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明清年间湖南与湖北一样被称为“楚”,湖南被称为“湘”还是后起之事.但因本文讨论的范围局限在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之内,故而只用“湘”,不用“楚”,以免读者在地理概念上一时无所适从.明代湘西土家族地区属永顺土司保靖土司桑植土司管辖,苗族地区则属辰州府(府治沅陵)管辖.清初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主要在永顺府,永顺府辖有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四县,后来永顺又划出一部分成为古丈坪厅,即今古丈县.苗族主要在辰州府,具体所在为永绥厅(今花垣)、乾州厅(今吉首)、凤凰厅和古丈坪厅南部.  相似文献   

2.
自称为“毕兹卡”的湘西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具有光荣传统的民族,长期聚居在西水两岸、武陵山区.据文献记载:这个地区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为楚,秦为黔中都,汉改武陵郡,梁置大乡县,陈曰灵溪,隋为辰州,唐析辰州置溪州领大乡、三亭两县,五代时属五溪,宋代设荆湖路,元代设永顺等处军民发抚司,明代设永顺宣慰使,保靖宜慰使,均属湖广土司.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设置永顺府,民国属永顺第八区行政公署,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属湘西行署和永顺专员公署,一九五二年为湘西苗族自治州代管,一九五七年后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相似文献   

3.
宣慰使司和宣抚使司明代正式成为专门用于治理少数民族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宣慰、宣抚司是隶于兵部的武职机构,负责各自管辖地区的军民之事,有些也隶属于户部,与各府州相同。从其官员品级上来看,宣抚司要稍逊于宣慰司;从其数量设置上,宣慰司的数量要少于宣抚司;从其上下级隶属关系上来看,宣慰、宣抚司在制度与实践中也不是垂直的领导关系。明代宣慰、宣抚司的制度安排,不但不同地区有明显的特征差别,而且与当时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酉阳土司从冉守忠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因军功封军民宣慰使,并加封安燕侯后,世代世袭,执掌酉阳.冉氏土官、土司一脉并非当地土著,而是由中原迁至夔万,再军事移民至酉阳,其族属亦非现今之土家族,实为南迁汉人.冉氏土官土司在执掌酉阳期间,与境内大姓家族的纷争、参与"赶苗拓业"、应征调课贡赋、兴学等,使酉阳的民族关系在纷乱离合中入历史的印痕.  相似文献   

5.
<正> 湘西古属“五溪蛮”地区,土家、苗、瑶、侗等少数民族聚居、杂处其间.自楚国开拓,秦汉设置郡县后,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开始处于中央王朝直接行政管辖之下,同内地汉族逐步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汉族封建政治、经济和封建文化影响下,先后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阶段.至唐末五代,一些大姓豪酋乘战乱动荡之机,凭借溪峒险阻,割据称雄.入宋后,因势设置一批羁縻州.后经熙宁年间“恢拓”,有部分羁縻州归入“版籍”,重新设立郡县,另一部分则继续保留下来.于是元明之际,形成以彭氏永顺军民宣慰司和保靖军民宣慰司为首的大小八个土司.其地域包括现今的永顺、保靖、龙山、  相似文献   

