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宗齐  胡琦 《学术月刊》2023,(3):210-216
<正>○蔡老师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们的专访。熟悉老师著作的朋友都知道,您的研究经历了从英美文学到比较文学,再到中国古典文学、古代文论等多个领域的转变。多年来,您耕耘不辍,不仅在以上各个学科都取得了不少富有原创性的成果,更为推动中西方学术界的交流融通贡献良多。今天能否先请蔡老师从人生和治学的基本信念谈起,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您在学术研究中不断进取、开拓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家庭科技》2012,(4):49
朋友准备向银行借40万元做买卖,让我用我的车做抵押担保,但我对朋友的还款能力有点担心。请问,该怎么做才能将我的风险降低?李林你可要求朋友对你的抵押担保提供反担保。反担保人可以是你朋友,也可以是其他人。反担保的方式可以是你朋友提供的抵押或者质押,也可以是其他人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者质押。  相似文献   

3.
和朋友赛跑     
有人说,朋友好啊,多个朋友多条道,在困难的时候还是朋友来帮你;有人说,朋友毒啊,你看那些对你起了杀心的有几个是陌生人?还不是那些平时跟你推杯换盏的!反正各有各的理。在这里我不想介入这些纷争,我有自己的一个比喻:朋友是一个标高。 你和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是因为你们曾经有着共同的际遇,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生活环境。然而人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大家都在朝着更好、更光明的方向奔  相似文献   

4.
朋友的妻子出国,一路人马去机场欢送,很隆重。 她是去进修,时间不长,只有6个月。但这种机会并不是很多,而且她又是朋友家庭里第一个出国的人。朋友的父亲母亲、岳父岳母、兄弟姐妹悉数到场,我们几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帮忙驾车、照料。下了车,朋友手里提着个褐色的小行李箱。  相似文献   

5.
彭浩生 《理论界》2012,(11):146-148
西周之时的朋友关系依附于血缘关系,其产生与维持由血缘决定。孔子之时的朋友关系则挣脱了血缘的规定,而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孔子对朋友关系的生成与维持作出了理性思考与价值引导,认为不同主体之间依凭朋友关系可以创造一种道德生活与开辟一个道德世界,认为这是朋友关系的重要生成取向,还认为重感情、依礼义和讲诚信是朋友关系的关键维持方式。孔子对朋友关系的理解使人认识到一种与"我和他"有所不同的"我和你"的人际关系,对当代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朋友关系都是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因此对朋友关系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朋友交往的动机不尽相同,有以利益相交的,有以志趣相投的,有以在学业上相互砥砺切磋的……。正因如此,在人际史往过程中,影响朋友关系的因素有很多,且十分复杂。本文拟探讨秦汉时期义与利影响下的朋友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对金钱的观念是不向别人借钱,也不借给别人钱。这确实是经验教训的结果。我素来没有向朋友张口借钱的习惯。借钱不仅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而且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欠朋友的钱;二是欠朋友的情。钱与情的债务叠加在一起,我实在难承其重。我以为朋友之间最好不要有钱上的事情,本来还算不错的关系,常常会轻而易举被一个钱字颠覆了,可  相似文献   

8.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培根说过:“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还有位外国作家把友谊和爱情、事业看作是人生的三大支柱。对朋友一词的解释,古人云:“同师为朋,同志为友”。现代人的解释则更贴切利落:朋友嘛,月亮对着月亮互相借光呗!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的职业不同,志趣各异,性格相左,于是在生活中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朋友。以文会友,是为文友,亦称笔友;以书会友者,是为书  相似文献   

9.
将心比心     
最近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 从朋友发展成恋人的男女,即使在性关系破裂后也是可以继续保持他们之间的友谊的。朋友重逢网对2000多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只有1/3的男女之间的友谊因为从朋友发展成情人而结束。该网站约会部经理罗达·摩尔说:“如果你最好的朋友中有一个异性,而你正在寻找一个伴侣, 那显然可以考虑这个异性朋友,  相似文献   

10.
朋友的孩子今年高考没考好.高考后,向朋友问小孩成绩的人如过江之鲫.这些人里有亲人,有朋友,有邻居,也有一般熟人.朋友说:每次回答都是煎熬,她多希望大家忽视这件事啊!  相似文献   

11.
我与妻子都喜欢交朋结友,除同性朋友外,异性朋友也在交结之列。 妻子的异性朋友大都是同学、同事和邻居转化而成的。婚前有段时间,我对当时还是女朋友的妻子交异性朋友心里有点不舒服,总认为他们有可能是我的竞争对手,无形中竖起了“情敌”的概念。有一回,我和她约定晚上7点30分在公园门口见面,可时间已超过了  相似文献   

12.
陈晓明 《社会科学》2008,2(1):161-169
德里达后期的著作<友爱的政治学>对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展开思考,他从古希腊的友爱来源于血亲兄弟之关系,来讨论城邦政治,正是血亲关系建构了社会共同体.德里达对施米特的"敌意"展开解构,在德里达看来,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既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时代,既没有友爱也没有敌意,这也就是说,朋友与敌人构成一种奇妙的转化关系.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中突显出的"敌意",在德里达的解构中,那就是"幻影朋友之回归".  相似文献   

