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古典二分法从另一个角度对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进行扩展 ,利用扩展后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能够很好的解释通货膨胀、滞胀、逆向供给冲击等经济现象 ,并且在扩展后的模型中加入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假设能够得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无效性命题。因此扩展后的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框架是一个很强解释力的经济学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2.
林木西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6)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总量平衡,二是结构平衡,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本文着重考察其总量平衡问题,主要分析封闭条件下狭义和广义社会总供求的概念及其平衡公式,以及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公式。一、封闭条件下狭义社会总供求的概念及其平衡公式社会总供求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但对其具体涵义的认识,国内学术界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一种意见认为,狭义的社会总供求是“国民收入总供给和国民收入总需求”,广义的社会总供求是“社会最终产品总供给和社会最终产品总需求” (参见厉以宁: 相似文献
3.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前几年,我国宏观经济失控,使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建设中一个主要而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理论界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主张;中央提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以使国民经济向好的方面发展。然而,笔者认为,对社会 相似文献
4.
孔祥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改革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公认的成就;但同时,物价上涨成为改革开放中无法回避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国内经济生活中不稳定因素。有人把物价问题比作经济上的“百慕大”;也有人不以为意,认为“通货膨胀可以改善财产不公平的状况。”①至于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较有倾向的说法是“社会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②如何解决物价上涨问题,更是说法不一,莫衷一是。这些提法和现实的经济生活,引起人们深思。要渡过当前的物价上涨高峰,就要认真总结改革十年来,物价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弄清什么是物价上 相似文献
5.
林木西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坚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是“七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实现这一平衡的中心问题是有效地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党中央关于“七五”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积累和消费保持恰当的比例。这里的中心问题是根据国力的可能,在妥善安排人民生活的同时,十分注意确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做到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和外汇的 相似文献
6.
舒元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一)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导言”部分,辩证地论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供给(生产)和需求(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生产消费)的相互关系。他指出,生产和消费之间“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生 相似文献
7.
魏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6)
分配机制包括收入分配机制和资源分配机制,皆直接影响总供求。收入分配机制可分为硬预算约束性和软预算约束性收入分配机制,前者可以保证总需求有序增加,而后者则往往激发总需求膨胀,因而前者乃追求目标。资源分配机制可分为行政性资源分配机制和有宏观协调的市场资源分配机制,前者往往难以增加有效供给,而后者则能够使有效供给高效增加,因而后者乃追求目标。收入分配机制与资源分配机制有四种结合方式:一是软预算约束性收入分配机制同行政性资源分配机制相结合;二是硬预算约束性收入分配机制同行政性资源分配机制相结合;三是软预算约束性收入分配机制同有宏观协调的市场资源分配机制相结合;四是硬预算约束性收入分配机制同有宏观协调的市场资源分配机制相结合。其中,只有第四种结合方式才能保证总供求平衡。 相似文献
8.
梁武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振兴中华的唯一出路是改革,改革是当今中国人心所向,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就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然而,全面深化改革是和稳定经济密切相联系的,只有在经济稳定的前提下,才能深化改革。而稳定经济关键在于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蒋学模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或失衡,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核心问题。舒元同志的《总需求·总供给·潜在总供给》一文,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经济中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理想模式,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中的供需形势。我较早地读了该文的打印稿,很受启发。下面,我想就我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应有一个什么样的格局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与舒元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0.
章宗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宏观总量平衡,对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效应。自觉地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使之保持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基本方面。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及其目标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也就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同样不可能直接进行实物分配,统一的社会最终产品的运行分解为实物运行和价值运行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苏剑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5):14-23
全球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同样严峻,中国政府已经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了从理论层面厘清人口老龄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分别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老年抚养比提高1个百分点,会使GDP显著降低0.23个百分点,即一个国家的老年抚养比的提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结合联合国有关中国的人口预测数据来分析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于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少年抚养比的逐年递减和老年抚养比的逐年递增将导致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建议制定配套政策鼓励生育、延迟退休年龄等,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正> 198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9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以上,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1985、1986两年都只有3.4%的速度)。种植业和林牧副渔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粮食再次超过4亿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的1984年。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到1987年底,农村劳动力中,已有1/5多转入农村各项非农产 相似文献
13.
熊勤初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8,(Z1)
在当代,通货膨胀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二次大战结束至今,几乎任何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发生。世界银行对128个国家和地区所作的统计表明,1973年—1985年,不论是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同家还是高收入国家,也不论是西欧国家还是东欧国家,都存在通货膨胀问题。(见《198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过去,一些视通货膨胀为资本主义特有现象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们,现在,已不得不用冷静的目光看看自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总需求萎缩现象有着深刻的制度背景。经济转轨过程中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的分离 ,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堵塞与不畅 ,转轨过程中市场格局的转变 ,以及转轨过程中市场主体心理的变化 ,都是构成我国总需求萎缩的深层的体制根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约翰.多恩诗歌中的矛盾思想,即在爱情诗中思考女人对于爱情究竟是忠诚或不贞,在宗教诗中体现对上帝的困惑与怀疑,并常以条件句、疑问句作为诗的开头。这种矛盾思想主要由社会矛盾冲突和诗人内心冲突产生的。作者希望此文能为学者进一步研究约翰.多恩提供新的视角,或对研究其他玄学派诗人给予借鉴。 相似文献
16.
孟宪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对修辞意义的理解与修辞的语用环境密不可分。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理解矛盾修饰法,根据其所使用的不同语境可以深入了解其修辞意义。修辞意义存在于语用意义中。 相似文献
17.
18.
秦行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75-80
本文从宏观上回顾和分析了1977年以来义务教育政策和实践中存在的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小学校差距过大、应试教育倾向、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择校、乱收费、农村中小学的相对薄弱等等。提出存在于义务教育中的三个矛盾,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义务教育平等免费就近的原则与择校乱收费的矛盾、教育面向全体与面向少数的矛盾。从而提出,解决和处理好这三个矛盾是我国今后义务教育发展和能否得到社会满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赵德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我国现阶段经济利益的特点是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共同性与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利益多元化的矛盾。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益矛盾表现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阶层各行业劳动者之间等四个方面。各级政府及各级经济领导者的责任是,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沈佳斌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1-7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一种主要分析工具,然而,在多数教科书中,关于总供给曲线的论述或者不够全面,或者不够清晰,或者不够准确。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将全面而深入地讨论以下三个问题:总供给曲线的定义,总供给理论中的"长期"与"短期"含义,主要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讨论的重点是准确理解这三个问题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