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光明日报》2006年4月30日报道,陕西韩城梁带村26号墓为“甲”字形大墓,墓道长26米,墓室长7米,宽5.8米。在26号墓中同样发现了数目可观的精美随葬品,包括22件铜礼器、六件“弄器”和多组组玉佩饰。值得一提的是,26号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高50厘米的铜方壶益盖内侧铸有铭,为确定梁带村墓地的国别又提供了新的证据,而作为玩物的“弄器”的出土,不但体现了北方草原化与中原化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墓主人生前奢华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形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广泛地分布于苏北、鲁南、豫东南、皖北地区,尤以江苏徐州、山东临沂等地分布最为密集.墓葬形制复杂多样,以土坑墓、崖洞墓和画像石墓最为多见,另外还分布着画像砖墓、砖室墓、石棺墓、瓮棺墓、砖棺墓、石室墓和砖石墓等.具体形制又变化多样.土坑墓分布很广.徐州地区多汉代王侯墓,其墓葬形制多为"凿山为藏"的崖洞墓.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从西汉晚期开始画像石墓较为多见,终有汉一代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3.
丽江金沙江河谷石棺葬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地区的“石棺葬”,通常为挖一个长方形的墓穴,以厚约半寸的板岩石若干块作“棺”的四边和底板,将尸体及随葬物有次序地放进“棺”内,上面用一块或若干块薄石板作盖板,再盖上土。这是一种独特的墓葬方式。 本世纪三十代末期,冯汉骥教授在四川岷江上游首次发现并清理了这种石棺墓。解放后,川西南地区的宝塘、巴兴,茂汶、汶川、木里、盐源、西昌、渡口及滇西北地区的禄丰、楚雄、祥云、大理、永胜、德钦等地都发现了这种墓葬,并及时地进行了清理和研究工作。对这种独特葬俗的综合研究,为我们弄清西南地区社会历史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4.
通榆县兴隆山公社鲜卑墓葬出土文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九年五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在通榆县兴隆山公社清理了一座古墓。古墓位于公社所在地西北六公里的小山岗上。这座墓是长方形竖穴土扩墓,未见有葬具。墓内并列有四具人骨,皆仰身直肢,头向西北,并随葬有马、牛、羊等动物碎骨。墓葬内清理出随葬品有三百余件。种类有石  相似文献   

5.
曾侯乙墓形制为不规则多边形,墓葬为岩坑竖穴,深达7米以上。外棺、内棺总重约5000公斤,土坑竖穴,未设墓道,印证了"诸侯之墓悬柩而下"的说法。中室、东室是曾侯乙墓的主体。曾侯乙作为诸侯,安葬于东室,与楚国王墓墓主放在中间墓坑有别。西室、北室长宽不一,既以礼乐为依归,也是墓主生前居室结构之再现。  相似文献   

6.
石构墓葬是甘青地区史前时期较有特色的一类文化遗存,根据结构特征,可分为石椁墓、石围墓、石封门板墓和石封堆墓四种类型。石椁墓和石围墓出现最早,始见于距今5000年前后的宗日墓地。随后,石构墓葬的类型增多,出现了石封门板墓及石封堆墓,空间分布范围也逐渐沿黄河向东拓展。整体来看,共和盆地以东至兰州附近是甘青地区石构墓葬的主要分布区。至迟在青铜时代,这类墓葬已经开始向周边扩散,川西北是主要的影响区。东周时期,伴随着东部周秦文化势力的西渐,甘青地区的石构墓葬渐趋消失。  相似文献   

7.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已经开始用赤铁矿粉装饰墓葬,表明当时已存在对灵魂某种形式的信仰。夏商周时代,墓葬装饰的范围也由棺逐渐扩大到椁及墓圹四壁和墓道两侧壁,装饰的形式不限于铺垫朱砂、对棺椁和圹壁的彩绘,覆盖于棺之上的棺罩、荒帷、帛画等绘有图案的丝麻织物等均成为墓葬内部装饰的组成部分,这时墓葬作为死后家园的象征更多的是被随葬器物而非建筑形式所表现。汉代魂魄二元观念的合一以及灵魂不灭的思想加快了丧葬习俗和墓葬形制的变化;"室墓"对地上居室的模仿使建筑壁画自然影响到墓室装饰;墓室作为祭祀空间对于绘画功能的需要,使三代时期建筑壁画的形式和功能终于在西汉晚期成为墓室装饰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8.
邛都夷,是汉代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今四川安宁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大石墓,是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发现于安宁河流域的一种古代民族的墓葬。1975年1月原西昌地区博物馆在冕宁县三块石清理了一座这种墓葬。此后,文物考古工作者又相继发掘清理了数十座,巳发表的资料已有廿座墓葬。随着大量文物的出土,对大石墓族属问题进行了探讨,大体有四种意见:邛人说,笮人说,濮族系统的邛人说,氏羌系统的邛人说,等等。笔者认为大石墓与邛人有关。现就此问题发表一些粗浅之见,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9.
1980年10月,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在陕西华县梓里村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过发掘,清理的新石器时代墓葬共有14座,其中仰韶文化墓葬就有12座。仰韶文化墓葬,基坑方向均为东西向。墓坑形状分为两种:一种为圆角长方形,另一种是圆角方形,以前一种占大多数。墓式有单人葬、多人合葬和二次合葬三种。其中单人葬系  相似文献   

10.
殷墟五号墓出土的一百一十件有铭铜器中,六件一套的两种鼎及偶方彝、鴞尊、觚、爵、瓿、鉞等六十余件铜器上皆铸有“妇好”二字。妇好的活动及事迹,在甲骨文中有二百四、五十条(包括不能属读的残辞在内)之多。殷墟五号墓是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直到目前保存最完整,而且又是唯一能够把该墓墓主同甲骨文和历史文献联系起来的墓葬。五号墓的发现,对于探讨商代社会的历史,研  相似文献   

