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肉孜节是世界穆斯林各族群的主要传统节日。当我们对新疆昌吉地区二六工村的回族及其周边穆斯林各族群体节日期间频繁互动的细微观察和研究后发现,这个节日的当今中国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社会转型期,回族民众如何通过这一节日的民间调适增进族内认同和凝聚力,调整其社区内“社会节奏”、实现情感宣泄,进而提高自身境界的实证案例,为新疆地区各族群和谐共处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令我们得到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云南通海纳家营村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回、汉、彝等民族杂居的村落,有着回族身份的魁阁马天君新神话人物在汉族社区中的出现,隐喻纳村回汉关系里超越民族文化边界的历史面相,这一个案对于族群边界理论中族群宗教文化的解释理论有所补充。超越族群边界神话故事这一宗教现象,成为宗教对族群边界功能界定与解释的一个具体范例。  相似文献   

3.
回族是"回回"华化的结果,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都有此方面的记载和表述.托茂人是一个现存的蒙古穆斯林群体,其在当代社会的回族化,生动地再现了回回华化的一些细节.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过去历史的现在"与"现在历史的过去"的交互文本.  相似文献   

4.
《宁夏社会科学》杂志1997年第4期刊出了一篇题为《伪满洲国统治时期日寇铁蹄下的回族》(下称《伪》文)的文章.作者概述了先君一近代著名伊斯兰学者张子文自20年代初叶始向日本传播伊斯兰文化,且与其改宗穆斯林人士的交往,并兼及东北沦陷时期,在敌人的桎梏中,虚与周旋,继续为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做的种种努力.文章明确指出:“在当时的中国伊斯兰学者中,有像他这样高的经学和外语水平的真是凤毛麟角.他与日本改宗穆斯林的接触较早,早期在日本的游历又开阔了他的眼界.日本占领东北后,他自然成了争取的对象.他一方面要在回族的宗教、文化和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自有心中的尺度气节,能够保持与日伪的接触至不任伪职,已经是不容易了.”《宁夏社会科学》杂志1997年第4期刊出了一篇题为《伪满洲国统治时期日寇铁蹄下的回族》(下称《伪》文)的文章.作者概述了先君一近代著名伊斯兰学者张子文自20年代初叶始向日本传播伊斯兰文化,且与其改宗穆斯林人士的交往,并兼及东北沦陷时期,在敌人的桎梏中,虚与周旋,继续为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做的种种努力.文章明确指出:“在当时的中国伊斯兰学者中,有像他这样高的经学和外语水平的真是凤毛麟角.他与日本改宗穆斯林的接触较早,早期  相似文献   

5.
王岱舆对“太极”的看法有三:一是认为,真主乃“太极”之主;二是认为,“太极”生有形天地万物;三是认为,“太极”与“人极”具有相通性.王岱舆的太极观是他融合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他的这种融合也体现了回族穆斯林的文化认同,即从宇宙观或世界观的方面看体现了回族对伊斯兰文化的固有认同.从其所运用的概念范畴等看,体现了回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宰牲仪式在回族穆斯林社会普遍存在,该事象作为尔麦力的一部分,往往被尔麦力的核心仪式所淹没.宰牲仪式与回族穆斯林的清洁、节日、功修等仪式和观念密不可分.宰牲仪式具有非常丰富而生动的宗教人类学意义,它彰显了伊斯兰教牺牲自我、专心事主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作为历史性的表述单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民族学、人类学经常将民族作为表述单位来使用。然而 ,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却发现它充满矛盾和悖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民族拥有多种语义和多条表述单位的边界。其边界主要有三 :民族—国家“想象共同体”的政治性表述 ;地缘性文化发生形貌和地方人群的历史性表述 ;某一个具体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策略性表述。三者的边界相互交错但不重叠 ,有时甚至发生冲突。在三者的互动过程中 ,“主控叙事”的权力化总是处于主导地位 ,致使民族的历史性表述产生明显的“制造”性质。历史叙事与历史本身存在巨大差异。本文就三种基本的历史性表述进行辨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山西穆斯林与清真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的穆斯林是中国穆斯林的一部分,在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山西的穆斯林作出了自己应有的重要贡献。可山西的穆斯林状况如何?过去不大有人了解。1986年《宁夏社会科学》5期发表了《清代的回族分布》一文,其中只字未提山西的回族,显然是缺乏资料。又如197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回族简史》,几乎没有讲到山西的回族。因此,山西穆斯林及清真寺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后编纂回族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日喀则是后藏的中心,这里很早就活动着经商的穆斯林;清朝派兵驻藏后,一些穆斯林官兵同这里的藏语穆斯林一起扩建了清真寺;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内地穆斯林又以经商的方式嵌入日喀则。伴随日喀则城市的发展,他们与藏族不断进行着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如生产、生活品的交换、买卖,语言、服饰、饮食上的借鉴与吸收,进而出现了宗教信仰上的尊重和文学作品上的交汇。日喀则藏族与穆斯林群体的经济交往在族群间的互动、融通与共生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文化交流使不同边界群体相互尊重,求之同存异;随着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持续加深,藏语穆斯林人数逐渐增多,且逐渐演变为藏族和其他穆斯林深层沟通的桥梁;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中表现出了互动、共生、和而不同的交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与“族群”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着"民族"与"族群"问题,学界争议相当激烈,而要使争鸣富有意义,学术价值得以彰显,其关键是将"民族"、"族群"放在同一学术语境下来加以理解和研讨,进而找准其本源,辩明其概念,弄清其适用范围,理顺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回族的内居饰文化是指回族家庭居住、会客、沐浴活动的卧室、客厅以及对室内其他设施的装饰文化,从结构上分为硬装饰文化和软装饰文化。它体现了回族穆斯林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回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在清代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中,涌现出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回族译著家群落。同当时广大回族穆斯林对文化需求和渴望的大背景相比,这些译著家的数量真可谓寥如晨星。然而他们各尽所能,依靠自己的才智和洞察力,著译出一部部阐扬回族文化的宏篇巨制,表达和宣泄了清代回族穆斯林的感触和情绪,显示出整个回回民族在中国全部传统文化背景上的思想展开和理论抽象水准。在  相似文献   

