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V)N结构(“)”表示修饰,V)N以下简称为VN)是指动词性成分修饰名词性成分。这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常用结构,在军语里尤为活跃。本文根据《新英汉军语辞典》(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1983)对军语中的VN结构进行考察,看看这一结构在意义,层次,音节,功能等方面有哪些特点,最后对这一结构的修饰语所存在的歧见谈点看法。1.VN结构在意义方面的特点。印欧语动词(以及介词)是向右赋格,分析此种结构关系限定为向右,汉语没有印欧语那种意义上的格标志,因此分析此种结构关系不必拘泥于向右,也可以向左。正是这种向左分析,说明动词性修饰语自有不同于其他修饰语之处,也就是说,其他修饰语不宜采取此种逆向分析法。  相似文献   

2.
宋德生 《云梦学刊》2010,31(2):147-149
从线性结构看,汉语是十足的左分支结构语言,其名词修饰语具有“显性的前置优势”。由于后置定语的存在,英语向右扩展明显.但从作为语法单位的名词修饰语出现的频率和语法理论来分析,前置也占优势。这种前置因为零冠词的使用和修饰语的后置及其对前置修饰语的包孕常常被忽略了,是为“隐性的前置优势”。名词修饰语的前置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是一种优势语序。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名词词组(以名词为中心词的词组,也可以是一个名词或代词)的修饰语既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本文只对名词词组的后置修饰语略加归纳。 一、形容词作后置修饰语。 1、当名词词组的中心词是以—thing,—body,—one结尾的不定代词,用作修饰语  相似文献   

4.
《“兰若生春夏”小释》一文(按,载本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云:“兰若生春夏”之“‘兰若’应当作为一个词组来看待,解释为‘美好芬芳的杜若’。‘兰’是名词用作形容词,修饰‘若’字,成为偏正关系的词组。”我觉得,这里把“兰”说成是“若”的修饰词是不妥的。古人常把名词的“兰”用作形容词,去修饰另一名词,而构成合成词组,如:兰亭、兰闺、兰室、兰章、兰言等等。但似乎还找不到一个同类修饰(偏正词组)的例子,即以“兰”修饰另一植物的例子。而只能见到同类并举(联合词组)的例子,如兰桂、兰蕙等(反义对举的如兰艾)。可见,“兰若”一词只适宜释为“兰”和“若”两种香草。兰,当是指兰花(也叫山兰、草兰、朵朵香),因其春季开花,故又叫春兰。春兰常和秋菊对举而言,如“春兰秋菊异时荣”(石贯《和主司王起》诗),“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楚辞·九歌·礼魂》)。可见,把“兰若生春夏”之“兰”释为春兰,是既符“生春夏”之意,也合落秋风之意的。古诗云:“兰若生春阳”,其“兰若”之“兰”也正是指的春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次范畴化理论出发,探讨了英语名词短语中前置修饰语和后置修饰语的认知功能和特点。名词短语中修饰语的功能是对名词所指事物进行次范畴化即从不同的角度对名词所指事物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前置修饰语的次范畴化功能具有以稳定、持久属性为参照的认知特点,而后置修饰语一般都是对某个特别语境下中心词暂时性的次范畴化。  相似文献   

6.
拙文《关于名词前的副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分类列举了5类语言实践中副词处于名词之前的副名组合的实例,通过对形式的整理和对结构的分析,辨明副词在各类副名组合形式中都没有修饰名词的功能,从而进一步肯定副词不能修饰名词的语法特性。文章将其中D类例句界定为名词活用作谓语动词,用例有“那个人比主任还主任”,[1]是“S比N还N”格式(这是格式的完全形式,也常典型化成“比N还N”),但只是匆匆带过。格式中“还”后的名词固然不应再视为名词,但拙文仅以副词偶然的“活用”作结论,分析却失之粗糙,故以此文对“S比N还N”…  相似文献   

7.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词类活用的鉴别标准是什么?有人提出: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而,活用为动词;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等等。比如:“出入相友。”(《孟子·滕文公上》)他们首先认定例中的“友”是名词,在这里它前边有副词作修饰,所以活用为动词。众所周知,具体的一个词,从古到今,不但大多数在词义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有的在词性上也发  相似文献   

8.
“变”是《易传》美学的精髓。《易传》认为美是在事物的变化中产生的,没有事物的变化,就没有事物的美。“在天成形,在地成象”,都是由于变化。天地混一,就不可能有天地万物之形象,从而也就不可能有天地万物的形象之美。《易传》的美学思想与它的哲学思想相适应,认为美一产生于事物之“杂”,《系辞下》所谓“物相杂,故曰文”;二产生于事物之动,《系辞上》所谓“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天下事物  相似文献   

9.
广州话与壮侗语的后修饰成分比较研究黎意0.1在修饰关系中,上古汉语可能曾存在过“正+偏”的结构,即被修饰语在前,修饰语在后。如甲骨卜辞中的“丘商”、“自喜”,《左传》中的“城颖”(隐公元年)、“城濮”(僖公二十八年)等地名都反映了这种语法规则。当汉语...  相似文献   

