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季冰 《金色年华》2008,(11):16-16
撰文写字的人在网上被骂个狗血喷头是常有的事儿。连我等无名之辈都会遭受“网络暴力”的袭击,可以想象余秋雨、易中天之类文化明星的命运——靶子的层次决定了“暴力”的层次。  相似文献   

2.
张鸫  王刚 《中外书摘》2009,(1):76-78
古时江湖悬赏,各路高手追拿逃犯,便把逃犯称作“人肉”。近年来,网络通缉令、网络悬赏令、网络追杀令等“人肉搜索”把暴力战火引向普通人,赏金猎人也成为一个新兴职业。在网上,没有人可以保守住秘密,当成千上万网民抓住某人不放时,他很快就会被“剥光”衣服,无所遁形,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老话构成挑战。一些人把群体暴力当作集体狂欢,  相似文献   

3.
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环境因素影响着青少年诸多不良行为的产生,对1950名青少年调查发现,男生的暴力暴露程度、网络欺凌发生、亲子沟通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均低于女生,初中生在上述四个变量上得分也均低于高中生;暴力暴露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欺凌的发生,母子沟通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均能够负向预测网络欺凌的发生;父子沟通和自我控制在暴力暴露与网络欺凌间起中介作用,母子沟通和自我控制在暴力暴露与网络欺凌间起中介作用,且前者的中介效应在暴力暴露与网络欺凌关系中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几起极具影响力的人肉搜索事件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都掀起了轩然大波,使其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肉搜索的威力既令人折服,也使它成为众矢之的,有关的争议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从未间断。人肉搜索是什么?它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威力?人肉搜索是如何演变成网络暴力的?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试图对人肉搜索的本质及其“暴力”演变过程做一次社会学视角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金钱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浆葬出士了不少“无文铜贝”,为全球最原始的金属货币。历史上最早出现钱字的货币是三国时期的“太平百钱”。钱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有趣的别称和轶事,且听逐一道来。  相似文献   

6.
就在一部“最血腥的电影”占据美国电影票房榜的首位,就在我们探讨东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时,一部“血腥”的小说荣膺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温文尔雅的欧洲人似乎有意要打破自己的文化传统游戏规则,开始对“暴力”和“争议”青睐有加。  相似文献   

7.
刘继兴 《金色年华》2011,(11):44-44
金钱这个东西,人人都喜欢,和它有仇的不多。金钱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全球最原始的金属货币。历史上最早出现钱字的货币是三国时期的“太平百钱”。钱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有趣的别称和轶事,且听逐一道来。  相似文献   

8.
《武林外传》是一部充满“70后”标签的作品,只要你是这一代人,非常容易辨认这些东西,它们几乎都来自你成长中浸泡过的大众流行文化,从金庸、王朔、王小波、吴宗宪……到《六人行》。而它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武侠和“网络感”。前者意味着宁财神心里有一个侠义温情的世界,而身为中国第一波网民,网络释放了连他自己都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写作才华,并且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重要的是,他的话语方式和精神空间也部分“网络化”了,这也是很多“70后”的共同经历,尽管当时在网络上灌水的人,并非人人都变成了“宁财神”、“李寻欢”和“安妮宝贝”。  相似文献   

9.
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魔盒,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阴暗丑陋的一面。当前,网络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网络犯罪正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令人头痛的问题。一些网吧经营者由于受利益驱动,违规向青少年提供含有色情、暴力、赌博的有害信息,使一大批青少年沉迷其中,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与网络相关的犯罪丛生,  相似文献   

10.
<正>在网络互连的环境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各种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不仅体现了网络信息传递快和广泛的特点,同时也形成了人与网络不可分割的状态。网络文学内容和不同文学形式结合,网络发展变更已经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重要方式,文学内容在网络环境下不仅可以实现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感的沟通交流,同时也可以利用音频、视频等外在表现形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文化思想。在现代互联网的冲击下,结合文学创作、文学传播以及文学内容三种表现形式向网民传播文化信息可以充分满足人们在视听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网络暴力事件作为网络活动的极端负面行为,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有负面影响。应进一步研究网络暴力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减弱网络暴力文化的蔓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并有效规范其网络行为。以江苏大学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定量分析法,了解不同的学生群体对网络暴力文化的了解、参与、成因,并提出合理的治理对策,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正向作用,从根源上减弱网络暴力文化的滋长。  相似文献   

12.
田晓虹 《社会学》2008,(4):14-16,54
“海外中国资源”拥有者以其语言、文化、社会关系网络等“相对性资源”优势,在“外资外脑”进入中国顺利开展投资经营、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先进科学技术等方面发挥了推助作用;其双重乃至多重文化背景,在中外制度碰撞和文化隔阂中,发挥了双向调适、促进理解的“润滑剂”作用;其主体与媒介的双重身份,在中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与世界各国达到互利共赢方面扮演了双向传递信息、促进资源互补的媒介角色。这一群体在实现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世界协调化发展中正在作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时代的“智业”:策划世纪的航船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科技日益进步,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信息、文化将比以往任何年代更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强助推器,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即是例证。曾几何时,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大潮也一度冲击了中国学者们的“象牙塔”,在“致富”和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网民数量进一步提升。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被一种称作"网络暴力"的副产品困扰着,由网络暴力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在网络当中迅速蔓延,造成了令人震惊的后果,使虚拟世界的暴力呈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因此,怎样预防和控制这一问题非常的紧迫与必要,即从法学的角度去寻求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媒介是本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出现后才有的一个名词 ,指的是在传播途径上由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设备和由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通过这个渠道所传递的暴力信息我们称之为媒体暴力 ,即大众传播媒介上显示的暴力内容。影视、录像、电脑、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广泛普及 ,并以其丰富多彩、声情并茂、鲜活刺激、生动直观等特点 ,迅速地传递着大千世界无限多样的信息。大众传播媒介把现代人推到了一个信息纷呈、光怪陆离的信息世界面前。所以 ,大众媒介中的暴力信息也不可避免地要介入青少年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丰富的古墓葬资源是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含有许多无法用金钱估量价值的历史文化信息,但从古到今,这些古墓也一直是利欲熏心之徒觊觎的“肥肉”和暴富的“财源”,特别是近年来,在暴利的诱使下,一座又一座珍贵古墓被盗掘,无数珍贵文物通过各种渠道不明不白地流失……  相似文献   

17.
关注“网络暴民”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本来是一个民意表达的空间,现在却成为一些暴虐事件滋生的温床;本来可以成为社会建设性意见传达的窗口,现在却成为一部分人发泄的通道。《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将在网络发泄暴力情绪的部分网民冠以“网络暴民”称号,《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国内媒体也纷纷认同了这个说法。2006年的网络,是个多事之年,“网络暴民”层出不穷,网络暴力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相似文献   

18.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相比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①网络文化在与传统校园文化的碰撞、融合后,形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即以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文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等自组织特性。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双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含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暴力就是在网络空间中,其行为主体在种种特定政治原因或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对抗的权力以及权力的流动关系中,利用各种符号,对受体的身心、权益实施文化影响,进而动摇受体态度、观点和立场的一种有组织或非组织的、自觉或自发的、有目的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网络文化暴力呈现出非理性、偏激。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网络文化暴力进行研究,指出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以"80后"为代表的青年网民应选择自律的心灵态度,注重网络法律与道德自律意识的培养,加强对网络文化负效应的自觉过滤,摈弃网上"垃圾"符号,为创建"真善美"的网络文化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又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充分取其利而去其弊,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群体,特别是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群体作为推动网络技术、网络文化发展的生力军,很大程度上引领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