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彝族的占卜术张纯德占卜习俗在我国流传极广,且历史悠久。据《周易》、《尚书》记载,早在伏羲,黄帝时代人们就有了占卜。从考古学资料看,夏代已有"卜以决疑,不疑何卜"的说法,河南省浙川下王岗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卜骨;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羊的胛骨、...  相似文献   

2.
根据古文献记载,在我国的历史上,商代之前有一个夏代,这一点,已为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普遍承认.但是,记载夏代史实的文献资料很少,而且零散。根据文献资料还无法弄清夏史的全貌,这就必须依靠考古发掘资料来研究夏代的历史.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学界在探索夏文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发掘出一批同夏朝年代相当的文化遗址,对于这些文化遗址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所以,对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普遍关心的夏文化问题,一时  相似文献   

3.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200年间分布在苏南浙北沪西地区的一支发达的新石器文化,然而在夏朝建立之前良渚文化却神秘地从这一地区消失了。在这一地区迄今为止从未发现过相当于夏代和商初的考古遗存,这500年间该地区出现了一个考古学所谓的“缺环”。商代中期以后太湖地区为马桥文化分布区。马桥文化虽然含有若干良渚文化的因素,但其内涵和良渚文化完全不同,因此马桥文化不是良渚文化的直接继承者。马桥文化层是迭压在  相似文献   

4.
《清明》诗随《千家诗》问世以来,千载传唱,因其风格与杜牧诗风浑然一体,人们认可为杜牧诗。最近有人以《樊川集》中未收此诗,怀疑为他人伪作。怀疑当然可以,但不足为据。因为古代历史资料中,长期佚失而偶有发现的现象是不少的。《樊川集》中没有,应该允许《千家诗》的编者发现。如果没有可靠的历史资料来确证《清明》诗非杜牧作,仅凭怀疑、推测是不能服人的。  相似文献   

5.
洛阳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偃师二里头的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夏代青铜器是对初期青铜器的继承和发展。其数量和种类虽不是很多,纹饰也较简单,但在青铜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发掘的墓葬结构不同,出土青铜器在墓中的位置与组合也有差异。已出土的青铜酒器、容器、兵器、乐器、装饰品等,各具特点,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夏史与夏文化探索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夏朝,这为中国古代史学家所坚信。然而在近现代一些国内外学者对于夏的存在却发生了怀疑,这样有关夏代历史的探索就因关系到我们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重大问题而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由于传世文献中有关夏的记载数量少且零碎,并多属后人追记,所以探索夏文化主要依靠考古学来进行。这是继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之后,在古史研究方法论上取得的可喜成就。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第二编《奴隶社会》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发展——商代》第三节《社会生产和文化发达》:“商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年分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月置于年末,称十三月。”(P.201)书中另一处则说:“农业奴隶一年四季都没有空闲的时候。”(P.189)商代一年只分春秋两季,还是一年四季,没有说得很明白,看来这还是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它对正确估价商代的生产力发展和文化水平,是有密切关系和难以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第二编《奴隶社会》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发展——商代》第三节《社会生产和文化发达》:“商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年分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月置于年末,称十三月。”(P.201)书中另一处则说:“农业奴隶一年四季都没有空闲的时候。”(P.189)商代一年只分春秋两季,还是一年四季,没有说得很明白,看来这还是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它对正确估价商代的生产力发展和文化水平,是有密切关系和难以回避的问题。主张商代已知四季说的,有著名的甲骨学者董作宾,他曾耗费十年心血完成《殷历谱》一  相似文献   

9.
两汉以前,我国没有文学理论方面的专门著作,文学思想是包含在整个学术思想之中的.司马迁也没有建立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但是,我们如果细读他的《史记》和《报任安书》,便可以发现司马迁文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卓越性.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地总结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对发展我们今天的文学事业,仍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读《史记》;要读《史记》,又不能不知道司马迁其人。记得某位西方作家曾说,他是在不自意之中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忽然成了名人。司马迁可没有谈过这样的轻松的话。他留给我们了解他身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少卿书》不仅是血泪满纸,而且还可以从纸上听到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沉重的足音。司马迁的故乡在汉代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黄河  相似文献   