6.
《历代稽勋录》是一本系统记载五代以来,湖南永顺彭氏历任土官、土司生平事迹与功勋的私家著述。书中对元末明初永顺土司归附明廷时间和经过的记载,与《明实录》、《明史》等史籍存在差异。本文意图通过对上述史籍记载之间的差异展开研究,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还原差异背后潜藏的历史真相。研究认为,《历代稽勋录》有关永顺土司归附明廷的记载是真实的,进而证实了它作为史料的可靠性。此书记载的真实可靠,一方面有助于更加清楚地了解元明之际某些特定历史进程的真实经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认识与解读各种官私文本史料,揭示同一史事记载互有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明代建昌地区建置变化很大,有其特殊性。洪武二十五年前主要是行政建置,以当地民族为府州县卫所土官。洪武二十五年后,月鲁帖木儿等土官反明被平定,明王朝废除了行政建置,代以军事建置,增设四川行都司和卫所,驻军达五万多人。四川行都司辖六卫三十二千户所和五个长官司。行都司官员以流官为主,卫所官员有流有土,长官司为土官。明后期万历三年省建昌前卫后,才出现五卫八所。明前期,行都司及卫所、长官司有效地统治着建昌地区。明中期后,由于军民与夷人交往中的不良行为引起边衅,建昌卫土指挥使和邛部长官司土官衰落,原受土官抑制的彝族奴隶制扩张,掠夺劫杀卫所城镇军民,导致卫所萧条,控制范围大大缩小,军士减至五千多,靠从外地调入大批军队才能平定动乱。继之增置营戍,增派数千军士,分五大信地防守,但仍不能有效控制交通沿线,这种情况直到明朝灭亡。  相似文献   

8.
1 据《明史》,聚居在湘鄂西的土家族曾经分设施南、散毛、忠建,容美和永顺、保靖等土司辖管。容美地处楚地之南徼,古称柘溪或容阳、容米。这里是田氏土司的世袭领地,有所谓“自汉历唐,世守容阳”之说。明王朝多次降诏,令各地土司皆立儒学。据《明·一统志》,朱元璋就曾发布过这样的命令;明孝宗也下令规定土官子弟必须入学才能承袭世职。这一政策的推行,加速了汉文化  相似文献   

9.
晋天福四年(939年)“溪州之战”前,溪州彭氏土司司治尚无法确定。“溪州之战”后,彭士愁“乃迁州城,下于平岸”,此州治实亦位于今之会溪坪。此后,永顺彭氏土司之司治,先后兴废、迁徙凡三处:龙潭城、老司城、新司城。其中,集军事、政治功能为一体的“土司王宫”-- 老司城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不可多得的瑰宝。它是复原永顺土司社会结构、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中央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重要物证,是研究土家族乃至华南民族史的重要资源。老司城选址与修建体现了自然地形和军事防御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实物案例。  相似文献   

10.
论明代永顺土兵的军事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永顺土兵的军事制度是明代永顺土司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永顺土兵的军事制度在军队建制、军事阵法、防卫设施、军事装备、军队管理等方面已趋于完备,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中央王朝军事制度的发展,也使永顺土兵时刻保持其战斗力,在保家卫国中建立了不朽功勋,成为明代中央政府十分仰仗的一支地方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11.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双版纳,解放前曾被称作车(车里,今景洪)佛(佛海,今渤海)南(南峤,今勐遮)。清代是景龙金殿王国的所在地。我的父亲召存信,在西双版纳这块热土上,任了近40年的州长。父规召存信,1928年2月出生在景董(今思茅江城县境内,解放前属西双版纳统辖)的一个封建傣族土司家庭。他自幼接受汉族文化的熏陶,通晓傣、汉语言和文字,15岁便走上社会,受到车里宣尉使的赏识和重用(车里宣慰使又称“召片领”,是西双版纳傣族最大的封建镇主),在宣慰使司署中为宣慰使担任翻译,并处理一些外交行政事务。由放他为…  相似文献   

12.
<正>一、制订《土家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基本原则1、土家语分北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和南部(沪溪)两个方言.本方案以龙山苗市为标准音点,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2、全部采用拉丁字母,在字母形式和读音上尽量和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一致.凡土家语和汉语拼音方案语音相同或相近的音,采用汉语拼音方案里相当的字母表示.并采取以词为单位书写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今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向来是藏羌等民族重要的活动区域,方志编纂活动源远流长。唐宋时期,该地区所置各州多有图经编修,可考者约有十余部。在方志体例趋于定型的宋代,维州、茂州较早就编有州志;明至清初,威州、茂州和保县、汶川县修成的州县志皆不止一种,松潘卫军民指挥使司(松潘卫)、叠溪守御千户所亦编纂有司卫所志。统计清乾隆以前,川西北藏羌地区所编纂的图经以外的各类方志至少有20部,但皆早已失传,惟留下不少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佚文可辑。  相似文献   

