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文学评论》编辑部、杭州大学《语文导报》编辑部、四川省社联《天府新论》编辑部联合发起的“中国古典文学宏观研究讨论会”于1987年3月20日至24日在杭州大学召开。与会代表一百五十余人,共提交论文五十余篇。现将大会所讨论的主要问题,作一简要综述。一、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宏观研究问题中山大学黄天骥认为古典文学的宏观研究有三个出发点:1.研究我国民族文学特点以继承优秀传统。2.了解文学发展规律以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3.研究民族文化特性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飙认为,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研究具有它的历史合理性,但在今天,  相似文献   

2.
傅钱余 《天府新论》2014,(4):156-160
随着民族文学的崛起,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也逐渐成为重要议题。民族文学民族性倾向于与民族精神相联结,导致民族文学研究中文学与文化简单对接,并误导了民族作家的伪民族文化写作。民族文学民族性研究应从文本本身出发,民族性是民族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或气质。文化与文学的互动生成民族性,需以作品为中心,讨论文化的各层面进入文学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在作品中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家的个性与文学风格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家的个性主要由"才"气"学"习"四个方面组成,"才"气"是由先天形成的,而"学"习"则是由于后天的原因形成的,刘勰的风格理论全面论述了作家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对后世风格理论的发展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近年来有关"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应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无关,是真正中国的文学现象;它是对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一股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的一种"中国式"概括;"五四"没有自由主义文学的问题,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或思潮,它形成于与左翼文学论争的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目前的"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有一种极力拔高乃至全盘肯定的倾向,为给其以公正评价,本文分析了其无可逃避的逻辑悖论性.  相似文献   

5.
徐可 《贵州社会科学》2006,4(2):112-116
郁达夫等浙西现代作家的作品各不相同,却呈示出共同的水文化情结,具体表现为"水文化"意蕴的柔情展现,"水性"意象的审美建构,"水性"特质的自然抒写,等等.探讨这一文学现象的渊源与意义有助于为文学的地域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方法上基本还是以建立在传统思维模式之上的分析法为主,视野上,大多落笔于对个别作家、个别作品作单一的线性因果剖析,而从宏观角度,对某一作家群体、某一主题的(系列)作品或某一文学现象作整体的系统描述,尚未多见。我们不否认传统研究方法之勋业,我们也不割裂以往与现在之维系,但我们要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金圣叹评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为例,通过和西方结构主义叙事理论进行比较,概括了金圣叹的戏剧叙事理论的民族特色:金圣叹的戏剧叙事理论受到儒佛之学、史传文学和八股文的影响.金圣叹从作家创作时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作品内部结构的"势能"两方面剖析了戏剧发展的动力.金圣叹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独具个性的分析了戏剧的各种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8.
国外产生了三次老舍作品的翻译高潮。一个民族的文化珍品在为他民族所接受时,难免会产生因政治、外交、民族风习、时尚等需要而产生的择取时的变形现象;这种变形终将向审美自身复归。作家本人的国际旅行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是现代社会中作家及其作品在域外引起关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世界各民族学者对老舍及作品的研究有一批各具特色的论著,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已出现了一个世界性、民族性、审美个性相统一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元明清时期,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三江源"文人文学,这些作品或是本土作家在三江源的土地上创作,或是三江源本土作家在外地创作,作品既与中原主流文学血脉相连,又有自己的个性气质,蕴籍着乡关之思、个人苦闷、肩负重任、为国戍边、关注批判现实、展现乡风民俗等多层面思想,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三江源文学和文化历史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文学风格,除了指作品的风格、作家的风格外,也指流派、阶级、民族、时代的风格等。然而,不论用于任何范围,文学风格的基础,总还是作家作品的风格。因为上述风格,是通过作家作品的风格表现出来的。所以,研究文学的风格,也应当从作家作品入手。一作家风格,是指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稳定的创作个性,也是贯串在其全部创作中共同的、反复出现的艺术特征。它体现着作家的立场、世界观、特殊的生活经  相似文献   

