,现代高科技,一方面给人的身心健康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设施,另一方面它也给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些负性的影响,如运动不足症、亚健康、现代"文明病"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探讨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成了近年来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界的关注焦点.因此,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英语教学中的美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教学美是一种融社会美与艺术美于一体的特殊美学形态。它的本质属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具有个别性、创造性、审美性等三维特征和高激励、高效益、审美等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审美理论的主要来源是德国古典美学,其中康德和席勒最为重要.关于美,康德提出了"美的理想"说,认为理想的美是合主观规律(审美的规范观念)与合他律目的(理性观念即道德)的统一;席勒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美是"技巧中的自然",即美的对象是合客观规律(技巧或技艺性)与合自律目的(自然或称本性)的统一.二者的观点都良莠互现,马克思汲取了前二者理论的有价值部分,认为美是合种的尺度(客观规律)与合内在的尺度(自律与他律目的)的统一.这样,马克思就科学地解决了德国古典美学所遗留下来的"审美与自由"之历史谜题.  相似文献   

13.
生态美学或生态论美学的提出,其要义首先是美学自身的思想基础和学理内含的调整以至重建。人本生态美学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之间的尖锐对立,以人类生态存在的视野,在人本和生态两者之间实现目的和基础的统一。在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生态美的实际功能和对实践的生态性质等问题上,它要求向自然本体回归从而实现学理上的深化。这种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相适应的美学,也为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交融提供了可靠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然观从康德、谢林到黑格尔 ,完成了由外而内的过程 ,精神的主体性终于克服了自然的生疏感 ,把自然统摄于理念之中 ,成为理念自身的外化 ,也是理念运动必然扬弃的中间阶段。相应地 ,自然美的发生条件也逐渐更强调主体的因素。人的自由取代了自然真实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 ,从而导致了“模仿说”地位的动摇。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论断和对主体性的关注体现出德国古典美学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体育对增进人体美,增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重要意义,人们通过体育运动充分领略艺术美。美学对体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美学的学科史可上溯到自然美,其生态中心主义观、突破二元论以及认为现象即为美的思想可从杜威和梅洛-庞蒂那里找到理论根据。杜威的自然经验主义以及倡导的公民环境主义等具有生态审美特征,而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旨在寻求身体在世界(环境)中安置的努力则使生态学获得了现象学的支撑。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范式,也须要批判性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7.
西方分析美学秉承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方法,力图将美学问题当做语言问题来加以解决,艺术定义为分析美学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美学推崇妙悟,超越语言通过体验通达最高的无言之美,更重视语言之外的心灵体验。分析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语言观之差异主要根源于中西美学思维方法的区别,依据冯友兰观点,分析美学方法即“正的方法”,中国传统美学即“负的方法”,二者均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8.
音乐美学研究中不能将音乐素养与音乐的创作者、欣赏者的道德水准简单化地统而论之。音乐修养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道德水准无关。音乐美是一种无形象、无概念、无观念指向的纯粹性的美,是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形式美。音乐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它不依附于观念的认同或者形象引起的联想而具有独立美学意义。音乐研究应该遵循音乐的本体特征,首先认识到音乐的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出发,分析了美国印第安人作家莫马戴的作品《通往雨山的路》的美学价值。该作品充分体现了审美活动中的意象之美、审美领域中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和谐统一以及审美形态的空灵。  相似文献   

20.
体育美学:一种生命现象的文化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的审美是以人为对象,把体育看着是一种生命现象,一种以力量来直接体现人的本质的生命现象。体育美学就是欲对这种现象进地一种文化哲学解释的理论。本文仅就体育的文化本质。"人化的自然"与体育美学的关系及其体育审美的主体和客体的区别问题进论述,把体育的美放在人的本质以及人同身体的自然的关系背景中去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