11.
1975年年,成都市文管处在市西郊曾家包的两座东汉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画像石和画像砖。其中二号墓葬出土的两扇墓门,内外均有石刻画像。这些画像为我们了解、研究汉代的风俗习尚和墓主的身份及生前生活的情况提供了难得的资料。现试就画像的内容作一简略的考辨;  相似文献   

12.
楚文物鉴赏     
镇墓兽是人死之后,埋葬于墓葬中的一种明器,多见于大型贵族墓之椁内,在幽都供奉此物,以求保卫。镇墓兽有单头和双头之分,前者出土于江陵雨台山174号墓,后者出土于江陵天星观1号墓。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赤峰大阪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描述了适合本地区的考古挖掘特征和注意事项,介绍了巴彦塔拉考古挖掘中发现的一个比较代表性的墓葬——8号墓。  相似文献   

14.
黄鱼圈遗址位于舒兰县法特公社黄鱼大队村西的珠山上(又名团山子),此遗址的文化面貌与相应阶段的“西团山文化”诸遗址比,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和联系.一九八一年十月,曾在遗址中清理出一座晚于房址的石棺墓,棺长2.2米,宽1米,高0.25米,方向45°.棺底及四圹均以自然碎石堆砌,未见盖石,棺外是土圹.棺内骨架已腐,葬式不明. 棺内西南角上出土有一组计12件随葬的小型陶器,除一件未能复原外,余皆完整.其中有一  相似文献   

15.
西花园——庙台子遗址位于湖北随州市的东北约40华里,东北面是桐柏山、西南面是大洪山,中间是随枣走廊的一部分,这里是古代南北往来的重要通道。西花园——庙台子遗址是两个高坡台地,中间是凹地,东西相距约100米。这次在西花园发掘400多平方米,在庙台子发拥约100平方米,共发掘500余平方米。西花园包涵有屈家岭、湖北龙山、东周文化遗存。湖北庙台子包涵有湖北龙山、商代、西周、东周文化遗存。西花园遗址发现有屈家岭文化晚期的房基6座,瓮棺葬8座,湖北龙山文化的灰坑13座,墓葬30余座,瓮棺葬6座,东周墓葬一座,此墓葬式比较特殊,头南脚北,仰身直肢,两手屈折腹部,在距骨架胸腹之上约20余厘米处的填土中发现有南北一列放置的鬲、豆、盆、罐等随葬陶器四件。另外在人骨架的嘴里含有绿松石块两块。  相似文献   

16.
微子墓及墓碑辨伪张希宇众所周知,我国战国以前的墓葬制度是其墓不封,或封而不肥。因此,在久经战乱之后,后人甚至借助于史书记载也难以发现战国以前的地上墓葬部分。没有地下墓葬的考证,敢说某处为先秦墓葬,只能是一个大胆的假设。位于今山东微山县微山岛的微子墓及...  相似文献   

17.
据《光明日报》2005年12月17日报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韩城考古队在陕西韩城市梁带村发现了大面积的周代文化遗存,并勘探出103座墓葬和17座车马坑。今年4月以来,考古队对其中的一个车马坑和3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值得一提的是,已发掘完毕的一座墓葬未被盗扰,各种遗存、遗物保存完整,摆放整齐。有专家指出,这是陕西地区30多年来第一次发现的未经盗扰的周代高等级贵族墓葬。  相似文献   

18.
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濮阳西水坡的一座仰韶文化墓葬,可以说是近期最受人注目的考古发现了。除了报纸上报导以外,有关发掘简报竟在三种考古刊物同时发表。这样的情形,近若于年来还没有见到过。 这座不寻常的墓葬,是西水坡45号墓。西水坡遗址位于今濮阳城内西南角,1987年夏被发现,随即开始发掘。秋天,45号墓已经揭露,当时“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于安阳举行,有些学者闻讯前往参观,均传为奇觏。今年开春,消息在报端刊出,由于墓中现象被称为天下第一龙,成为尽人皆知的新闻。 45号墓是一座土坑竖穴墓,南北长4.1米,东西宽3.1米,为仰韶文化灰坑所打破,因而时代是清楚的。墓主是一个壮年男子,遗骨在墓室中间,头向南,仰身直肢。随葬有三个人殉,分别在墓室东、西、北三面的小龛内,也都仰身直肢。西、北两个人殉,双手都背压在骨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二年三月,甘肃省博物馆在东距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二十五里,西距秦安县陇城三十五里处,勘查和清理了一个北魏时期的墓葬。出土文物除有陶器,铜器、银碗、铁刀、铜幡首外,还有合在一起的墓志两方。关于此墓出土文物及断代等问题,秦明智、任步云同志写的《甘肃张家川发现“大赵神平二年”墓》一文已详叙(下简称秦文)。现就出土墓志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先秦的墓葬形制,经历了一个由“墓而不坟”到“墓而坟”的演变过程。《礼记·檀弓上》载:“孔子既得[将父母]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另据《礼记·檀弓下》,深悉周礼的季札葬子,“既葬而封,广轮掩坎,其高可隐也。”《水经注》卷二十四对此释曰:“奉高县县北有关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中。季札之聘上国也,丧子于赢博之间,即此处。”这些记述透露:中原地区坟丘或墓葬的兴建,约始于春秋晚期。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在中原地区发现了不少属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坟丘,有的规模还相当之大,如河南固始侯古堆大墓,燕下都九女台墓区的16号墓,临淄旧址南墙外的郎家庄1号墓等,说明入战国后兴建坟丘式墓葬的习俗已得到广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