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境诗在审美价值建构上存在差异:物境诗以美、情境诗以情、理境诗以真为其审美价值建构核心。译者如果不能正确辨别原诗境界,英译时就会产生境界降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情境译为物境,理境译为物境,理境译为情境。文章对降位的原因作出了分析:三境诗追求含蓄内敛、实中藏虚的审美效果,故多使用具有多义性、模糊性、文化性的意象语言,以及隐喻、象征、暗示、典故等修辞手段,三者都会造成对原诗境界的遮蔽,进而造成英译境界降位。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中国的词学理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从"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三个概念出发探讨了境界说,其中"境界"是"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诗人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则是就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来说的,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中国的词学理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从“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三个概念出发探讨了境界说,其中“境界”是“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诗人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则是就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来说的,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理论中对审美和再现的境界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区分。翻译首先是个审美活动,也存在上述美学境界之分。在翻译中,译者是审美主体,面对的客体是文本。译者对文本的态度与再现方式造成了境界的区分。译者审美客体时,是“自失”还是客体冲击主体意识,译者审美再现时主体情感是隐现还是显现,决定译文的境界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过渡之境”可看作是“无我之境”的分支,译者再现时是以局部呈现,还是保留整体,指向模糊还是确定,决定是“无我”还是“过渡”。译文呈现的境界无优劣之分,皆是挖掘文本的“美的潜力”惟其美异也。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内涵丰美 ,旨高意远 ,创造了一种不可字摘句赏的浑融艺术境界 ,这一境界蕴含了生活境界与精神境界双重层次。其内涵有二 :一是现实与理想之境的融合 ;二是同物之境  相似文献   

6.
理想之境是个人追求的终极境界.仕宦期间,陶渊明将田园生活作为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回归之初,陶渊明的确是将现实的田园家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来描绘体验;随着他在农村中生活日久,现实的田园生活失去了作为理想之境的载体功能,于是诗人便在艺术的想象中建构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便是<桃花源记并诗>.  相似文献   

7.
在《蕙风词话》及相关的论述中,词境是况周颐经常提到的问题。认为"静境"是词中很重要的境界,也是词的最高境界"穆境"的重要特征,常常以此作为词学的批评标准。况周颐强调的"静境",一种是审美状态,一种是审美境界。"静境"的创造可以从内心及作品两方面来创造。  相似文献   

8.
“境”字借用到文艺作品中来 ,到唐代较为多见。王昌龄是用得较多且较早的一位。王昌龄诗论中的“境”有的指客观物境 ,有的指内心之境。他在佛教“境”说的影响下 ,提出了“诗有三境”之说。分析了佛教法相宗之“境”说与王昌龄诗“境”说之间的逻辑联系 ,并认为王昌龄在意境论发展史上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国现代文人追求诗境这一重要散文创作现象,论述中国现代抒情散文境界的模式与类型,物境、情境、意境,辨析散文与诗歌境界的差异与不同。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王阳明在建立心学思想时,吸收和利用了佛禅。不仅如此,其诗歌创作也体现出这个特点,纵览阳明的诗歌,不难发现其融汇诗、禅的努力。从禅宗美学境界上看,触目菩提的现量境、饥参困眠的日常境在阳明的诗歌中比比皆是。相较而言,阳明诗句出现量境最多,这与阳明对山林生活的热爱有关。其次,具有日常境的诗句也较多,这是阳明随处皆真、随缘任运的禅学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句法和语义是语法的两个重要方面,研究者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语义结构决定句法结构.但是似乎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东西:语义结构又是从哪里来的?本文以几个个案为例,试图通过认知图景来解释语义与句法的一些问题.文章认为,语义结构实际上是由认知图景决定的;但是,认知图景对丰富复杂的句子的变化形式的解释是不充分的,解释相关现象需要借助其他理论.  相似文献   

12.
论文阐释了交际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及发展状况,并论述了如何用交际教学法设置课程,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明戏的剧作以幕表为主,但大部分幕表都未保留下来。文章对董健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中的几个剧目给予勘误,并辑录民国初年民呜社演出幕表《剑底鸳鸯》、《蝴蝶梦》两个幕表内容,以存原貌。  相似文献   

