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事无碍论是最能代表华严宗理论特征的学说,其意义为佛的殊胜境界、宇宙的最高层次、观法的最后目标和真如本觉。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是该学说的理论要点。该学说表达了华严宗人对宇宙整体、尤其是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看法,表现出深邃的哲学思维与丰富的逻辑论证。虽然事事无碍论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但其结构、内涵与旨趣都表现出与印度佛教迥异的中国思想风貌。  相似文献   

2.
老子哲学肯定了宇宙间一切事物郭在运动变化之中。其哲学范畴“静”指事物潜移渐进的变化,“躁”指事物剧烈激进的运动,“静”与、“躁”是运动的两种形式,与现代哲学的“静止”、“运动”有别。“静为躁君”意应为:潜移渐进的变化,胜过剧烈激进的运动。以往学术界认为老子否定运动的永恒性,颠倒了“静、动”这一对矛盾的关系,最终陷入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诸法实相论是大乘佛教的理论核心,天台宗人进一步提出诸法即实相论,强调现象与本质、事物与真理相即不离的思想。文章全面地分析了实相的三层意义、基本内容与表述特点,并着重揭示诸法即实相命题的思想要点:现象与本质圆融、心即实相与不可思议境界。最后,通过体与用、理与事、权与实、俗与中、一与多的对应范畴关系,论述了诸法即实相论  相似文献   

4.
目前几种主要的关于中国哲学和朱熹哲学研究的著作,大致都认为朱熹“理一分殊”如同佛教华严宗的“一多相摄”和禅宗的“月印万川”,把整体与部分、一与多等同起来,是相对主义诡辩论,或指责说“理一”既可“分殊”又岂能“理一”,所以是自相矛盾的“怪论”。那些作者又都把“理一分殊”作为朱熹哲学体系中的一般命题对待。我认为,这些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5.
<正> 前几年,我国哲学界有些同志提出了事物“一分为三”或“三分法”的命题,我也主张这一观点(见《“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对此,有不少同志提出了批评意见。他们认为“一分为三”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分为三”的命题不能成立。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一分为三”(或“三分法”)的命题是能够成立的,而且对这一命题有进一步深入讨论的必要。本文仅对事物“一分为三”的类型再次加以说明,揭示“一分为三”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论证这一命题是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何谓事物?《列子·黄帝》中说:“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现在,我们所说的事物是指物质的形成物、客体、对象、具有一定的质——本质特性的总和——的物体。用哲学上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物体。它不仅包括个体,而且包括群体,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粒子。开始是“物”,后来扩展到“事”。因此,从广义上来说,  相似文献   

6.
文天祥之所以能成为南宋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自强不息”的发展观便是他的精神支柱.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元气在“道”的作用下产生的,而“道”即“不息”,也就是不断运动.文天祥从其“自强不息”的发展观出发,要求革新南宋腐败的政治,希望人们为人处世要坚守真理和奋发有为.文天祥的这种思想已接近当代的科学发展观,它是我国优...  相似文献   

7.
天台华严的"圆融"思想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特色。对"圆融"思想的特质理解需扎根于天台华严本身的内涵。首先需廓清"圆融"意义的背景,圆融思想是统摄"境,行,果",是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高度统一;再则需明确圆融思想所面对的核心问题即教的问题。"圆融"的内容具体可归为教的圆融与观的圆融,教偏于理,而观偏于统一心与境。天台宗中通过龙树《中论》所提到的"空、假、中"来圆融教观,而华严宗则据华严经的"一真法界不过自体因果",通过理与事乃至事与事的方式来圆融。圆融思想难以理解与表达,天台宗中对于说理的方式认为有四悉檀和三随之说,而华严宗对圆融境主要是唯智说。  相似文献   

8.
义湘号为海东华严初祖,其佛学思想集中在《华严一乘法界图》中,表现为圆融无碍一即一切的华严宗精神,这基本上是对其师智俨思想的继承。义湘和元晓的华严宗都是新罗中兴精神的体现,与花郎道一起共同构成新罗统一的思想要素。元晓行迹难考,义湘宣教创宗,勤修精练,贡献良多,不负初祖之名。  相似文献   

9.
<正> 陆九渊哲学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然而“道”在其哲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是心、理关系,还是道、器关系,其中都包含着对“道”作为本体的论述。“道”的本质是心,“道”包含了“心即理”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概括了他本体论的全部思想。然而人们在研究陆九渊的思想时,往往忽视对“道”的分析;或者从宋明理学的一般常识出发,把道等同于“理”。这也是对陆九渊本体论思想的性质往往搞不清楚的原  相似文献   