13.
现行的许多哲学教科书或哲学理论读物,当谈到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时,往往表述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我认为,这种传统的表述法是值得商榷的。我们知道,所谓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就是指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首先,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恩选集》第3卷63页)。其次,黑格尔还把运动、发展的根源归结为内部矛盾,他说:“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而且黑格尔还认为,矛盾是真实存在的,一切东西之所以是具体的,真实的,就是因为它包含着内在矛盾。他说:“某物之所以有生命,只是因为它本身包含着矛盾。”再次,黑格尔还科学地表述了真理的具体性,并对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和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等都作了细致的论述。总之,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是相当丰富的,然而,这种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被他那庞大的唯心主义“外壳”禁锢着。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彻底改造了黑格尔  相似文献   

14.
"类"是费尔巴哈的哲学术语,具有种类、共同属性、群体以及人的本质等多重含义。费尔巴哈使用这一哲学术语,比较完整地揭示了人的属性。马克思在早期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中,引用了"类"这一概念,但在"人是类存在物"这一表述中,赋予了"类"以新的内涵,即生产活动。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论述,"人是类存在物"只是一个阶段性结论。  相似文献   

15.
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是伊斯兰教宗教制度的一个分支,是伊斯兰信念在回族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社会中一种比较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一千四百年来,伊斯兰教以它幽深的哲理、古老的历史和巨大的社会能量,凝聚了数以亿计不同肤色的穆斯林群众。尤其它慎密而集体意识极强的宗教制度,更具有超强制性的权威,从而成为每个穆斯林必须遵行的神圣义务。伊斯兰教同阿拉伯民族原始的多神崇拜相比,在观念上已理论化,活动上  相似文献   

16.
张禹青 《理论界》2013,(2):77-80
族群符号边界的建构将不同的少数民族区分为"我族"和"他族",这种类别的划分无形中在不同的民族之间树立一个屏障。族群社会分类的过程,也就是"我族"之间的相似不断得到强化,"我族"与"他族"之间差异性得到强化的过程,这种强化的结果是"我族"与"他族"发生严重异化,从而阻碍"我族"与"他族"之间的人际互动、族际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族际通婚。  相似文献   

17.
马伟华 《青海社会科学》2010,(2):148-151,161
本文以地处"卡力岗"山区核心地带的德恒隆乡德一村为个案,从"卡力岗"回族的衣食住行、日常礼仪、节日活动等日常民俗以及宗教文化等角度出发,运用族群理论来阐释该族群的文化认同,最终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解读"卡力岗"回族体现出的伊斯兰文化与藏族游牧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8.
人们都确认七下西洋、举世震惊的著名航海家郑和(公元1371—1433年,一说卒于1435年)是回族人,但关于他的宗教信仰,却存在种种说法。至今出版的一些书刊中,多有说他是佛教徒者;而且,在他的远航历程中,跟道教也有紧密联系。当然,亦有充分的资料反映他是穆斯林。郑和究竟信仰什么宗教,人们各执一端,结论互异,但又确实各有所本,言而有据,决非无稽之谈。因此,也就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西方哲学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总体趋势下,巴赫金的"对话"哲学代表了其中极具个性和生命力的一个探索方向。"对话"是巴赫金思想体系的精髓和灵魂,贯穿于他的学术研究各个领域和方面。在哲学领域,"对话"精神表现为"自我"与"他人"的亦此亦彼、共存共生的关系,以主体间性取代了纯粹的主体性;在其他领域里,"对话"精神以不同范畴和术语表现出来,尤其在小说领域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中得到了最形象、最充分的表达和阐发。  相似文献   

20.
“表述”的探索马学东当我们将“采集”得来的资料(直接资料、间接资料、发展资料),加以“构造”(进行整分、创造、组合),就转入写作的第三道工序——“表述”。有很多人误认为:构造(也有叫构思的)与表述是一回事。我们常听有人说“怎样想,就怎样写嘛”。其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