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主体意识及其发展中的矛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涵义人的主体意识是人的高级意识,当人们自觉地意识到“我是主体”时,她实际上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了自己实践和认识的客体的存在和自己对客体的主导作用。只有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同时意识到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身份和主体价值,才是具有了主体意识的自觉主体。有些人虽然在事实上从事着改造和认识世界的活动,但是如果她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驾驭支配地位,那么,她的实践活动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自发性。这些人还不能说具备了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姜峰 《河北学刊》2001,21(3):60-63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写作投身社会运动的时代 ,女性意识的变异使得女作家遮蔽或忽略自身独特的体认而竭力达到一种不分性别的认识高度。导致这种主体意识变化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 ,也有创作主体自身的因素。诸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她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意识、政治意识作为主体意识的新支点 ,为女性意识注入新的质素 ,从而使文学创作风貌产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几乎是群体性的 ,即整个女性写作都表现出一种对男性趋向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斯多葛(Stoics)对神的理解使神成为一种道德哲学的基础,但在斯多葛看来,神既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它同时对人来说也是世界的内在必然性、也即对作为道德主体的人而言的“命运”;因此,“命运”和“自由”之间产生的紧张对立,给斯多葛将人自身理解为一种独立自主的道德主体以极大的压力。作为外在力量而存在的“命运”,是希腊城邦共同体瓦解之后,希腊化时期的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在必然性统治的世界中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如何可能?是斯多葛哲学的问题和困难之所在,也是其内在力量之所在。这种以理性为根据的意志自由在苏格拉底的独立人格中首先得到体现,在斯多葛学说和人格实践中得到完成:个体因为对于天道或神性的体认而对自我存在具有一种自由自觉的意识,以致形成一种“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这是斯多葛学派对希腊古典理性主义道德哲学的重要贡献,也是构成西方文明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苗翠环  黄粹 《兰州学刊》2013,(7):114-117
我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最早开始于近代知识女性,她们的主体意识是在近代社会男性倡导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觉醒的。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女性的权利获得了政治上和法律上的保障,但由于女性缺乏对自身生活变化的反思,因此,导致女性主体意识的失落。当我国进入到社会转型期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利益结构的调整,为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理性自觉提供了物质基础;市场经济的特征直接刺激了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同时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冲击了传统观念,为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理性自觉在观念上创造了条件。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理性自觉主要表现在她们在工作中和家庭中地位的改变,但知识女性发展的瓶颈要求国家和社会改善女性发展的环境,切实保障女性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小说是通过对男性立体意识的颠覆,女性不自觉地对抗来彰显其女性主体意识,但女性的原罪意识也显现其中,压迫着女性自身。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面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因此,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提倡并构建立体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一并作为跨世纪的课题提上研究日程。  相似文献   

7.
“类哲学”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指出,把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去考察,并以类的意识去把握现时代的人和反映现时代的精神,是“类哲学”所承担的理性使命。“类哲学”是以人的方式去观照人的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与思想境界。就其实践价值来说,它是揭示人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所应有的新哲学形态,是把握当代人类生存意义所依据的新价值坐标,也是指导我国人的现代化实践并实现“类人格”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8.
“耻”是主体受到他人的侮辱,或者内疚于自身的不足、过错而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自管子始,“耻”成为一种道德要求.在《论语》中“有耻”是士人人格修养的首要目标.“耻”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远恶向善的道德自觉;它以一种消极的,痛苦的情感体验,从反面督促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不该做的事,起到了道德堤防的作用.而《论语》中的“耻”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的主体性、自主性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哲学的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9.
改革大潮的汹涌澎湃,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习惯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女性,她们既看到了希望,也感觉到机遇和挑战,同时又深感困惑和忧思,要真正解除女性意识中的种种顾虑,以唤发起女性主体的自觉意识,则有待于我国女性价值意识地增强。 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反映在意识上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女性价值意识就是女性把自身同视为主客体关系范畴时,女性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意义的看法和观点,体现了女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包括女性主体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女性价值意识是该社会妇女的地位的反映,是该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反映,又是该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传统意识和社会心理的折射。所以,分析女性价值意识的现状和原因,找到增强我国女性价值意识的途径,以唤起女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评价20世纪女性文学在社会、自然、文化层面的女性自我意识嬗变历程,女性意识经历了两次成熟期、两次异化期。成熟期:(1)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由反抗封建婚姻的“人”的觉醒的外在性呈现于社会层面;(2)新时期女性意识以独立人格、社会价值的自觉追求呈现于文化精神层面。异化期:(1)“十七年”间女性文学以否定自然生理特征的“无性”的男性化认同于时代;(2)“后现代”的女性身体写作又以绝对的自然生理特征——“性自恋”和排斥男性的在场来张扬其话语的前卫性。女性意识具有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历史含义。对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上的不同认同,使女性文学由现代到当代的演变中出现种种分裂、冲撞与彼此消长的曲折和偏离。  相似文献   