13.
礼物     
关月 《家庭科技》2007,(11):1-1
当约翰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他的父母意外地得到了那台邦迪克斯洗涤器。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翰家的一个朋友应征入伍,朋友的妻子也准备跟他一起去。在他们离家期间,约翰一家为他们储存家具。令约翰一家意外惊喜的是,那个朋友提议让他们使用自己的邦迪克斯洗涤器。  相似文献   

14.
婚后,夫妻双方各自和异性朋友的来往,通常是夫妻关系中的敏感点。如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夫妻情感冲突。 结交异性朋友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件正常而普通的事,由于男女两性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异性之间的交往会让人获得从同性那儿难以获得的认识、经验、感受和乐趣,是丰富人生、了解人生和享受人生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结交异性朋友应该是人生不可或缺的。 婚前和异性朋友的来往,一般不会招致异议和麻烦,婚后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感情的排他性,夫妻之间一般都会对对方的异性朋友持警惕态度。而两性之间特有的人际吸引魅力,又很容易使两性之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微  相似文献   

15.
<正> 发生结构主义把文学作品称做“我”(作者)和“他们”(集体主体)的结合.个体的要求——不管是与集体主体相冲突的,还是与集体主体相一致的,不管是潜意识的,还是自觉的——只有在意识因素这个文化创造的层次上被释放出来,才是有意义的.一部作品如果不与某个集体主体相联系,那就不能理解或研究它们的内涵.而集体主体则是个体关系的复杂网络.个体心理的复杂性都源自这样的事实:这些个体每一个都隶属于多种拥有相当成员的数量很多的不同集团(家庭的、职业的、民族的、朋友与相识者的、社会阶级的等等).并且这些集团中的每一个都作用于他的意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一种独特、复杂和相对不连贯的结构.楂建英、也斯、周腓力分别是大陆、香港、台湾的作家.他们的旅美题材小说带着各自互相不能取代的地域文化烙印.虽然,他们同是中国人,都有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家庭、朋友,但生活在三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他们的作品更隶属于各自的社会环境,当我们把他们的作品当作是不同社会环境的产物来研究之时,我们便获得了一个更简单、更连贯的有意义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一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朋友和战友之中,有一位既是优秀的共产主义者,又是卓越的化学家,他就是卡尔·肖莱马(Carl schorlemmer,1834—1892)。肖莱马的一生,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新型的自然科学家的卓越特色。马克思、恩格斯对肖莱马在革命和科学上的业绩,  相似文献   

17.
<正> 对于两千多年来残杀功臣比较厉害的恰恰是曾经是农民起义领袖的刘邦和朱元璋这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的解释是这样的:刘邦和朱元璋起自民间,跟他们一起举事的人的身份和地位是一样的。他们做了皇帝,昔日的平起平坐的朋友做了将相,向他们匍匐称臣;本来皇帝至高无上,孤家寡人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对臣下的疑忌,惟恐他们觊觎自己的宝座,何况对这些昔日的朋友,今日又有震主之威的将相?起自闾巷而贵为天子,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了的。他怎能不担心昔日跟他平起平坐,现在又掌握重权、贵为将相的功臣要取他的地位而代之。何况这种担心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所以,杀功臣,刘于刘邦和朱元璋来说,就几乎是为了建立绝对的皇权所势在必行的了。而原来出身于统治阶级的皇帝如李世民等人,起事之初跟  相似文献   

18.
尹欣 《家庭科技》2005,(11):4-5
回想一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是否有许多曾亲密无间的朋友被我们深埋在记忆深处而久未联系?是否曾在不经意间,逐渐淡忘了朋友?今天,就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追问自己,朋友是怎样流失的?  相似文献   

19.
朋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是很正常的事,可是,当这个关心和帮助过度,不仅会让人讨厌还会让自己活在痛苦之中.因此,关心朋友得有个度. 案例:太关心朋友弄巧成拙 芳芳是职业女性,在公司里和同事的关系虽然不错,可烦恼的事却天天有.因为芳芳的共情心理很严重,她总是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认为自己对别人好是分内的事,而把别人对自己好看成是恩惠.和朋友在一起时,朋友不开心或碰到烦心事她会尽力帮忙,若帮不了,就会一个人闷闷不乐,心情差到极点.  相似文献   

20.
张颖 《家庭科技》2016,(4):34-35
正每个人身边都会有那么几个"有毒朋友"。这些人见不得你比他好、有意无意地挖苦你、嘲笑你。要想摆脱"有毒朋友"的困扰,最理性的解决办法是静下心来,定期盘点并清理自己的朋友圈。交友要谨慎,"有毒朋友"就在身边纽约的琼森曾深受"有毒朋友"的困扰。他说:"他们表面上与你很亲近,实际上却是要和你一较高下。在酒吧里,他们会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