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哲学对话: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要]本对话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第一是超越与超验。李泽厚认为:超越与超验相比,含义更广,在日常语言中的用法也更多。作为一个哲学术语,超越到底指什么,是不清楚的。他所讲的超验是超越经验,并认为这比较符合transcendent的原意。他强调,超验作为理性思辨的对象,是与经验无关的。杨国荣认为:人自身之“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验对人而言具有本源的意义;“超验”无论是理性的设定或情感的对象,其意义本来只有对人才呈现。如果将“超验”与人自身之“在”截然隔绝,则常常会陷于思辨的幻觉。事实上,我们无法完全避免“以人观之”,在超验的领域(包括宗教领域)也是如此。第二是道德问题。李泽厚认为:道德的实质在于情为理所支配,道德实践是包含有痛苦的。对自觉自愿需要界定,需要作各种区分。从行为来看,首先是个人的选择;从心理上说,即由意志决定。意志不是本能,它恰恰是人类理性的东西,动物就没有这种理性决定。在他看来,道德成为自然体现了审美的价值,他认为美是更高的价值。杨国荣则从道德实践的角度谈自觉、自愿与自然的统一,认为自觉、自愿,亚里士多德与冯契等都已讲过,他在此之上进而提出自然。在他看来,一个理想的道德行为应该表现为这三者的统一;唯有在这种形态之下,道德行为才是完满或完善的。尽管在现实中,未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达到这一境界,但它至少可以成为道德涵养、道德实践的范导性目标。  相似文献   

2.
青年马克思的道德哲学受到康德伦理学的强烈影响,但马克思自由概念的提出,使马克思实现了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真正超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一个具有现实历史性的范畴,而不是一个超验的形而上学范畴.自由自觉的活动使马克思在价值论的本体根据上扬弃了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而在价值目标上超越了康德"人是目的"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试图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确立一种以依存于人的外部自然为实践内部对立同一一方的实践一元论。它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之间的原则区别在于:前者只讲实践而不讲唯物主义,否认外部自然界独立存在于实践之外;后者则不仅强调实践,而且确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坚持称自己的观点为唯物主义的。据此,作者指出,抹煞葛兰西实践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原则界限,把二者等同起来,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但是,葛兰西的实践哲学重申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引起了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概念的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这无疑是葛兰西实践哲学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4.
张文喜 《甘肃社会科学》2003,(2):99-102,107
对于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唯物主义性质的理解 ,迄今仍存在着自然主义或基督教神意观念支配下的解读 ,前者在马克思那里看到的是 17世纪自然科学的“自然”发现 ,提供给马克思的惟一基础是“能量性的” ,从而把文化逻辑消解成了工具逻辑 ;后者在神学的读解方式中 ,试图发现唯物史观的基本“困难” ,而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间的类似性。前者深受“科技”或“经济”决定论的影响 ,而后者要把马克思主义纳入神学的范围。它们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理解 ,仍囿于唯物 /唯心之传统对立的存在论立场  相似文献   

5.
哲学与“超验性”内在相关。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同样有“超验性”问题。“超验性”思想在马克思那里表现为对人的真正存在状态的理想预设和对这种理想所作的严格地逻辑推演 ,从而使其在逻辑上得以完善 ,进而找到了使作为“在者”的人通向人的“存在”的钥匙———“实践” ,从而超越并终结了近代哲学。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5,(12)
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马克思逐步地超越了一切旧哲学,进而开创出新哲学,即可以称为新唯物主义的哲学。这里的"新",首先指的就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哲学的本质区别,即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改造世界"的精神实质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具体表现出来。这一表现形式本身存在着内部结构,有外层与内层之分,即可以划分为外层表现形式和内层表现形式。就前者而言,新唯物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的外层表现形式着眼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对独立状态,分别从新的本体论、新的方法论、新的世界观等三个基本方面揭示了何为新唯物主义;就后者而言,新唯物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的内层表现形式着眼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对融合状态,分别从作为有机统一体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有机统一体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有机统一体的历史唯物主义等三个基本方面,揭示了作为一整块刚出现的新唯物主义有机体及其精神实质。这一认识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马克思的思想整体。  相似文献   

