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萨满教的英雄崇拜与北方民族的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宏刚 《社会科学》2007,(12):149-157
回顾中国历史:鲜卑建魏、契丹建辽、女真建金、蒙古建元、满洲建清,这5个入主中原的王朝立国约800年,对中国及亚洲都发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而这5个民族都是信仰萨满教的北方民族。一个民族的兴起有其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因素,而文化是其底蕴,这些民族文化的最终核心是萨满教,从萨满教的英雄崇拜,可以揭示这些英雄民族勃兴的部分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鲜卑和乌桓一样,属于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比较大的部落集团。汉初,东胡部落联盟为匈奴冒顿单于所破,乌桓余众退保乌桓山,鲜卑则远奔辽东塞外的鲜卑山。从此,隐身匿迹,“未有名通于汉”。因此,《史记》、《汉书》都未提及鲜卑,更未提及鲜卑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而王沈《魏书》和范晔《后汉书》的《鲜卑传》历记述的鲜卑,都是从它出现在西拉木伦河流域时开始的。关于鲜卑的早期事迹及其中原内地的联系,除了提到它是”东胡之支”或东胡之余”而外,别的根本没有涉及。  相似文献   

3.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西岔沟墓地的文化渊源,探讨了乌桓与东胡、乌桓与鲜卑的文化关系,并对以往学界探索乌桓、鲜卑考古文化的成败得失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浅析土族民间文化中的多重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属古代东胡系统的民族 ,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起源于大兴安岭 ,后南徙辽东为慕容鲜卑。后因慕容鲜卑中吐谷浑与慕容★不和 ,率部西迁 ,由阴山到今甘肃临夏一带 ,继而在今甘肃、青海境内氐羌故地建立政权。随着吐谷浑国的强盛、衰落、灭亡 ,逐渐吸收融合周围民族 ,在明代演变成土族。土族民间文化不仅绚丽多彩、异彩纷呈 ,而且给人一种兼容并蓄、包罗万象之感。这种特殊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不仅是承袭其先祖文化的结果 ,而且也是土族形成过程中与羌、汉、藏、蒙古等民族相融合的结果。一土族民间文化中多重宗教信仰 (包括萨满教、…  相似文献   

5.
一、拓跋鲜卑的起源与南迁 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日益强盛,开始对东胡部落联盟发动大规模战争,征服了东胡部落联盟。剩下的东胡人便分聚于乌桓、鲜卑两部。“鲜卑自为冒顿单于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于汉,而自于乌丸(桓)相接。”所以在文献上一直未见其和西汉发生什么关系,所以关于鲜卑的活动,东汉时才见于史籍。汉文史籍所叙述的鲜卑都是从鲜卑迁徙到饶乐水(西拉木伦河)流域开始的。 那么鲜卑迁到饶乐水前居住在何地呢?史称鲜卑以山为号,然鲜卑山却有两个,《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云:“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鲜卑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张穆《蒙古游牧记》说:“旗西三十里有鲜卑山”。这里的鲜卑山乃是人们所说的东部鲜卑。然鲜卑依地理位置分为东部鲜卑与西部鲜卑(北部  相似文献   

6.
东胡族是与匈奴、月氏大体处在同一历史时代的古族。从东胡与匈奴、燕国发生的各种交往及其对控制地区的管制等情况分析,东胡族已经建立了与匈奴对峙的政权。后来,东胡族虽然被匈奴击败,但其原属部众逃往鲜卑山及大鲜卑山者自称鲜卑,他们在匈奴政权衰落之后统控北方草原大部分地区。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鲜卑游牧政权出现在东汉末年,影响较大的是鲜卑檀石槐政权。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主要有汉族、戎族、匈奴族及东胡系的鲜卑族等。匈奴族等在其发展过程中 ,与秦汉王朝有战争、有和亲、有依附 ,也有文化的相互影响 ,是民族融合的又一高潮时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民族的萨满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各民族,如通古斯语族的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突厥语族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语族的蒙古族、达斡尔族,原来都信仰过萨满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萨满教在上述很多民族中已被佛教(喇嘛教)和伊斯兰教所取代。唯有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达斡尔族和个别地区的蒙古族,直到解放时还信仰它。萨满教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内容和祭祀  相似文献   

9.
乌桓为两汉时期活动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魏晋以后称为乌丸。它原先为东胡部落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汉初(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联盟瓦解,部众逃散,其中主要的两支分别逃至乌桓山(在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和鲜卑山(在今内蒙古哲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西,此鲜卑山与拓跋鲜卑祖先所居的大鲜卑山并非一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主要有汉族、戎族、匈奴族及东胡系的鲜卑族等.匈奴族等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秦汉王朝有战争、有和亲、有依附,也有文化的相互影响,是民族融合的又一高潮时期.  相似文献   

