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与《中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庸》的作者与成书司马迁说:“子思……作《中庸》。”(《史记·孔子世家》)《汉书·艺文志》礼类著录《中庸说》二篇,未题撰者。《礼记》中有《中庸》篇,是否即子思所作之《中庸》,木明确。唐人孔颖达《礼记正义》于《中庸》篇题之下引郑玄《目录》云:“孔子之孙子思极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可以看出,汉代学者郑玄,唐代学者孔颖达、陆德明均认为《礼记》中之《中庸》为子思所著。至宋代,理学家以构建儒学纯哲学和儒学本体论的需要,特别推崇《中庸》。朱熹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相似文献   

2.
《中庸》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宋人对《中庸》作者及文本的怀疑与考辨,欧阳修发其端,王十朋、陈善、叶适随其后,而王柏则开始考察《中庸》的文本及其与《子思》《中庸说》的关系。他们的考辨从思想内容、历史制度、称谓用语、师承传授等多个角度展开,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对后世《中庸》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府是孔子伟大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枝奇葩.子思记录了祖父这方面的论述,传与孟子,辑成一书名曰《中庸》.但是,孔子这一光辉思想屡遭后人误解歪曲,使其一度黯然失色,实乃一大憾事.  相似文献   

4.
有关《中庸》成书问题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中庸》作者与文本结构两个方面.《中庸》通过对"中庸""性""诚"诸概念的阐发,证明了全篇内容的完整性.首章点明天道与人道;第二章到第十九章引用孔子对"中庸"的看法,为下文抒说己意做铺垫;第二十章至最后一章揭明"诚"的内涵与作用,既是对首章的呼应与升华,也是对"中庸"部分的整合与延伸.《中庸》与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是同一思路,属于思孟一系的作品,是子思所作的一篇完整论文.《中庸》的出现,既是儒家学术思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儒学回应时代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论孔子的中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雍也》载: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把中庸之德,誉为“至德”。中庸至德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门弟子及其后继者子思和孟子等受其影响很大。《小戴记》(《礼记》)的《中庸》篇,相传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孔伋)所撰,后经汉儒们窜改,损益,流传日广。南北朝时,已有梁武帝《中庸讲疏》等专讲《中庸》的著作,唐代李翱等竭力推崇,宋代“义理之学”兴起后,《中庸》受到程颐和程灏等的表彰,朱熹且以之与《论语》、《孟子》、《大学》合为《四书》,列为儒家经典著作。并作《中庸章句》、《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流传益广,影响益大。《论语》中所载孔子论述中庸之德的正面材料并不多,内容亦较质朴,《中庸》作者利用某些有关孔子中庸的语录,进行其以“诚”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论的说教。《中庸》的第一章和第二十章以后各章是作者论“诚”的部分;第二章到二十章是孔子中庸语录汇编,是《中庸》中的原始部分,但亦已多窜易损益之处,不宜随便引用。至于后人所作有关《中庸》的注疏,更多异说,只可作为参考之用。因此,要对孔子中庸思想作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确是困难的。孔子的中庸思想,蕴藏着深刻的变易思想和辩证思想的因素,以及“执两用中”的“忠恕”伦理原则,和“执两一贯”的论理方法。这些思想,贯彻在其有关的言论中,散布在《论语》各章的有关方面。如细细地加以剖析,还是可以探索出一些真实面貌来的。兹特试探如下,提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6.
牛文澜 《兰州学刊》2013,(5):202-204
关于简本《五行》的作者,学界大都认为是子思所做,通过与《中庸》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内外关系中都有两个指向,即:由内而外的指向和由外而内的指向。但《中庸》以由内而外的指向为主,简本《五行》以由外而内的指向为主。在最高境界方面,《中庸》将"圣"作为最高境界,简本《五行》中"德"是最高境界,而"圣"只是五行之一。简本《五行》第一章中五行的次序是仁、义、礼、智、圣,这与《中庸》的五行次序没有太大区别,但是简本《五行》整体思想的次序是圣、智、仁、义、礼,与《中庸》的五行次序有很大不同,故简本《五行》第一章所言的五行,是对子思所作《五行》的引文,而简本《五行》第一章之后的作者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7.
中庸,最早是孔子根据古代“中”的观念而提出来的.《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民鲜久也.”中庸首先是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而被提出来的,但孔子对其具体内容却没有加以阐述.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对中庸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并且认为它也是一种进行道德修养和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称之为“道”即“中庸之道”.《中庸》提出“五达道”、“三达德”和“九经”是中庸的具体内容.“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也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中庸》.以下未注出处者均引自《中庸》).“五达道”是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三达德”是智、仁、勇这三种品质.《中庸》认为,在封建社会里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社会关系中.要使封建社会得以安定就必须处理好这些关系,即“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而这就要具备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品质.《中庸》又提出了“九经”:“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相似文献   