14.
<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自治州),现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桑植、大庸十个县(市),面积有二万一千六百四十六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湘西这块土地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已经历了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为了考察和研究湘西历史,为四化建设服务,现据有关资料,就全州政区的历史沿革等问题作粗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5.
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贫贱富贵,男女老少,人人必需。自秦蜀守李冰识脉穿井,封建政府就控制,垄断井盐,为其政治、经济利益服务。汉在产盐之地设盐官;蜀汉设盐府校尉;唐设三川盐铁转运使,山南西道巡院官,剑南西道巡院官,剑南东道巡院官,并于云安(今云阳)、大昌(今奉节)、永安(奉节)等地设监官;北宋设益、梓、利、夔四路转运使,南宋设四川总领财赋和四路转运使,并于产盐较多之地设置监官,管理盐政。兹为井盐与宋代四川政治经济一文、以探索井盐在宋代四川政治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妥之处乞于指正。  相似文献   

16.
张鷟景云初任职为岐王属非岐王参军;证圣中张鷟任监察御史的途径非制举,乃吏部考选;张鷟仕途两次受贬.第一次在武周时任监察御史,因无士行被姚崇所恶遭贬.第二次在开元初因出使岭南受遗,事发,诏赐死,后经援奏,改为流岭南.两《唐书》、《桂林风土记》所记张鷟受贬的史料皆不确.张鸷卒官于龚州长史,非司门员外郎,今本《朝野佥载》所记率更令非张文成.  相似文献   

17.
近代湘鄂西地区各族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湘鄂西地区,(本文所指的湘鄂西地区,是以清代区划为标准的历史地理名词,而不是指现在的行政区划.它包括湖南西部的辰州、永顺二府所辖的沅陵、泸溪、溆浦、辰溪、永顺、保靖、龙山、桑植等八县和乾州、凤凰、永绥、晃州四厅以及湖北西部的施南府所辖的利川、恩施、咸丰、宣恩、来凤、鹤峰等县.这些地区现在大部分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来是土家族、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千百来年,各族人民在这里进行着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又共同进行了反对外国侵略、反对封建剥削  相似文献   

18.
<正> 我们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毕兹卡,译成汉语就是本地人的意思,主要聚居于湘西、鄂西一带。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有六十六万人。主要聚居于永顺、龙山、保靖、古丈、花垣等县;桑植、泸溪、吉首、凤凰、大庸等县,亦有少量的土家族。此外,湖北恩施专区的来凤、鹤峰、宣恩、利川等地有二十一万人;川东、黔东也有少量的土家族。据了解,目前我州在土家族来源问题上,存在两种说法:一是西来说:是古代巴人之后,世居川东、湘鄂西;一是东来说:来自江西。两种说法,各有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 “赶仗”是土家族的狩猎活动。土家族人非常喜欢并善于狩猎。每年冬春的“赶仗”,已成为他们历史的传统习惯。《永顺府志》卷一二在概括明清时代湘西土家族人民“赶仗”的情形时说:“龙山(今湖南龙山县)深林密箐,往日皆土官围场,一草一木,不许轻取。每冬狩猎,谓之‘赶仗’。先令舍把、头目等,视虎所居,率数十百人用大网环之;旋砍其草,以犬惊兽,兽奔,则以鸟铳标枪立毙之,无一脱者”。解放以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土家族聚居的靛房、坡脚等地——我的家乡,土家族人聚  相似文献   

20.
<正>抗战爆发后,湘西地下党组织得到了恢复发展.在中共湘西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我州境内的凤凰、泸溪、乾城(今吉首)、保靖、永绥(今花垣)五县分别组建了县委或县工委,党员总数达二百余名.在党组织的大力推动下,湘西地区的抗日救亡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值此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回忆这段艰苦历程,对于我们搞好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发扬民族精神,致力振兴湘西,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