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的人文贫困与农村的制度"贫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德元 《人文杂志》2002,(1):150-155
农村垄断的市场结构、残缺的土地产权、公共产品对农民的排斥和社会保障在农村的缺失 ,造成农村人文贫困甚于收入贫困 ,要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必须从变革现行的农村经济制度入手 ,开展“制度扶贫”。  相似文献   

2.
【可怕的“权力经济”】沈南冰在《中国改革》(2001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权力经济”是指政府部门利用手中的职权故意设置市场准入等障碍,从服务对象身上谋取私利,或将政府行政职能转变为有偿服务的行为。这种行为被百姓斥为“权力经济”:第一,市场准入,关山阻隔。权力经济的冲击对象,首当其冲的是中国私营企业。这种现象使得当今的社会弥漫着一种腐败的空气:官员弄权、老板行贿。第二,长官意志,一言九鼎。据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的一份材料说,长官意志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仍在美其名曰交…  相似文献   

3.
【“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章清在《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发表如题文章指出,自1905年废除科举后,如何确立读书人在现代社会新的角色与身份,成为走出科举时代学人思虑的焦点。这集中呈现于知识分子建构“学术社会”的理想上,即要在转型社会重建知识的庄严,让“学术”构成未来社会的重心,重新确立读书人的位置。而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衍生的“精英意识”“知识贵族”习气,促使知识分子把所有的问题都导向“少数人的责任”,由此也筑起了一张公开的与潜在的“权势网络”。无论从事学术活动,还是介入…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讲,制度安排是贫困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制度创新又对缓解和消除贫困有着决定性作用。面对贫困地区和人口的制度缺陷成为当前制约反贫困行动的最大瓶颈,必须树立制度创新观念,从政府职能调整、经济体制改革、教育卫生制度落实、法律制度制定等方面不断建设和完善反贫困制度体系,加速中国反贫困进程。  相似文献   

6.
7.
8.
【“三农”问题的出路】李昌平在《东方》(2002年第8期)发表文章《回报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提出了破解“三农”难题的四个需要:第一,需要大思路:进一步给农民“松绑”。取消农民离开农村和进入城市的一切收费;取消对农民休耕的限制政策;开通城乡产权交换的渠道,鼓励“资本家”下乡和农民进城;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做主。第二,需要大前提: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应给农民同等的民主政治权利;给农民同等的赋税权利;给农民同等的国民财富的占用权;给农民同等的自由迁徙权利;给农民同等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权利;给农…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Ideology)的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开始到现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术语,就与文学发生了密切联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从特拉西发明的语言符号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从前苏联意识形态文论到中国意识形态文论,又从意识形态文论到审美意识形态文论,就是关于意识形态与文学的一种知识谱系发展过程.对意识形态这一术语作一个谱系学的考察,有助于对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同时也有利于对当前文学状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对农业劳动者的阶层歧视】《社会科学报》(2002年5月2日)发表张乐天《阶层歧视:社会发展的障碍》的文章认为,阶层歧视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阶层歧视指对一些阶层或群体的阶层地位给予否定性评价,甚至认为某一阶层人群是落后、愚昧和不可信的,从而是低人一等的。这一问题在我国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歧视:一是制度性的歧视。最明显莫过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农民身份不仅使他们不可能在城市里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公民待遇,而且即使他们找到了工作,也可能被简单粗暴的城市管理者以维护社会秩序的名义随时…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价值观崩溃的心灵痛史】余三定在《作品与争鸣》(2002年第6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最突出和成功的地方,是极为深刻地写出了当代知识分子价值观逐渐崩溃、人格逐渐失落的心灵痛史。主人公池大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中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分到省卫生厅工作,此时在池大为身上表现出来的,是真正中国知识分子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是知识分子自尊自重、洁身自好的独立人格。然而,在权力和金钱的双重挑战和挤压下,他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冷酷,渐渐向现实妥协了,其所信奉的价值观崩溃了,完…  相似文献   

12.
13.
【科学与人文:在渗透中走向融合】赵行良在《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发表题为《论中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文章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观察世界的两个视角,各自有其特色。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旨意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洞悉世界,以便改造世界。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更全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更自觉。而在现实中,科学与人文的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演愈烈。两种精神分裂和对抗的倾向使西方人丧失了整体的文化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各…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论坛》2001,(12):88-90
【中国教育——谁在制造短缺与不公】刘萍在《中国改革》(2001年第10期)上撰文指出,当前中国教育存在太多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个人或国家的前途命运。一是不公。从义务教育的重点校择校生制度,到高考分数线的倾斜,外加录取的多重标准,都妨碍着受教育的机会公平。二是短缺。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贫困人口的贫困特征主要表现为人文贫困。人文贫困包括人均收入、人均寿命、卫生、教育、社会环境等指标。造成民族地区人文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 ,深层次原因是文化教育落后。消除民族地区人文贫困的主要途径是加快发展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与"教育反贫困"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在'十五'计划中期的中国西部农村,哪些特征因素影响农户的贫困状况?选择什么样的反贫困战略?"通过对2004年2至4月进行的大型调查的分析研究,我们将贫困线设定在每人每年637元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西部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估计.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的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村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贫困"和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历史因素等构成累积的贫困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选择"教育反贫困"战略.本文立足于这一点,对中国西部农村"十一五"期间"教育反贫困"战略的实施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论坛》2001,(11):92-94
【中国经济究竟缺什么】陈淮在《中国改革》(2001年第9期)上发表如题文章认为,中国经济不缺投资者,缺的是能够大规模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的创新者。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发展证券市场吸引投资,当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投资的资金总量已经不少,问题的关键是,大量投资形成的资产正在处于低效率甚至是负效率的使用状态。人们正在冥思苦想如何发育战略投资者,如何刺激投资增长。中国不缺改革措施,缺的是推动改革的市场化力量。当前中国改革的核心与关键问题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的方向也是很明确的。问题是,在国有经济内部能不能产生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