14.
《故乡》的主题定位一向有误区。二十多年前海边沙地“神异”的景象并非写实,是童心对美好的虚幻憧憬,反衬对现实的失望和悲哀。杨二嫂形象所重不在其破产,而在揭示人与人理解与沟通的困难。闰土的变化不是困顿与压榨所致,而是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悲剧。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悬置现实主义可信性、真实性、因果律、客观性等成规,从虚的一路写开去,从纷纭世事抽取带有普遍性的种种情境,并在相似重叠的情境之上生发出人生的激情与哲思,表现对人本困境的思考,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被符号化、风格化,而与内蕴的人性的真实合而为一,建立了具有开拓性的长篇小说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视频会议作为一种新媒介,推动了工作的"媒介化"。它导致原有的工作场景边界被打破,带来各种场景的混融,人们的行为模式因此而发生变化。在一定意义上,人们的工作行为变成一种基于屏幕的表演,这种表演时时受到来自他人和自我的审视,与此同时,人们在交流中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反馈却可能减少。视频会议系统支持下的会议,削弱了仪式感和社交感。但因其成本相对较低,反而可能进一步盛行。屏幕上的劳动也是一种数字劳动,视频会议使得人们的劳动变成了多线程与永远在线的状态,劳动强度在无形中加大,组织或行业的内卷现象也可能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7.
针对部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文化消费空间与文化消费观割裂、重建设轻运营、 生产生活消费分离等“新城市病”,以场景理论为分析工具, 系统梳理从设施到场景的城市文化消费空间演化趋势,探讨城市文化消费空间的活力生成机制。研究认为,从便利设施、邻里结构、文化活动、文化消费观和多样化人群等场景要素及互动关系入手,城市文化消费空间活力营造是个系统性工程,关乎到便利设施等物质要素的完善,也关乎社会网络关系、空间品牌等软性要素的支撑; 既要通过便利设施、邻里关系、多样化活动的组合来吸引消费人群,更要重视特定文化消费观及生活方式对多样化人群的集聚作用。研究还认为,要从空间投入和产出机制思路出发,推动消费设施与文化消费观联结,丰富空间形态与功能,重视空间经营,提升空间粘性,打造创意社群,积累创意网络资产,通过营造整体性消费场景来提升城市文化消费空间活力。  相似文献   

18.
在场主义散文的兴起是近年来当代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场主义散文理念的提出主要借鉴吸收了现代西方现象学和解构主义哲学家们对西方传统"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在场"思想,在场主义散文理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的"尚质"文艺观的回应。在继承以往有关"在场"的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在场主义散文理念代表人物也有所批判和发展,并赋予了"文学在场"以一定的新的内涵。在场主义散文的文学在场观主要体现在其核心概念"四非"说和"五性"说上。在场主义散文的文学在场观,既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僵化的散文观的消解精神,也体现了一种坚守文学的意义、真理和社会意义的主体性和现代性精神。在场主义散文的兴起及其散文理念的提出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树立起了一个标杆,对扭转当下文坛的一些浮泛风气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谢榛诗学上承严羽,其诗论在许多方面既留有严羽诗学的影子,又对严羽之说有所发展。谢榛以“感兴”论诗,相对于严羽“兴趣”说重在主体论上的界定,谢榛更重视创作论的阐说,强调自由创作的兴会与灵感。他进一步提出,兴是诗人“情景适会,与造物同其妙”的结果,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内蕴,将严羽之“兴趣”说具体化,且启发了王夫之的“现量”说。他的“情景”说,也对王夫之、王国维的境界说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20.
永川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近期重点应是文化旅游业,而其发展思路与方向应该是努力把永川打造为国内外旅游目的地.为此需要开发和建设在国内外具有唯一性、首创性的重量级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以整合资源、带动颇为丰富的文化及旅游产品与资源充分发挥效益和作用。建议创办“中国现代石器博物馆”、建设和打造人类“史前文化公园”,同时创作和摄制与茶山竹海、重庆野生动物世界、职业教育城等重点旅游产品密切相关的优秀影视剧在全国发行、上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