11.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公元815年,肇源县属归契丹治内。契丹族的形成由耶律氏和萧氏两大部落融为一体。契丹族,出于东胡源于鲜卑,是东部鲜卑宇文别部之一支。契丹族语是东胡语的分支,属阿尔泰语系。契丹文字使用时间不足300年,金灭辽后渐渐失传。  相似文献   

12.
“锡伯”为本民族的自称,汉族则有“犀毗”、“师比”、“鲜卑”、“矢比”、“席百”、“席比”、“锡伯”等不同的译名.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大部分锡伯族人民认为自己是鲜卑(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人的后裔.鲜卑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至十六国时,慕容等部南迁到黄河流域并建立了政权,后融于汉族;少数鲜卑人仍居住在嫩江、绰尔河、松花江一带,此为今锡伯族之先民.也有些人认为锡伯族源于匈奴,或室韦或女真.还有另一种说法,“锡伯”为地名,清代舆图将海拉尔迤南的室韦山一带泛称为“锡伯”,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因此而得名.清代前,锡伯族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13.
东胡系各族,是指东胡、乌桓,鲜卑、柔然、契丹、室韦和蒙古。一方面,东胡系各族的发式常作为各自习俗的一部分见载史籍,考古图象资料也清晰地反映了部分部族的发式;另方面,有关的文献资料既有矛盾之处,又嫌零星分散、笼统片面。许多相关的考古资料还不全面或尚未经见;一些研究者的见解或有偏颇和不当之处。所以,甄别史书记载的正误,还东胡系各族的发式以历史面目,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对东胡系各族的发式这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民族特征的习俗做一简略考辨,就此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萨满教是在我国北方民族中诞生的原生性宗教,它对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现象都有极大的影响,研究北方民族的文化基础和挖掘其历史底蕴需要从古老的萨满教着手,它是贯穿北方民族发展的一根长线。研究和发展萨满教对社会的进步和稳定以及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以后锡伯族使用双语概述贺忠德(锡伯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锡伯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近几年史学界研究成果表明,锡伯族是在同周围各民族的长期交往中,经过民族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现在的锡伯族的。锡伯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16.
长城以外,大漠南北广阔的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生恩繁衍和融合之地。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承德这块热土的古民族是东胡、山戎(东北部是东胡地、西南部是山戎地)人,随后成为匈奴、鲜卑、乌桓、契丹、奚等民族聚居区。经过几千年民族演变,“至今已发展成一个各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7.
新疆各民族宗教文化是新疆传统历史文化架构中的重要部分之一。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宗教地区,不仅流行过原始的萨满教,还曾有袄教(琐罗亚斯德教,俗称拜火教)、佛教、道教、景教(基督教聂斯托里派)、摩尼教、伊斯兰教、喇嘛教(藏传佛教),以及天主教和基督教其他一些派别的传布。这些宗教的传播,沟通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丰富了新疆地区的历史文化库藏。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中有些宗教(如祅教、景教、摩尼教)在新疆历史上衰灭了,有些宗教(如道教、天主教)的流传时停时续,有些宗教(如东正教与基督教某些派别)输入较晚,传布面很有限,因此,在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中,保有深广影响的宗教文化主要是萨满教文化、佛教(包括喇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 一、萨满教的文化遗存 萨满教是新疆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古代信仰的宗教,以该教在通古斯语中称为“萨满”(原意为“狂舞的人”)而得名。萨满教是原始宗教晚期形式,具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以对“腾格里”(天神)的崇拜为核心,同时保留着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信仰。萨满教在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如匈奴、乌孙、鲜卑、柔然、铁勒、突厥、契丹、回纥、蒙古等族中曾普遍存在。现在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在  相似文献   

18.
鲜卑源流及其族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族名称的来源,在古代文献中有个较为一致的说法:认为这个民族是因住地有鲜卑山而以山名族的。这种说法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魏书》曰:鲜卑亦东胡之余也,别保鲜卑山,因号焉。……鲜卑自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于汉,而(由)自与乌丸相接。”《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等记载亦与此略同。  相似文献   

19.
匈奴盛时其境内非匈奴人口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胡王破灭后 ,除乌桓鲜卑外还有一部分遗民被掳入匈奴中 ;冒顿曾北服丁零等北部诸国 ;乌孙等西域各国亦曾长期处于匈奴辖下。种种迹象表明 ,白登之围时冒顿所辖控弦 ,包括东胡遗民、丁零以及乌孙西域各族的兵丁战马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鲜卑入居中原,成为活跃于当时北部中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对尔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表现于府兵制等政治制度上,甚至鲜卑的许多风俗习惯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人们的生活起居,如隋唐一度盛行的各类鲜卑式服饰、饮食等等均与之不无关系。本文试以魏晋鲜卑“荣发”习俗作一简要考述。一关于鲜卑发式,各类史书记载甚略,且多与同属东胡系统的乌桓联系在一起。据《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传》,“乌九者,……悉类头以为轻便,妇人至嫁时乃养发,著句决饰以金碧,犹中国有冠步摇也;”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