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物论>是庄子系统责难和嘲讽人类知性和逻辑思维的一篇著名哲学论文.从"道通为一"的本体论出发,揭示了人类知性思维中"名"的主观性与"实"的客观性、"言"的有限性与"道"的无限性、概念的凝固性与表达对象的流动性之矛盾,否定了逻辑思维的真实性;从本体不可致诘的维度阐明了知性产生逻辑矛盾与逻辑悖谬的必然性.否认逻辑思维的真实性,必然在认识论上走向直觉主义.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赠君》诗和萨特《间隔》剧所阐释思想的依据,是认为人的存在就是社会评价的存在。人的社会评价性存在又引申出人的存在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特征:一方面,可以不断丰富发展从而使人生表现出无限可能,展示人生的精彩;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社会、人自身的种种限制,人的无限性又不能完全发挥,显示人生的无奈。  相似文献   

3.
自由是人类孜孜不断追求的理想,它反映了人类生存最深处的矛盾。自然必然性与自由的矛盾、人类生存的有限性与对理想追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便是人类生存的本原性矛盾。人的自由是人的生存、价值之所在,是人类进步发展的价值指向。人的自由之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和现实的需要。保持自由之树常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缔约中的意思表示错误是指表意人基于自身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客观世界的无限性的矛盾,在缔约过程中对订立合同所赖以的基础客观条件产生错误认识,致其在内在意思形成时或意思表示传递时发生主客观的不一致.各国或地区的法律均对陷入意思表示错误的当事人予以救济,准许其撤消合同或主张合同无效,但同时规定对意思表示错误的救济不得使任何一方因之有不当得利情事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理论的分析和历史的追索,探讨了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本然意义。认为作为人类自然本性的形而上学乃是解决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追求的矛盾,确切地是说是对人的此在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把本体论或形而上学视为把握客观世界的理论是前康德近代哲学的话语,康德对独断论形而上学的批判就是为了拯救本然的形而上学。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是在这一意义上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但只有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才真正解决了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为人的价值和意义找到了现实的归宿,而最终扬弃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撒尔嗬》的哲理思维较为丰富,主要体现为:(1)转换视角的思维方式。通过思维对象在思维中的转换把现实中的困难与矛盾通过特定的思维形式,导向人们的期望目标。(2)达观生死观。通过对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认识,采取较为实际的态度对待生活。(3)自我认知的哲理体认。反映在天人关系、人与人关系及人与社会关系三方面。  相似文献   

7.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庄子在洞察社会现实之后,指出人生中充满人与自我、人与外物的矛盾,而所有社会困境均是人力所无法扭转之必然。为此,庄子只好以"命"来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主张人要安命无为。庄子认为,人虽在社会中生活,但要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由,他提出"缘督以为经"的具体处世原则,主张过一种超脱世外、又混迹世中的游世生活。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对人生境遇的探讨,是庄子哲学的主要内容。对如何超越人的有限存在以实现与无限之“道”的合一、如何摆脱人生的各种桎梏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之境等问题的思考,构成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认识不清庄子,或对庄子产生误解,这主要因为庄子的人生取向扑朔迷离。其实不能把问题简单化。应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考察。这是文化史的主题。以史作鉴,以古证今,可对今日之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作较准确的评断。这将益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繁荣,益于学术上的千帆竞进。本文正是立足于此对庄子作文化史上的较客观的考察,以期还原庄子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吊诡”哲思,在于玩再矛盾。庄子以一种与西方哲学迥异的方式,诠释了人生矛盾的来源,即运用由共相概念组成的人类言语去分析说明共相之外的人世万象,必然招致逆理、误谬;庄子通过玩味言语来运行矛盾,倡导众生直面人生的思想困境,以悟觉天地原道、人生常情。庄子的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质,而且也为西方哲学突破固步自封的逻辑推理范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12.
克尔恺郭尔认为人的有限性(即本文称为肉身的方面)与人的无限性(一种纵深扩张的想象力)是不可调和的,在具体的生存过程中,这不可调和的两方面转化为必然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对立。克尔恺郭尔通过分析焦虑概念揭示出生存中的非存在(non-being)是有限性与无限性、可能性与必然性不可调和的根源。而克尔恺郭尔的主体性正是面对非存在的主体性,从而是面对绝对的他者而生存的激情。与建立在有限性与无限性、可能性与必然性内在统一基础上的黑格尔的主体性概念相比,克尔恺郭尔的主体性是肉身的主体性,同时以绝对他者的绝对主体性为前提,而黑格尔的主体性是一种抽象的无肉身的主体性。克尔恺郭尔的主体性概念是一种灵性叙事,而黑格尔的主体性概念是一种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13.
浅论人生     
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论述了人生的含义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个生命历程;人生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人生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历史性和矛盾性;人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现实的“有限性”基础上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无限性”根基,因而把传统形而上学置入现实生活世界中,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在现实的“有限性”根基上实现了其在哲学史上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变革意义,在现实的“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旧世界”的消亡与“新世界”的产生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因此,马克思哲学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实现其“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而知,“有限性”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现实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变革的方法,由于现实的“有限性”本身孕育着其“无限性”,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使现实的“有限性”蒸发出“无限性”成为可能,同时也是使蒸发的“无限性”变成现实的“有限性”成为可能,所以,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现实的“有限性”本身固有的本性.  相似文献   

