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精神的培养与中国尊老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科技不够发达是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直接的原因是中国人长期缺乏科学精神,而自古以来的尊老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中国人科学精神的缺乏。作者通过分析尊老文化传统的内容与种种表现,进而考察了其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考察世界经济思想史,可以发现,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文明与生产力。在世界三大文明的比较中,中国传统文化在生产力功能方面已呈现衰退迹象,为了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基于文化的半衰期概念和文化弹性概念,可以看出改造传统文化的可能性以及科学文化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并找到以科学文化改造传统文化的路径和载体。要想使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取得进一步的突破,用科学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3.
郭军  李霞 《天府新论》2014,(4):124-129
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文化精神对科技创新主体影响巨大。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科技创新主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总体而言制约大于推动,主要表现为人伦为本对科学精神的排斥、群体认同对独立意识的抑制、贵和尚中对批判精神的消解、功利实用对超越意识的束缚。改造传统文化精神,破除其对科技创新主体的制约,是充分释放科技创新主体创造力以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在战胜形而上学之后,驱逐神话的现代西方科学本身成了神话。无论是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在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道家文化,能以其特有的哲学智慧和思维成果为西方“力量型”科学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提供有益的催化作用,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型塑科学应有的气质。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对于纠正西方“力量型”科学的缺陷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导作用,这还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超越程度。实现中华科技腾飞的文化着手点在于:求真、创新、质疑等科学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曹前有 《船山学刊》2008,7(2):110-113
道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必然要浸润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之中,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因而它对一个民族科学创造力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又深远的.本文试图论述道家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求索起始于西方文化的冲击,是与民族救亡的路程相伴相随的。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题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主题,可以概括为追求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师法西方的过程中,从器物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落后挨打的痛苦中,中国的有识之士感悟到了西方现代化的威力和气势,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强大作用,因而立志要科学救国。从魏源最先在“西器”中发现“西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到洋务派创建实业、兴办新式学校、译介科技文献,表明中国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科学技术的偏见与歧视的传统思…  相似文献   

7.
王志军 《阴山学刊》2009,22(4):93-99
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在近现代工业社会促进经济、科技、军事等为核心的硬国力增长所需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战略视野、经济意识、商业理念、科技主义和创新精神。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国际软国力,一方面有在“复兴”、“传统文化”、“软国力”等概念、理论上步入误区或陷入西方话语陷阱的危险;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竞争力方面的价值功能不足缺乏清醒认识。努力创新、构建具有时代精神、促进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国力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增强国际软国力竞争力的科学道路。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文化失范与市民文化关系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市民文化产生于市民阶层的成长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本土的传统精英文化的危机,西学的输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架构的一个支点.中国近代文化危机集中体现在文化失范上.近代中国市民文化的主流是争利、民主与科学.市民阶层运用进化论作为理论武器,为中国近代文化结构的转型开辟了道路.中国近代市民文化运动的结果是初步确立了市民文化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都市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实现该目标的两大趋势。中国的都市文化大多为传统都市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关心人与人关系优秀的伦理传统。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是吸纳外来文化的前沿,西方的科学文化、商品文明、法制精神成为中国都市文化传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弘扬都市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矛盾分析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文化现代化的概念很难界定,但无论如何,它是中国现代化中最具核心力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的复杂运动过程。例如:文化全球化的同质化与民族文化异质性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之间;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文化发展的时空诉求与文化政策法规相对滞后之间等等,都属不同层面的文化矛盾。要化解这些基本矛盾,完成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切脉中国文化现代性,主动参与世界竞争;继承传统文化的先进元素,创新现代文化;提高文化生产力,扩大文化消费内需;使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荣共生;让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互通互融;增强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运用科学的文化政策引导文化发展,通过健全的文化法律法规来规范文化市场,净化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民主在人类发展史上相伴而行,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发展与民主政治文化的发育在多个层面上具有关联性,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精神的不断发展在西方现代政治文化形成中发挥了强大作用,但对工具理性的过分推崇又背离了真正的科学精神,造成了科学的意识形态霸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文化,未曾受益于和助推真正的科学精神,在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大力培育以科学理性为主导的融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当代科学精神,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促进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和社会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如何看待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唯有理性地批判中外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继承和弘扬古今中外文化中的精华,尤其是科学理性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孝思想等人伦道德观念,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方能建构社会主义的新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模式是人类文化的核心范畴,是对文化现象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把握。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是道德主导型的,马克思主义以求真为主旋律,树立了科学求真的理念。我们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和转型,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同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精华。我们要构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模式,实际上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必将使中华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极大地推动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精神血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思想沃土、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之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要以科学态度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方法,坚定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正确导向,不断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让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以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5.
科学理性精神:朱熹理学的另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蓓 《船山学刊》2003,(4):154-156
潜藏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科学精神,由于近代科技的落后和儒学中伦理之学的显性而被严重忽视。事实上,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实践精神一样,是朱熹理学之树结出的另一丰硕果实。“物物上穷其致理”与“主宾之辨”,表明朱熹肯定科学的价值观和客观理性主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变革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近代以来虽历经冲击,但其影响至今仍不绝如缕,成为中国走向全面 现代化的深层障碍。本文在对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演变作—历史反思的基础上,从政治制度建构、文化 启蒙、商品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久化的科学评价等若干方面,提出了实现传统 政治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和转换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刘德龙 《齐鲁学刊》2006,2(6):37-42
在我国文化安全受到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庞杂的文化积累,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科学地认识传统文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坚持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通过社会传播、学校传授、家庭教育、立法保护等渠道和对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8.
《云梦学刊》2009,30(6):11-11
《文化中国的十大品性》(史仲文著)于2009年4月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大文化视野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宗教、习俗、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十个领域,作了深入浅出的现代性解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贡献作了生动的描述与评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中蕴涵的丰富智慧作了充分肯定与剖析:对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杰出人物、重大事件和发展脉络作了言简意赅的分析与评论;对传统文化的不足与缺陷也作了一针见血的批评。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科技哲学以科学知识为核心,形成了"众星拱月"式的科技文化观,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学实践哲学则以实践为突破口,强调科学知识本身的地方性,形成了"平行"式的科学文化观。文章以陕甘宁边区科学文化建设为例,系统阐释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思想角度来分析,毛泽东思想堪称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科学厘析毛泽东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是正确了解、认识毛泽东思想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