8.
<正> 中庸一词见于《论语·雍也》篇。相传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一书,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从此以后,历代学人对《中庸》的注解颇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关于“中庸”的含义,现代学人对它的解释,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中间思想,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折中主义,还有人以为中庸是“庸庸碌碌”之意。庸庸碌碌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所作为,缺乏进取精神,更没有开拓胆量;也有人认为中庸之庸是“平庸”、“庸俗”之意。总之,中庸在人们的  相似文献   

9.
李翱,字习之,今甘肃渭源县人,是唐代与韩愈齐名的思想家。中国哲学自隋唐起。开始了儒,佛、道三教既斗争、又融合的大势.李翱是从儒学的立场为对抗佛、道,面又阴取佛、道的代表人物.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复性说,就是其理论表现.一、虚构与现实李翱为了给他的复性说提供历史根据,虚构了一个以孔子为起点,而自秦废缺的圣人之道。他在《复性书》中说,这个圣人之道最先由孔子传给颜渊等弟子,其后被授给孔子之孙子思,子思于是著为《中庸》47篇,再由孟子承继,孟子又传授弟子公孙丑等.遭秦始皇焚书,《中庸》被毁掉46篇,残  相似文献   

10.
《中庸》一书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虽说书中也记载有秦汉以来的社会历史状况,如书中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云云,显然是有秦之后的事。但从整个著作来看,仍应是战国时期的著作,这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因此,《中庸》所反映的思想,应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本文就从《中庸》论强章出发,来探讨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北方及东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正>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司马迁没有给我们留下关于道德方面系统的论文。但是,他在《史记》中对各种人物的功过进行褒贬时,或直抒他的道德思想,或以“寓论断于序事之中”的笔法,流露出他的道德观念。因此,通过对《史记》的分析研究,是完全能够把握住司马迁的道德观的。建国以来,不少文章都谈论过司马迁的道德思  相似文献   

12.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具有伦理道德色彩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全部,而且到以子思为代表的孔子后学更是将"中庸"思想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孟子则是将其活脱脱的应用到自己的实践哲学当中,后经朱熹等大儒的传播,使"中庸"思想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最深远、最广泛的传统文化因子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在先秦不同时期儒家对"中庸"思想的构建以及在各自思想中的地位,以此来厘清"中庸"思想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史学和文学名著《史记》中包含了卓越的经济思想。《货殖列传》是集中表现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名篇。它是为春秋末到汉代初年以工商业致富的人立传,记述他们的言论,事迹和这一时期工商业的发展,反映了司马迁对社会经济问题的一系列看法。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学术月刊》1963年第11期上,刊载了刘炳福同志“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一文。文章对司马迁政治思想研究中的一些非阶级观点的批判是正确的;指出司马迁“是一个地主阶级的思想家”,而不是什么超阶级的“人民的歌手”、“人民历史的开创者”,也是很对的。但是,在批判各种非阶级观点的同时,却有些把司马迁政治思想的评价简单化和绝对化了。这篇短文,不打算全面分析司马迁的政治思想,只想就刘文所存在的问题方面,提出一些意见,请同志们批评。  相似文献   

