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年来,真实自我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哲学命题,而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大量的观点和研究都强调其对个体健康与幸福感的积极影响。但即使在西方,学界对什么是真实自我以及如何"做自己"等问题的理解并不统一,其中至少包括了特质论的观点、准确自我知识的观点、主观真实自我的观点以及有机体成长的观点。文章对这些观点、实证及其它争论问题进行了回顾,并认为未来我们的研究应当关注中国人的关系性自我、无我与西方真实自我的关系,以及在当前华人社会下个体主义文化正逐渐增强背景下自我的演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的自我理解”就是对心理学真切的自我体察和自我反思,并依此发展和建构具体的心理学实践。在“心理学的自我理解”中,“心理”的问题即关于“心理”的形而上学极其重要,涉及到关于“心理”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它们不在心理学之外,而在心理学之中,关于心理学对象、方法、内容和意义等问题的争论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心理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虽然表现为多元的叙述形态,但在核心功能上构成各自心理学体系或研究取向具有学术生长力的前提预设和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3.
阮籍人格由三重构成,即作为传统儒士的真实自我,作为魏晋名士的现实自我,以及作为文学家的理想自我-“大人先生”,这三重自我之间张力的失衡。导致了阮籍人格的焦虑与分裂。这种士人人格在士大夫文化史上具有典型性,其中所包涵的现实悲剧,人生伦理以及内在超越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人格向审美人格的生成,生存智慧与诗性智慧相融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Identity心理学与“自我认知”相关联,据其含义可知人的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中的定位有很大关联。基于Identity心理学的含义日本人的自我认知呈现“自他协调”的模式。即:自我认知要在人际关系中进行;自我位置的确认离不开他人意识。  相似文献   

5.
“自我”贯穿《草叶集》的始终,它也是研究《草叶集》不可忽略的概念。惠特曼的“自我”与史学、文学、心理学等范畴的“自我”不同,它包含“个体自我”“美国自我”“普遍自我”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自我”自成整体,不可分割。但每个层面的“自我”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既互相矛盾,又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草叶集》中的完整的“自我”。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下,K的“真实自我”成为“理想自我”的祭品,标志着K以极端个人主义的方式确立主体性的实践归于失败。夏目漱石提倡充满浓厚伦理色彩的“道义上的个人主义”主体,而K的主体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包含交互主体性的单独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夏目漱石借由《心》中K的形象塑造,批判了近代日本社会对西方个人主义的囫囵吞枣、盲目仿效,这对当前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的旅游故事已成为旅游者自我呈现的舞台。理解社交媒体旅游故事中游客自我呈现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旅游对个体发展的意义。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和第二手资料搜集相结合的调研方法,以37位马蜂窝蜂首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旅游故事中的自我呈现包括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平台和读者的认同诱发悦人动机,驱动积极自我呈现,促使游记作者自我提升。旅游故事的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诱发悦己动机,驱动真实自我呈现,促使游记作者唤醒真我。旅游者在社交媒体旅游故事中的自我呈现是一种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这拓展了旅游意义的研究。学界以往对旅游意义的研究,主要关注旅游行为对游客自我发展的影响作用。社交媒体旅游故事中自我呈现对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包括唤醒真我和自我提升,这从游后分享体验的角度延展了旅游对个体发展的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自我观的演进历程可以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重维度去把握。从哲学层面上来看,东西方哲人对自我的认识遵循着不同的路线。西方哲人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大致经历了精神自我、物质自我以及孤独自我三个阶段。中国哲人对自我的认识大体遵循着非我、社会自我、主体自我的发展思路。与哲学上对自我观的理解不同的是,心理学上的自我观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弗洛伊德主义自我观、新弗洛伊德主义自我观及人本主义自我观三个阶段。与哲学、心理学上对自我观探索的起点有所不同,教育学上的自我观则是人类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之后对教育转型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是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的主体地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幸福观教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理性的人类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思考人生。在思考人生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时,一个辩证的、意义普遍的规律(存在模式)需要我们去把握与认识,即:每个自为的人生都要经历一个“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辩证运动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自我,获得人生的意义,提升做人的价值,从而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因为人生是一个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其完善与提升须经过“自我否定”来完成;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追求的幸福必须在自我创造的人生历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和心理学由对立走向统一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治生”和“理财”的有关思想和论述中可以发现经济自我的存在。求利求富是经济自我的动力机制,经济伦理和经济能力是经济自我的两个重要成分。对经济自我的研究有利于培养个体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1.
自传体记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传体记忆因其独特的知识结构而不同于以往由“情节记忆与语义记忆”共同构成的一般性记忆系统。它与自我、个人、生活主题等紧密关联,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年龄函数。这使得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的毕生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乃至成为记忆及整个认知心理学的新的方法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外语学习动机不仅与当前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环境与认知因素有联系,还包括个性维度与社会维度。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自我决定论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决定角度来解释外语学习动机更具说服力。自我决定论认为。社会环境为满足能力、自主、关系这三种心理需求提供了机会。如何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的过渡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网络空间多元的、去中心的和片段化(fragment)的自我和人格体验,消解了人们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统一而稳定的自我和人格观念以及主流人格心理学的解释。社会建构论从反本质论、实在论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认为:(1)自我和人格是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与他人互动的产物,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与互动,是人们主动探索自我和建构自我的过程;(2)人们在网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都是真实自我的展现,只要这些自我之间能保持协调和沟通,即维持一个弹性的自我状态,人们就不会因此而患上多重人格异常症状。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用担心人们会因为互联网的使用而导致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任何主体都需要良好的形象,思政课亦如此。思政课公众形象认知认同、塑造建构、优化提升等问题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和重要问题。思政课公众形象有“自我”与“他者”两个观看主体,在教育学、政治哲学、心理学视角的“他者”镜像下,厘清思政课自我形象建构与他者形象认知的辩证关系,在消弭认同壁垒、增进认知共识、提升对话能力、完善对话场域的实践逻辑中,探赜思政课自我形象建构与他者形象认知相统一的培育路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十分流行,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反动的资产阶级社会学提供理论根据,而人格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期我们译载两篇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供读者批判参考。柏托西在“近代人格心理学中的‘自我’”一文中对各派心理学家在“人格”和“自我”问题上的“理论”作了评述。尽管各家对“人格”和“人格的核心”——“自我”的说法并不一致,但都是强调个性,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人格发展,只谈人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而抹煞人的阶级性,其实质在于宣扬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极端自私性。从奥尔波特的“彼德·柏托西:哲学家兼心理学家”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柏托西同其他资产阶级心理学家一样,也是把“人格”和“自我”等同起来,并且鼓吹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共同研究所谓“人的整体”,企图把人的社会阶级关系归结为心理关系。  相似文献   

