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挥的重要课题。过去左的僵化一套,割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口头上遵重客观规律,实际却歪曲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关系,犯了唯意志论的错误。前些年的自由化,割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愈是强调目的性,愈歪曲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关系,陷入了“目的论”的泥坑,导致人们无远大目标的庸俗追求。历史教训告诫人们: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辩证统一的,不应人为地强调一方,否定另一方。通过合目的性把握合规律性,在把握合规律性的同时升华合目的性。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一个根本性的实践理念,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正确地理解与把握以人为本,应该是建立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人类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理论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实践唯物主义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和“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都有较大的出入。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认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不仅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类特征 ,而且也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和特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4.
李庚香 《中州学刊》2007,(1):98-103
"法之和谐"是建立在法美学是人学和正义之学这一基础之上的.如果说法美学是人学体现了法律的"合目的性"以及法律的人性诉求,那么法美学是正义之学则体现了法律的"合规律性"及其与生产方式的内在关联,而法美学是和谐之学则体现了人性与生产方式的互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可以说,没有生产方式与人性的统一,"法之和谐"是难以真正成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法之美"的实现离不开"法之和谐";和谐社会的建设也离不开"法之和谐".  相似文献   

5.
教育规范是调控人们教育行为的具有不同程度之普适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 而使教育规范从无到有的充分而且必要的条件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教育规范的作用就在于保障主体教育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自由、自由发展。遵守一定的教育规范是进入自由发展境界的门户, 教育规律是通过教育规范这一中介而与自由发展发生关联的, 而教育规范则是通过自律与自由发展发生联系的。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实现科学发展与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理论建构上的与时俱进与理论发展上的一脉相承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品格的本质规定性,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内在价值取向的本质规定性,在发展主体上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的统一、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实践特质的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7.
历史合规律性合目的性问题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曙光 《北方论丛》2006,(6):102-108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一般哲学原理教科书都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其实,这一观点起源于宗教神学,是世俗化形式的基督教。这一明显带有目的论色彩的唯心主义观点,不仅受到来自批判的或分析的历史哲学的批判,而且也曾受到马克思的尖锐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只能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特征,社会历史根本不存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史上,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主体大致经历了从“神”到“自然”到“理性”再到“现实的人”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前三个阶段虽然形式各异,但实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一个拟人的主体(上帝、自然、理性)凭着自己的意志(天意、目标、狡计)主宰历史的必然进程,社会历史过程对这个拟人的主体而言,表现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认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是现实的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统领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旗帜.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自觉选择科学的发展之路,自觉消解非科学性发展问题,自觉实践人的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稳定性与变动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人的科学发展之理性价值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建构人的科学发展之理性价值在于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梁振南 《学术论坛》2008,31(2):7-10
和谐是系统里的稳定,是多元中的统一,是关联中的协调,是组织问的协同.是运行中的有序,是发展中的均衡,是分化中的整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体现了和谐发展的规律性和和谐美的基本要求,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1.
杨明明 《理论界》2009,(2):34-35
近代以来,发展真理论和发展价值论在发展观上各有偏重,但都因割裂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而给人类发展带来损失.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事实和价值的双重维度解释历史发展.科学发展观突破传统,把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科学视野和人文视野相统一,真正实现了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价值追求的系统总结和经典概括,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世界性的存在,蕴含着深刻的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关于"全球化"的专业论述——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世界历史理论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历史性的理论和逻辑前提,也是总结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历史性的重要依据,更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3.
科学(认识自然)、技术(改造自然)是实践的两种基本形式。科学技术作为实践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确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执政思路,即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由此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主体性出发,探讨科学发展观,可以发现,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是把人民群众作为主体来看待的,体现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根本的主体价值原则。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处处体现着主体性的价值导向,是真理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评价合理性的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凯 《东岳论丛》2003,(3):16-20
合理性内涵歧义丛生 ,追溯合理性的历史渊源 ,合理性是一种新的理性 ,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面对评价的合理性是否存在的诘难 ,分析了合理性的基础在于社会事实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评价合理性的内在本质规定在于评价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是合情与合理的统一 ,是合价值性与合工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观念体系。在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存在论逻辑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房价问题的焦点在于其合理性问题,而合理性问题的核心在于其评价标准。商品的价格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合理性理论视角,评价商品住房价格合理性,必须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标准,即,看住房价格是否体现了价值规律,是否满足了大多数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我国当前的商品住房价格具有合规律性,但合目的性不足,因此合理性不够,需要政府加强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8.
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蒋斌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问题,是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热门课题。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提出并探讨了这个问题。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的思想,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经典论述。毛泽东作...  相似文献   

19.
李杰  张鹏超 《天府新论》2008,1(1):19-22
马克思的实践人学包含着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的统一、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科学人学辨证法.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的统一就是抽象的人包括一切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人是抽象的人的特殊表现形式;科学与价值的统一表现为马克思人学注重人的历史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注重人的生存状态的"应有"与"现有"的统一、注重经济学的实证分析与人的价值分析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自由是主客体的双重双向统一。第一重统一是主体统一于客体,即主体对规律的认识和顺应,也就是知与行的“合规律性”。第二重统一是客体统一于主体,即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去改造客体,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实践活动和实践成果的“合目的性”。因此,自由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对这个观点的详细阐述,可见拙作《自由的结构性分析》,载《厦大学报》1992年第3期)。“合规律性”是主体的认识和行为对客体规律的符合与顺应,因而是“真”。有的学者把真等同于规律本身,这是不妥当的。真是主客观的统一,包含有主观因素,因而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