10.
至今,国内的一些哲学教科书中认为:本质“是构成一事物的各必要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的.”(肖前、李秀林、江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288页等)笔者认为,这类“本质”定义不是黑格尔、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有关思想的正确表述.因为,黑格尔曾说:“某一方只有在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的(本质的)规定,此一方也只有在反映了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凡一切实存的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中,而这种关系乃是每一实存的真正性质.因此实际存在着的东西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只是在一个他物之内的”(《小逻辑》254—255、281页)等.即黑格尔所说的“某一方”与“另一方”实际上代表的是彼此有必然联系的两个不同事物,而并非是指一个事物内部的各构成要素.“某一方只有在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的(本质的)规定,此一方也只有在反映了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实际是说:只有通过反思某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看某事物是个对他事物有何作用的东西,才能确定某事物的本质.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说:“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正是较确切、精辟、通俗地阐释了黑格尔的上述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英汉名词作为定语修饰语的位置与形态加以比较,总结出英汉名词作为定语修饰语时,放在中心词前,都有几种形态,并提出了汉语名词直接作定语修饰语的几种分类方法和汉语名词复数作为修饰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再谈英语定语从句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怀宇 《阴山学刊》2003,16(2):56-58
英语中的定语从句是一种修饰性的从句 ,其主要功能是作名词或代词的后置定语。然而 ,它有时又存在着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在翻译定语从句时 ,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 ,发现其与主句的逻辑关系 ,译成汉语的相应结构作名词或代词的修饰语 ,或译成汉语的偏正复句的一个分句或状语 ,或译成汉语的一个独立单句、并列复句的分句等  相似文献   

13.
“N+们”与汉语中其他表多数形式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普通指人名词与“N+们”的语用区别1.集合名词与“N+们”的语用区别由于集合名词本身就表达复数意义,按理说,集合名词与“N+们”的分布应该是互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根据集合名词能否后附“们”把他们分成两类:(1)不能后附“们”的集合名词。这类集合名词所指称的对象虽为一个群体,但在使用中更强调其整体性。这类词通常没有表达多数的语法形式,既不能后附“们”,也不能受集体量词和其他数量形容词的修饰。如:人民、人群、人类、大众、众人、全民、双方等。例:  相似文献   

14.
移就作为一种修辞格,一直是修辞学和语言学领域被关注的研究对象。基于徐盛桓先生有关话语生成的“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移就辞格的生成机制为:移就源于说话人的意向性;修饰语的移动和重新就位是在意向性主导下,在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从自主成分到依存成分的推衍过程,知觉的理解性和恒常性是推衍过程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并不赞同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一定义,无论对它再附加多少限定词和修饰语。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不能或不需要讲典型的“共性”与“个性”。我以为,典型的“共性”就是典型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如社会典型、一般艺术形象等所共同具备的基本属性。人类文艺史上的典型难以尽数,它们争辉竞妍、各具特色,也就是具有着各自独到的特色,自己鲜明独到的个性。这就使人们在无数典型的群体中一下子就可以把它找出来,而不致与其他相类的典型混同。但是,只要它是典型,它就又必然具备一些共同的属性,从而使它们——艺术典型有别于其他事物。上述定义中的“共性”其实不是典型的共性,而是一种抽象的、万物都可通用的“共性”。以前也曾有不少人论述过“典型的共性”,例如讲“典型的共性就是其阶级性”、或“阶层性”、或“时代性”等等,这些所谓“共性”,其实并不是艺术典型的,而是典型表现的客观对象  相似文献   

16.
结构理论是一门新学问,是一个有待开辟的新领域。只要一种事物存在、就有它的结构存在。而结构的和谐、协调、合理与否,则又决定着一种事物的状态、命运和趋向。然而,结构也并不仅仅受制于事物的内部主体因素,而且受制于外部因素并且同它的“遗传”性亦即延续性相关联。拙作《领导班子的最佳结构》(《人才天地》1985年第九期)一文从静态、动态、效益三个方面探讨了领导班子最佳结构及其形成问题。本文试从客观、主观、时间三个不同角度进一步探讨形成和影响领导班子最佳结构的外部条件、内部调节机制和它的连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雅趣     
从正的、合乎规范的、高尚而不庸俗的美的事物和行为(文艺创作、文艺鉴赏、环境布置、习惯爱好、言谈举止等)中显出的审美情趣,称之为“雅趣”。 中国古代美学很早就对“雅”推崇备至。古代帝王祭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所用的乐舞,即名“雅乐”。例如周代的雅乐(天舞)儒家把它奉作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政权后都循例制作雅乐,以歌颂本朝的功德。雅,也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诗经》中,它是一种具体的诗体,后来又  相似文献   

18.
“修辞立其诚”语出《易·乾·文言》,它是孔子在回答九三爻辞时所说的一句话。我经常发现人们在引用它时,把后代的引申义作为它的本义来训,例如:“‘修辞立其诚’见于《易经》,‘诚’者,准确、鲜明、生动有力也。修辞就是修饰言辞,就是对语言进行修饰和调整”。(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函授通讯》一九八三年第一期第三十四页)。  相似文献   

19.
“象”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不使用概念但也同样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的方法。它起源于《易经》,是对事物的“势”的认识而非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易经》之象的认识方法要到胡塞尔以后的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变中才能看出其意义。现代西方哲学的困境是语言的困境。即认识到“存在”决定“存在者”,但语言无法表述“存在”自身。“象”以非语言的方式表述存在(即势),是说不可说。它既是一,又是多。象本身是一,对象的理解是多。所以它较好地弥补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弊病,是一种未来的形而上学的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形式美诸规律(如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多样统一)中,“多样统一”是非常重要的,而参差美又是“多样统一”中最常见的一种。古今中外有许多哲学家、评论家认为参差不齐是事物表现形式的普遍规律,反映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孟子》云:“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王夫之《周易外传》从事物的联系和运动发展中看到:“乾坤立而必交……参伍不容均齐。”刘大櫆《论文偶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