16.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成功密码,也是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超越的优秀品格。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密码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首先,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斗争历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历程为自我革命动力密码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内在的历史基因。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坚定初心与使命的必然选择和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现实之需为自我革命动力密码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不竭的内驱动力。最后,“自觉—回应”的内生动力机制和“挑战—回应”的外生动力机制为自我革命动力密码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不断优化升级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从结构上,旅游的真实性分为“客观性真实”、“建构性真实”和“存在性真实”三个类型。民族旅游是一种与“真实性”关联较为密切的旅游类型。民族旅游的大众性,决定了游客的旅游动机是寻求快乐,而且游客关于民族文化体认存在主体间差异,游客在民族旅游中追求的真实性因而更可能是“存在性真实”和“建构性真实”。与此相适应,发展辽宁满族民族旅游,在重构民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质的基础上,除了要建造“真实的赝品”,还要坚持体验和休闲化的发展思路,实现游客基于“全部自我”的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建构”,以及对“真实自我”的回归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
秦始皇或称之为“千古一帝”,或斥之为“暴虐为天下始”,功过是非反差如此巨大,与其人格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影响。悖畸的童年是他神经质性格和人格障碍的根源;“宫闱侈事”是他与自卑和逆境的抗争,揭开了其英雄盖世的序幕;把“自我”与“统一六国”自觉地联系起来,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无度的自我优越的追求,使其性格中的缺陷被强化,其人生价值的光环顿失耀眼的光辉。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从其人格心理的形成、发展的演变的轨迹,以究其中种种历史行为的心理动因,还其本来面目,从而对秦始皇作出更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探讨作家自我双性人格表现对创造力的影响问题。心理学普遍认同。的内心存在着男女双性自我人格侧面,社会两性关系的和谐依赖于个人内心双性自我的合作。张辛欣的系列作品则刚好是一个反证。深刻内在化了的柔弱、细致、自抑的“女性化”自我与坚持人的价值、独立要强的“男性化”自我之间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交战,以至创造力严重受损,最后两败俱伤退出心灵和文学的疆场。  相似文献   

20.
内省法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冯特将其与实验法相结合,主张使用“自我观察”,“自我体验”的内省法,但他更注重实验;而构造主义的代表人物铁钦纳将“内省”与“实验”结合起来,但更侧重内省。就构造主义心理学流派而言,他们都对内省描述的要求严格,为内省法规定了种种限制,但终究属于主观的描述方法。最后对此学派提出的内省法进行了一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