15.
论程颢     
程颢是理学家中的正统派,他继承了先秦思、孟一派儒家的思想而有所发挥。他不象程颐和朱熹是多元论的思想家,他是一个一元论的唯心主义者。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中说程颢以为“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同时的人也承认他继承了思、孟学派的传统。这是一种什么传统?原来在孔子的时候,曾经提出“仁”来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实践。到子思时更提出“诚”来,作为一种先天的道德准则。这是儒家向唯心主义方面的发展,在孔子的“仁”的范畴內还没有天道的含义,因为在孔子的思想中还有模糊的上帝,子思之所谓诚,就完全代替了上帝的职能。这样以一种精神的存在说明宇宙的演变发展,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但同时他也否定了人格神的上帝,这又接近了道家的学说,所以在中庸內也经常谈“道”。但中庸之所谓道的本质是诚,拋开诚不能谈道,拋开诚也不能谈物,诚是天道,也是天道的发展法则。稍后,孟  相似文献   

16.
郭店简中有《唐虞之道》一篇 ,学界对其学派的归属 ,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根据荀子批评思孟“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 ,认为子思想信擅让制 ,而《唐虞之道》讲擅让 ,故应属《子思子》① 。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 ,擅让说在先秦非儒家一家之言 ,所以 ,《唐虞之道》讲擅让 ,不能据此定其为儒家书 ② 。仅据是否讲擅让 ,固不足以说明《唐虞之道》属于何派著作。但我们理解《唐虞之道》 ,应注重在其擅让说的理论内涵。从这一点上看 ,我们以为 ,《唐虞之道》的思想 ,与思孟是完全一致的。《唐虞之道》的擅让说 ,集中表达了儒家的德治思想。我们先来看…  相似文献   

17.
子张研究     
子张,春秋末陈国人(一说鲁国人),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死于何年不详。是孔子的著名学生之一。对他给以研究,不仅是深入了解孔子所必需 而且也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需要了解的环节。本文就子张的家世;为人性格;思想特点;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谈点意见。 一、子张的家世和大体经历 在探求其家世之前,首先必须了解他是何地人。对此《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已回答得极为明确,即“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司马迁是位史学家,而且治学又比较严谨,所以自他说子张是“陈人”后,自古及今一般注家都说他为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人。 不过《吕氏春秋·尊师》的记载则与此不同,说:“子张,鲁之鄙家也”。这样说来,  相似文献   

18.
李倩 《江汉论坛》2006,3(11):62-66
迄今为止,对司马迁的经济思想的研究明显不足。文章认为,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司马迁在其不朽之作《史记》中将《平准书》、《河渠书》列入八书,并为古代的经济思想家和大工商业者专辟《货殖列传》,这就为中国的史学创造了一条必须记载经济活动的范例。本文从司马迁对商业都市经济的描绘及其重商观念、财富观念、流通观念、经营理论、货币理论等方面对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深度阐析。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而列老子于《列传》思想抉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而列老子于《列传》的问题,目的在弄清其与司马迁思想归属之关系。关于司马迁的思想归属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过较长时间的讨论,但迄今莫衷一是。然而就其大体言之,说法不外乎三种,即:道家论者,儒家论者与儒道兼备论者。实际上,司马迁作为封建时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其思想是复杂的,并不能用当时已有的各家学说来加以规范。无论说司马迁的思想属于当时已有的什么家,或主要属于当时已有的什么家,都是偏颇的、不全面的。下面笔者仅就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而列老子于《列传》的原因及其与《论六家要旨》之关…  相似文献   

20.
稷下人物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战国时期齐国开办的稷下学宫,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科学院。它占有“馆”、“列第”、“高门大屋”等建筑设施;拥有大批从事学术活动的学者,齐宣王时达“数百千人”,其中被尊为“列大夫”的就有七十六人。据司马迁记载,这些人知其名者有孟子、荀子、邹衍、邹奭、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九人。《汉志》增加了宋钘、尹文二人。侯外庐又提出王斗、儿说、季真、彭蒙、田巴、鲁仲连等六人。我们认为从先秦文献中还可以找出一些,如徐劫、颜(斤蜀)、唐易子、公孙固、田过、列精子高、匡倩、告子、黔娄子、孔穿、能意、闾丘先生、子晚子以及《管子》、《黄帝四经》和《司马法》的作者等。一、儒家孟子:《盐铁论》说“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髨之徒受上大夫之称,不任职而论国事,盖稷下先生千有余人。”观此则孟子为稷下学者。司马迁把孟、荀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