1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范畴所表征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换关系。这是一种本体论规定,这种规定就在于揭示“联系”的本质特征——客观性,即“联系”本质上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通常讲的“客观联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1.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规律本身是发展的。六十年代,哲学界曾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当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讨论。现在,这一命题已被写进“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哲学专业教材”,这就值得注意了。 《原理》在论述“规律是发展的范畴”时讲了两点含义:一、“作为发展范畴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必然趋势和确定的秩序。”二、“规律是发展的范畴还包含这样的含义:规律本身也是历史的、发展的。”(第158页)前一点是说规律属于发展这个范畴;后一点是说规律这个范畴的发展。而且,编者又将“规律范畴”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美学史上,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了“美是和谐”这个古老的美学命题,从而开创了毕达哥拉斯美学学派。他认为宇宙是按着数的和谐规律运动的,同时给美赋予了数的含义,以至使后来的众多的科学家都相信自然界是按着和谐优美的数学方式设计的。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是和谐”这一命题的启发和引导下,后来的哲学家、美学家不断地发展、充实、扩大与完善这一命题,使它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即从原来研究宇宙的和谐发展到研究人的和谐,由原来的事物外部世界的联系推进到内在的和谐,即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试论“关系”范畴及其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是各门理论科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人们常常要用到它。在社会交往日益发展的今天,这个范畴更显得重要。但究竟什么是“关系”,对它应如何确切地理解,人们却似乎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这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关理论科学的发展。有鉴于此,笔者试图对此范畴作一点粗浅论述。一对“关系”范畴的最常见的理解,是把它等同于“联系”。不少著作都把两者当作同一概念使用,似乎它们仅是表示同一内容的两种不同名称。有少数作者虽已意识到两者的区别,但也仅是从它们所适用的范围方面来考虑,例如有的认为“联系”范畴适用于大的范围,是指世界在整体上的相互作用,而“关系”范畴的适用范围则较为狭小,可指个别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的又正好相反,认为“关系”范畴适用范围较大,“联系”范畴则较为狭小。这些说法  相似文献   

14.
矛盾可以“一分为三”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宝玺 《齐鲁学刊》2001,2(5):79-83
矛盾不是指简单地把一个东西分成两个或几个部分、要素,也不是指事物、系统的结构,而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同义语和通俗表达。“一分为二”的“二”只能是指事物本质规定中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只有这两个方面才构成矛盾。把“一分为三”或“一分为多”看成是对“一分为二”的纠正、补充和发展,这是没有正确理解矛盾的基本含义,是难以成立的。矛盾只能“一分为二”,而不能“一分为三”。  相似文献   

15.
人:宇宙的“本质镜”程广云“本质镜”说的两则要义是:(1)事物的现象作为事物的“本质镜”,(2)人或人的意识现象作为物质世界(宇宙)的“本质镜”。“本质镜”说的基本观点是:任何一种事物,其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内在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然表现为外在矛盾...  相似文献   

16.
1982年春,我在哲学上倡导“一分为三”命题,尔后坚持研究24年。我是“三管齐下”从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第一“管”是不断地深入研究“一分为三”的基本原理;第二“管”是不断地进行学术争鸣,力争通过学术争鸣使“一分为三”的基本原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并且扩大其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影响;第三“管”是将“一分为三”的基本原理拓展到各门学科当中,从而激活新文思。  相似文献   

17.
气是贯穿中国古典哲学始终的主干范畴之一。它没有精确稳定的内涵和外延,可将相互矛盾、相互反对的规定圆融地兼容于一体。气可以解释一切宇宙现象、社会现象和生命现象,表现出鲜明的“泛心论”色彩。严格地讲,气不能算是一个哲学概念,仅仅是一个“前概念”。建立在这种逻辑思维形式之上的本体论,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泛生命哲学本体论。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方以智、严复等人利用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成就,来重构中国哲学概念与本体论,真正哲学———逻辑学意义上的哲学概念开始诞生  相似文献   

18.
在《一对范畴——“概念”和“存在”》(登载于《读书》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一文中,提出了如下论点:一、黑格尔说:事物有其概念,有其存在。二、世界上的物质存在,就其与人的劳动、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存在的,并没有人的劳动参与其间,更不是人的劳动所创造的。另一种事物是经过人的劳动、实践所创造的,或者是人的劳动参与其中的。这里,人们的社会制度也包括在内。三、唯物论者也可以应用“概念”和“存在”这一对范畴来观察客观事物。客观事物莫不有“概念”,有其“存在”。只要赋与“概念”以这样的含义,即任何事物中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定性,在人的思想上的反映。四、客观事物的概念和存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凡事物的存在,如果具有本质  相似文献   

19.
“实事求是”中所指的“实事”就是“客观实际”。它涉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两方面 ,而从“合规律性”方面分层次对其考察 ,我们就可得出其包涵了物质的一切基本特性。具体地说 :“实事”是指 :1.客观存在 ;2 .事物的结构和功能 ;3 .事物运动过程及其时空 ;4.事物的相互联系 ;5 .事物的具体条件 ;6 .事物的全部信息 ,等等。  相似文献   

20.
从“吾丧我”和“道”看庄子“齐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吾丧我”是道家大德在气功修炼中亲证的极高境界,呈现出主客合一、空虚寂静、独立自在、自身同一、无边无际等极其神奇的境状特征,由此意味“吾丧我”属于形上超越境界;道之体也是道家大德在气功修炼中亲证的与“吾丧我”相同的形上超越境界,但庄子从不同角度视其为道之体和“吾丧我”;庄子之“齐物”,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融人道之体或“吾丧我”境界,齐化为毫无差别的虚寂之“一”,可见其“齐物”与道之体和“吾丧我”都是通过气功途径达到的同一形上超越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