7.
朱忠良 《东岳论丛》2012,33(4):39-42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物”是实践.实践之所以能够充当此“物”就在于:具体的实践内在蕴涵主观性和客观性;新唯物主义之“物”的涵盖范围因具体实践而获得极大扩展;主观性和客观性在实践中的相互作用是新唯物主义完成自身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认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超越的真实意义 ,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 ,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真实意义既不在于以辩证的唯物主义超越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也不是以“实践本体论”超越物质本体论 ,或以“超越”的立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而是以实践的唯物主义超越直观唯物主义 ,以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自然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位一体”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唯物主义哲学,有两种途径:一是将精神与物质关系主要理解为本体与属性的关系,二是将其理解为实践关系。前者只能得到自然唯物主义,而后者则必然地得到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以实践概念作为内部地颠倒黑格尔哲学的突破口,由此,必然把整个世界历史理解为“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必然内在地导致物质本体论、认识—改造论与历史观的“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人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实践活动和人在实践中的发展,是贯通整个体系的主线。由此而导致一系列极其深刻、丰富而“管用”的理论结果,构成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80年代在我国哲学界开展的实践问题的讨论 ,提出了“实践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超越论”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不乏深刻与睿智 ,但也不难看出以往对实践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缺陷与不足 ,因为这些观点基本上还是局限在传统实践观的基础上 ,将马克思的实践观仅仅归结为生产实践 ,而没有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实践观变革的内容 ,没有说明马克思实践观同传统实践观的原则区别。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实践观 ,是对道德实践观与生产实践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社会意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意识基本功能的重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立场,也是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所不应被误解的领域。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作用的辩证要求和正确态度,正确揭示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与科学在社会功能上的本质区别,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及理论意识的繁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但手稿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未发表。目前对该篇手稿的编排已经有了不下十个版本。可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编者陶伯特等人推翻了“把手稿编辑成一部著作”的传统,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变成了由若干独立的文稿组成的论文集。这种实证主义的编辑“新思路”与西方马克思学“解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图一脉相承,实际上否定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史地位。但《费尔巴哈》篇的手稿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起草《绪论》的两次尝试,即从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和物质生产)以及人类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所有制形式)这两个角度出发,正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必须在正视上述文本学事实的基础上,把《费尔巴哈》篇编排为一个完整的文本,而不是独立文稿的结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是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意识。其关键是确立列宁提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坚持为前提,以实践为基础,发展的实质是自我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切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哲学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在政治经济学部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深化了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深化了列宁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王建民 《文史哲》2005,1(1):129-134
实践经验是认识的基本来源 ,但不是唯一来源 ;直观经验也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标准是认识与经验事实的符合 ,而实践经验是经验事实中最基本的 ,作为真理标准也最具说服力。马克思把实践范畴引入认识论 ,主要是为了解决主观能动性与唯物主义的基础相协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实践教学对学生、对主题、对教学过程的覆盖面,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必须拓宽实践的内涵和形式,把实践理解为通过自己的行动,对世界的理解和改变。实践教学的形式有:反思生活经验、社会调查、改造社会、认识和改造自我、科学研究等。它的特点是把实践教学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活动场所上实现本地化,把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重在实践、贵在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则是坚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所以我们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最善于独立思考的党,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历代党的领导集体是最善于独立思考的典范。独立思考时对待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本本",应遵循坚持和发展的原则。充分认识独立思考是理论创新的宝贵品格,其动力源泉来自实践。独立思考必须抓住根本问题、树立正确的学风和世界观,并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这是我党运用独立思考进行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认真总结经验并结合实践的发展充分运用这些经验,对我们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全面深刻地领会马克思哲学的丰富内涵,有必要重新理解和厘定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史前提。这需要着眼于两方面:一是扩展,二是深化。既要超越德国古典哲学的范围,考察古希腊及其哲学、浪漫主义思潮、基督教传统与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史联系;又要重新挖掘康德、黑格尔同马克思之间思想史联系的丰富性。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想主义、自我意识、自由意志、自由、时间等思想因子,影响了马克思哲学的致思取向和风格。作为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原初范畴的实践所固有的敞开性和生成性,更本然地表达着浪漫主义所推崇的表征"生命"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马克思拒绝了基督教带给人的满足的虚拟性质,却保留了满足本身并追求其历史真实性,他终其一生致力于人性和历史在辩证否定的意义上的双重回归。马克思哲学事实上提出了"超验规定的历史建构如何可能"这一核心问题,它类似于康德式的问题,却使之不再囿于认识论问题,而是变成存在论问题,从而赋予超验性以实践对经验世界的创造性建构之义。马克思哲学除了把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改造成为实践辩证法以外,还把他的绝对精神的现象学重铸成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所有这些,都透露出马克思哲学之思想史前提的多维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交往性思维方式的确立体现了认识论研究由主客对立转向主体间性。通过对近代认识论研究困境的回溯,说明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由于认识主体具有一定的先验性,不是现实中的人,所以其交往性思维方式带有先验的色彩。处于认识论转向转折点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认识论,把现实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确立了实践的观点,使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认识论的真正转向。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陷入新一轮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人们重新发现一个多世纪前的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性的理论准确地预测并指导着人们的实践,自苏东剧变后受到冷遇的马克思主义再次被世人正视。文章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当今国内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这些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