11.
陈智慧 《云梦学刊》2005,26(2):84-86
是“莎菲”“震惊了文坛”奠定了丁玲在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莎菲”的魅力源自其作为主体的女人而包蕴的自我意识的独立张扬,性别意识的幽微精妙和作为自主的人对本能意识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同;是女性主体性意识的确立决定了莎菲形象的独立,卓异,而这特立、卓异的形象开启了文学史上女性形象个性化、复杂化、性别化的性格塑造,为女性书写和书写女性提供了一种开拓性的借鉴,引导女性文学走向了更丰富多样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女性的身体主体意识,是指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基本权力意识,也即女性对自我身体的欣赏、支配、享受的自由意志。中国当代的都市女性写作正是侧重从“赞美身体”、“支配身体”、“享受身体”等几个层面,对当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及身体主体意识进行前所未有的审美表现和文化透视。作为一种性别意识鲜明的“性别写作’’亦或“身体写作”,都市女作家对女性身体主体意识的审美表现和张扬,必将极大促动女性久被遮蔽、禁锢且多灾多难的身体走向解放和自由,并最终整体地促进和提升女性的性别觉醒和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分析叶嘉莹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中的女性形象、女性语言、“双性人格”、解析符号学等理论对中国花间词美学特质成因的探讨,认为她的探讨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得出的一些结论有新意和学术价值,对当代词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于历史上的种种女权主义运动或流派,当代女性主义将不再追求“解放”“平等”等此类宏大叙事,它遵循的是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的内在逻辑,即将处于他者地位的女性经验以视觉和听觉形式外显出来,解构男权意识,重构女性主体意识,突显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肖晶 《学术论坛》2005,(9):154-157
女性意识包含作为女人的性别意识和作为人的社会意识两个层面。虹影作品的女性是虚构的女人和真实的自我,其女性意识和文学的现代化思想的有机统一,使得其作品深刻而审美地表达了女性心理体验和生命状态,展示了女性健康的人格和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体意识在家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  陈祖英 《东南学术》2008,(2):150-155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在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中,女性主体意识可说是家庭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智力支持和重要支柱.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中国传统观念、西方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女性自我认知不足,缺乏正确的选择意识;自我定位不高,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政治意识淡薄,缺乏积极的参与意识.为此,文章指出,须从提高女性自我认识入手,促进主体意识的内在觉醒;参与社会活动,保持经济独立;强化权利意识,培养社会使命感.  相似文献   

17.
(一) 人的问题是许多学科研究的问题,而主体性问题则只是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中的人的问题,它是纯粹的哲学问题。它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着重考察作为主体的人的地位和作用,考察世界本身。作为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自己不仅能自由自觉地支配、占有外界事物,而且也能自由自觉地把握自身,成为自然界、社会和自身的主人,并通过发挥自身全部能动性以实现自身价值。这是人类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根本特性,我们认为,这也就是人的主体性。对于自然界来说,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改变物质存在形式,实现自己的预期目的,从而把自然生存条件置于自己控制之下,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对于社会来说,人们“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计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的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马恩选集》第1卷,第95页),成为自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牡丹亭》中的女性意识。在女性主体意识方面,《牡丹亭》主要表现在追求个人爱情,而《红楼梦》不仅仅表现在对爱情的追求和歌颂,更表现在对女性自身美好本质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肯定;在女性抗争意识方面,《红楼梦》中黛玉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平等,同时也以自己的力量与封建势力作了一定的反抗;在性与爱方面,《牡丹亭》表现了杜丽娘强烈的性爱追求,肯定了情欲的合理性,而《红楼梦》中的性与爱观念更为进步,表现为性爱双方相互尊重,彼此肯定对方的人格价值和尊严,向往共同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的性爱关系,同时也表达了“重情抑欲”的可贵的性爱观。  相似文献   

19.
龚小萍  罗斌 《东南学术》2012,(3):238-243
本土意识是外国文学研究者和借鉴者的一种自身意识,该意识影响着他们的研究和借鉴过程。本土意识的核心是民族文化意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人的身上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意识和主体意识。人们在研究和借鉴外国文学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本民族文化的特点作为参照项,或者作为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中介。本土意识是变化的,当作为其核心的民族文化意识同时代的发展不合拍时将束缚外国文学研究者和借鉴者的主体意识。本土意识源于外国文学鉴赏,现已延伸至文学研究之外的其它研究领域,本文试图从辩证法及文化身份理论角度,论证本土意识的合法性,并指出本土意识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女性追求自由平等、人格独立;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追求经济独立,确定社会主体地位方面探索“五四”新女性在五四思想文化背景中从觉醒到反抗到无路可走的心路历程,对“五四”妇女解放运动进行反思与探索,以期揭示女性意识的彰显和遮蔽,再现“五四”背景中女性的真实感受和思想文化转型时期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