11.
华语语系文学系后殖民理论在华语文学领域的运用是有所限制的。论者试图辨析后殖民文学( Postcolonial Literature)、少数文学( Minor literature)及“混杂”( Hybridity)等概念,在华语文学中的运用。不同地域的海外华语文学因为历史、地域、政治、文化多方面的原因,肯定会发展于与中国大陆文化不同的特征,但把两者的关系完全描绘成殖民对抗,显然是不合适的。海外华文文学写作是华文文学的一个部分,相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并非德勒兹( Gilles Deleuze)与瓜达里( Felix Guattari)所说的“少数文学”。霍米巴的“混杂”概念强调主体之间互相渗透的状态,强调混杂中的抵抗,对于海外华文文学之于华文文学的关系,我们应该强调的是混杂中的异质性,而并非混杂中的抵抗性,由此可以解决两种主体对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楚辞和词是两种特殊诗体。前者产生于战国时期 ,后者兴起于中唐以后 ,并在唐宋时期兴盛繁荣。它们的产生虽相隔千年 ,但两种诗体具有源自民间文学、专意抒情、富于伤感色彩、追求辞采等共同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边缘学”特指被中国现代学主流意识排斥在外的旧体诗等旧体学和“官方”学。从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学是多元共生的学,中国现代学的叙述也应该是多元共生的。“旧体诗”等旧体学、“官方”学等都是中国现代学中的一分子。在学的历史进程中,它们都曾以自身的存在和创作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对它们的“关注”,既是我们应有的史学品质,也是中国现代学叙述更客观、更准确、更本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总体而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史上的大师级人物大多是传统文化学养深厚的学者,因此,文化经典是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最起码的根基。但是,也必须看到,王国维、朱光潜、刘若愚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由于没有处理好文化经典与西方文学话语之间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学术上的失误。这说明,有了文化经典的素养,也不一定能够较好地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众多学术大师的失误都证实了这一点。如果抛开经典,仅仅只是有文论话语,搞好比较文学研究更是一厢情愿。只有把文化经典与文论话语相结合,才能搞好比较文学研究。也就是说,要以自我的学术规则为主,融汇西方文化进行创新。文化经典、文论话语在当今的中国文化语境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文学的问题。因为经典的确立必须是为当下的比较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化建设服务的,文论话语也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15.
寻根文学的兴起与衰落是198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综合来看,寻根文学的衰落原因有三:一、寻根作家对传统文化既赞美又批判的矛盾态度;二、寻根文学自身的理论局限;三、寻根文学的理论主张和文本创作的错位。在理论上看,寻根文学在传统与现代、愚昧与启蒙、守旧与创新等矛盾的价值判断中很难做出抉择,这些判断相互纠缠和转换,使得寻根文学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6.
肯定和发展中国总体文学研究并对其方法作些理论研究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既然比较文学是当今世界文学研究中生命力最强的方法之一,那么根据一国的总体文学,即使是中国总体研究的材料所观察、所结论,也不可能说都具有普遍性。但世界上每一种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对总体文学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一系列方法中表现的重要原则:内涵、特点、原则、命题、共同的美学据点等却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其中充满着不同的理论特色,却在走上总体文学的道路上占有显著位置。  相似文献   

17.
建安文人的文学品评是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文学品评高峰,与前此相比,呈现着鲜明的特征:其一,绝大多数文学品评是对建安时期作家作品的品评及对自己创作体验的描述,彰显出强烈的当代意识,真正具有了品评文学的意义;其二,较少受政治的干预,保持了文学品评本身相对的独立品格;其三,有一个迅速深化、由量到质的跨跃式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历史传统和研究中,文学始终是作为"经典文化现象"而被认识和理解的。我们是事实上的文学经典主义者。从文学的历史过程来看,过去我们是文学经典主义者,是文学的信仰者或信徒,是完全自然的事情。但是当人类社会走进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社会之后,如果我们再坚持文学经典主义,我们再坚持对文学信仰,就将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应当是一个文学的历史主义者,我们必需看到人类文学生存条件所发生的历史性交化。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文学经典时代了。因此,我们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再无可能去对文学加以信仰了。在一个文学"失仰时代"里,文学边缘化、文学社会教化功能的降低,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的创作群体丰富了中国当今的文学创作,为中国当代读者提供了新鲜的阅读经验.他们大多是理工科出身的,没有受到正规的文学训练,但他们发自内心热爱文学,网络激发了他们的文学潜能,他们作为一个创作群体的出现冲击了当今的文学体制.对于他们来说,超越商业化,不断地更新自我,让创作有所创新和突破,是他们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家谱是丰富的史料库,它在文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主要体现为:对于文学家生平研究的史料价值,对于文学作品的归属考证、辑佚和助于理解的史料价值,对于家族文学研究的史料价值。同时,由于家谱与生俱来的缺陷,在利用家谱进行文学研究时需持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