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纵观西方"公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其理论内涵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转变。在古代,公民社会是一个与自然状态相对应的概念,但到了近代,西方思想家开始提出一种建立在国家和社会二分法基础上的公民社会观,而在现代,人们又开始用国家—市场—社会三分法来代替国家和社会二分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公民社会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3.
社区建设:中国城市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90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社区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城市蓬勃兴起。它深深植根于当今中国城市社会的全方位转型。揭示这一点,对于充分认识社区建设的巨大作用,推动社区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社会转型对基层社区的多重要求众所周知,广义的社会是由经济、...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社会资本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分析工具和理论途径在危机治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社区作为城市危机的基层治理单元,也深受其影响.通过运用社区治理理论和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研究我国的城市社区危机治理,总结当前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社区危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依据社会资本理论,可以从完善社区规范、增进社区信任、健全社区网络和塑造社区危机治理文化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探究:公民社会视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中国社会建设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缺乏来自社会组织的自下而上的自觉行动,其原因是社会组织由于资金困难而导致社会活动能力非常低下.解决这种状况的途径是动员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向社会组织进行公益捐赠的方式回报社会.但是,由于受到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公益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不合理、公益组织募捐能力低下等原因的影响,社会组织不能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只有培养企业的公益精神,完善企业公益捐赠的优惠政策,扩大公益组织的社会影响,才能提高企业的公益捐赠意识,从而夯实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推进中国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非政府组织在当下社会的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已然成为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基于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关系的省察表明:作为公民参与的平台、公民自治的形式、公民精神培育的载体、公民社会与国家合作互补的途径,非政府组织对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区建设─—刻不容缓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一是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企业办社会的职能。退休职工的管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都将分离到社会,由社区这个载体来承接。二是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格局。政府的许多社会职能、服务职能,将通过推动社区建设去承担。三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随着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体制的改革,城市居民同所居住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逐步地由“单位人”变为“社区人”。加强社… 相似文献
8.
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性,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背景具有与西方明显的不同,政府的主动改革发动以及经济、社会的特殊环境使得中国的公民社会和民主政治发展带有更多的"中国特色",而通过公民社会的培育来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在现实的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加强公民社会组织制度化建设,强化公民社会的主体力量,构建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公民社会的利益协调功能,是现阶段促进公民社会与中国民主政治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而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社区文化建设,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品味、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以及塑造良好的人文氛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纵观西方“公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其理论内涵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转变。在古代,公民社会是一个与自然状态相对应的概念,但到了近代,西方思想家开始提出一种建立在国家和社会二分法基础上的公民社会观,而在现代,人们又开始用国家-市场-社会三分法来代替国家和社会二分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公民社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一、背景、意义与方法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极为频繁,进城务工人口的数量迅速攀升,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日益庞大.南都公益基金会发起了以帮助农民工子女(新公民)城市融入为宗旨的资助项目-新公民计划,此次新公民计划公益活动由黑龙江省青 相似文献
12.
个人权利价值取向的普遍化是社会的道德现状,道德建设要帮助人们认识在现代社会个人权利属于公民权,以平等为基础,同公民义务相联系,逻辑地蕴含着对公共利益的尊重。自我中心、否定公共利益并不是个人权利的必然走向,而是其被抛弃了平等基础、公民义务后将自我利益膨胀到了极端的表现,是极其有害的;为了克服个人权利膨胀为自我中心、损人利己,要引导公民不仅要追求个人利益同时也要认同公共利益。因此,第一,引导人们认识利益相关性对公民权利的限定从而能够关注公共利益,避免极端个人主义。第二,提高人们对公民认同之于个人权利实现的价值的认识,以激励公民对公共利益的认同。第三,打造有利于公民认同的制度环境,用制度保障公民认同。 相似文献
13.
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civil society”和“community”两个概念的具体内涵在中国学术话语中的变化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中国城市基层社区中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以及这种微观基础与“社区共治”和社区“治理结构”的微妙联系,同时也提醒读者,要深刻揭示这种微妙联系,就必须把研究视角聚焦到具体行动空间的权力关系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4.
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友梅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8,(1):132-141
本文试图通过一种分析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中国城市基层社区中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以及这种微观基础与“社区共治”及社区“治理结构”之间的微妙联系,同时也提醒读者在深刻揭示这种微妙联系时必须把研究视角聚焦到具体行动空间的权力关系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5.
前改革时期,单位型社区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主流样态;随着单位制的消解,经济体制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结构的分层与分化、市场经济力量的强势嵌入,城市社区的置换与过滤使得单位型社区向阶层性社区的转变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变异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和谐稳定的社区是城市发展的基石。随着城市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建设面临着体制、成本和资源问题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突破以往社区发展的固有模式,走社区公共生活多中心治理之路,不断优化社区发展的外部环境、改善内部体制、规范主体行为、提升治理理念,从而推动社区建设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城市社区建设主要包括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建设 ,社区组织职能的科学界定 ,社区组织建设和职能履行的资金保障。我国城市化社区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是 :正确处理城市社区与政府的关系、社区与市场 (企业 )的关系 ,建立健全自治的社区组织并明确其功能 ,获取充足的建设资金。我们应该借鉴外国及澳门地区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 ,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要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社区建设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必须认识到其紧迫性,充分动员社区资源参与到社区建设中,避免只由政府财政包揽一切的作法;社区经济在社区建设中起基础性的作用;社区建设所需资金应通过商业运作为主、政府财政支撑为辅运作的模式来解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