15.
解决自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这一基本矛盾有两条路经一是保护资源并节制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但这并非治本之策;二是源源不断地开发新资源,这一根本出路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诉求.实现这一诉求需要进行自觉、持续、全面的创新,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内蕴和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庄子哲学中“道”既存于本体世界又存于经验世界,这造成了“道”在两个世界的“割裂”,从而相应地分成“道之真”和“道之气”两个方面,进而,这种“割裂”被带入其人性论中,造成人性的“割裂”,则其人性相应地分成“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这两方面相互制约和斗争,构成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庄子在《渔父》中提出“法天贵真”思想,分别从本体层和经验层来解决此人性矛盾,从而既使“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人性论图式,又使得生活在经验世界的个体人超越为体道真人。最终,在人性和人生两方面实现了由人向“道”的回归,也使庄子哲学得以完整。  相似文献   

17.
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上有意义的行为。法律行为由人的社会本质及人的生物性基础决定。合作-竞争是法律行为的"理想"类型。合作-竞争模式法律行为寓意为: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人的本能的自利性,从而引起利己与利他的对立统一,是合作-竞争的生物性基础;而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的对立统一,是合作-竞争的物质性基础;人的社会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是合作-竞争的社会性基础;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客观必然性的复杂性的对立统一,是合作-竞争的认识论基础。合作-竞争这一法律行为模型的确立,确证了人的自由的本质,也确证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立统一。这为架构国家与市民社会以新的启示,同时也为揭示法的深层次社会本质提供了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8.
汪洋的恣势,开道家文化之大观;放诞的诗笔,唱人生苦闷之衷曲;多彩的文论,写运思达意之奇妙——庄子的文艺思想是这有缺陷的世界放射出来的激情之光,是充满矛盾的人生开放出来的心灵之花,“读《庄子》,令人意宽、思大、敢作”,它使人们在静观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放。一也许忘记了庄子说的“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的申述吧,有人居然以庄子说的“绝圣弃智”、“灭文章、散五采”为根据,否定庄子有文艺思想。然而“庄子一书,寓言十九”,他生当乱世,常常正话反说,“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庄子也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庄子》中的"小大之辩"为主线,探讨了存在于《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重要作品间的矛盾,以及庄子对"大"和"小"的态度,由此揭示了庄子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间的差异,并对其"逍遥游"的三个层面和逻辑顺序作出新的阐释.认为"逍遥游"的真正价值并不在其理论形态和最终目标,而在庄子对此一境界的追求过程和借此表现的对束缚自我之现实的否定;庄子在现实中对小大的分辩比起他理论中的大小齐一来,对人们认识、理解事物具有更深刻、更普遍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一书对生死问题有着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本文着重从“生死之理”“生死之变”“死生无变”“养生顺死”四个方面,对《庄子》生死观中的“变”与“不变”进行剖析。“生死之理”是庄子讨论生死问题的理论依据,即道气论。庄子认为生死本为万物生化之一环,其实质为气化流行过程中的聚与散。以此为基础,庄子进而讨论生死之“变”与“不变”的问题。“变”是对生死这一客观现象所作的描述,生死循环无端,自然而然。“不变”则是庄子根据其“齐物”思想所形成之新的生命认识与态度,死生同一,“无变于己”。这种新的认识和态度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养生”和“顺死”的生命态度与实践方式。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