11.
李民同志在前几年写了《尚书与古史研究》,现在又将出版《夏商史论集》,二书可说是姊妹篇。我高兴的看到这两本书里对先秦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专题研究。从尧舜时期的氏族部落及其联盟开始,夏代及夏文化问题,商族的起源和商文化问题,夏代国家的形成问题,夏商的活动地区问题,商代农业问题,盘庚迁殷的问题,直到洛邑与成周诸问题,二书均细致的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首先怀疑“孔子删《诗》说”的不是孔安国许廷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称:“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后人据此概括为“孔子删《诗》说”。司马迁的这一说法,自唐代起始受到学者怀疑,但程俊英教授在《诗经漫话》中说...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与《春秋》以及《春秋》学之间的关系是《史记》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春秋》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文化范本,两者之间的关系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司马迁与《春秋》学的关系;其二,《史记》与“春秋三传”的关系;其三,孔子获麟一事对司马迁撰写《史记》有启示作用;其四,司马迁与“春秋笔法”的关系。上述四个方面拧结在一起,遂构成了司马迁与《春秋》以及《春秋》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禹的传说中,舜禹禅让和治理洪水流传最为广泛,尽管没有发现夏朝文字,但后世记载中商人先公世系的可信,反映出同时期的夏人世系应属可靠。怀疑古史不能仅靠逻辑推导和主观意愿,夏的传说与夏文化考古的契合,禹的人性存在和夏的真实性理应得到肯定。在禹传说最多的河南中西部、四川和浙江一带,天下之中的河南是颛顼和鲧活动的重要地区,出自这一族系的禹之地望应在今河南中西部地区,这一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考古学文化前后相承,没有中断和突变现象,和四川境内的考古学文化不属于同一系统,夏是在河南龙山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影响较大的禹兴于西羌,把西羌等同于蜀地的观点得不到现代考古学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是不折不扣的天命论者.由于对一些史料的错误理解,不少人认为司马迁怀疑天命、甚至否定天命.其实,司马迁主要从道德的角度理解天命,这导致神义论难题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司马迁拓宽了报施对象的范围,确保了道德之天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海燕 《老友》2009,(2):4-7
我国是世界铜冶炼的发祥地,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已能人工冶炼红铜和铜合金;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商代"青铜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但在近百年,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铜工业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7.
两汉时期,陕西地方出了两位博古通今、文史兼长的文化巨人:司马迁和班固。他们各自留给我们一部巨著——《史记》和《汉书》。他们二人既是同行,又是同乡,而且在人生道路上同样经历了坎坷曲折,但思想观点却迥异。班固有幸晚出一个多世纪,有机会对司马迁评说了一番,司马迁却没有反驳、申辩的机会,无法进行反批评。这实在是一大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第一部介绍和评价《史记》的专著《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中,作者李长之先生,探讨了司马迁和《史记》所涉及的许多重大问题。其中关于司马迁的政治观,还有专节的论述,提出了颇有深度的见解。然而,纵观《史记》,司马迁的政治观远不止于李氏之评,它还表现于更多方面。一、司马迁的政治观,首先表现在其著作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作的备种评价上(1)在论及国家之兴衰存亡的原因时,他认为决定国家命运的,首先是人的因素,而不是天和鬼神的力量。他强调人谋的作用,极力主张任贤追小。如在《陈丞相世家》里,当论及陈平的智谋…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史记》中分别为先秦法家的商鞅、韩非、李斯列传并作评价。对韩非和李斯,司马迁在批判的同时还表现出了一定的同情。而对商鞅,司马迁则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本纪》和《商君列传》正传中对其历史功绩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却是《商君列传》的"太史公日"中不能抑制的苛责和怒斥。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李陵事件对司马迁身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史记》"太史公曰"独立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儒法两家思想在司马迁身上合而未融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不少材料来自民间的轶闻轶事。司马迁著《史记》,曾在民间做了大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其调查的内容涉及古代历史、地理、民族、民俗等。他还对古代遗址、遗迹和实物进行过实地考察,他将调查搜集的资料与文字史料相映证,纠错补漏,使《史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他在民间所作的社会历史调查,对他的某些思想观点也有影响,他的社会历史调查的踪迹范围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跨越十六个省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