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山水共清欢》是王乐群、郝玉梅的散文合集,该书由四川民族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散文集共收入85篇散文,其中游记44篇.这些作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表达了作者对旅游与人生价值、志趣的理性认知;二是表述了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艺术鉴赏和理论思辨;三是表现了散文题材、体裁的丰繁和多样.这些特征展示出作者丰富多样的经历和志趣,呈现出作品多姿多彩的风格韵致,从而给读者带来不同层次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学鉴赏理论中的设身处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文学鉴赏家常常以“倩女离魂”式的意念,将自己化身为作者,亲处作者所造之艺境,在对象化的过程中获得深切而丰富的审美体验。这种“设身处地”的类型,可以分为“设想自己为作者”、“设身为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设身处于作品的情境之中”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作为学者型的散文作家 ,林非的散文创作以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洞察和深沉的哲理意蕴 ,“物境”、“情境”、“意境”多重魅力的审美境界 ,飘溢着浓郁的文化韵致 ;文体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追求以及流畅、明朗、净洁、优美的文字等 ,构成了其主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中国散文在漫长的发展建构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包括民族感情、智慧和精神在内的富于中国特色的“散文文化”.这种散文文化既是一种文学的写作,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本体制,更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散文就不仅仅是研究一种文字的写作,而是探究深植于文化中的大爱和人文情怀,挖掘深藏于文字背后的民族情感原型和精神原型,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当代文化建设中.中国散文所体现的文化生命理想、理想文化人格、抒情审美传统等,对当代文化的审美建构有着不客忽视的价值,就网络散文和全民写作而言,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自我和谐和和谐社会生态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一 在蒙古族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传统中,和韵文相对的广义的散文很早就出现了。然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散文,即把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结合起来,和广义的散文相对而言的狭义的散文,在蒙古族文学史上的产生则较晚。一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才出现,解放以后才得到长足的发展并渐趋成熟。 同内蒙古革命的新散文同时成长起来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虽然主要致力于小说和电影创作,但是,作为一位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对社会主义新生活充满激情的“歌手”,他始终没有放下散文这支笔。他在用小说、电影谱写革命和建设的交响乐、奏鸣曲的同时,也经常用散文吹奏出一曲曲动人的抒情短歌。散文集《远方》,集作者解放以来的部分优秀散文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优美,大胆吸收外来文学的精华,  相似文献   

6.
朋友给我推荐了几本散文,其中有一本1995版《大地上的事情》,很薄,装帧朴素,作者苇岸,我未听说过的一个名字,朋友说作者英年早逝.多年来我更多地阅读了语言华丽、文笔流畅、富于韵律和节奏感的文字,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具有诱惑力的文字,其中有许多赞美自然的诗与散文.这些过分艺术化的文字以暗含的趣味、机巧、玄妙、暗示引领我一次次入其彀中.  相似文献   

7.
现在有些人心目中,误认为编辑、记者所从事的是毫无创造性的、简单重复的劳动而已.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当作者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选题,凝结心血于文字,是富有创造性的.但是,这些稿纸到此只完成了一半,作者的稿件的另一半,实际上是编辑来完成的.编辑在每期选稿、定稿的基础上,根据社会、读者的意图,抓住稿件的特点要点,选取一定的主题和角度,精心修改、“淡妆浓抹”,同时把好“政治关”、“事实关”、“文字关”、“知识关”、“时机关”,凝结心血于稿件上,把半成品加工成合格产品及至优质产品,这也是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相似文献   

8.
<正> 郭枫散文的语言是美的。他始终是把散文当作“美文”来写的。从《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到现代散文,存在着一个源远流长的“美文”传统。“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诞生的中国现代散文,倡导者冠以“美文”的称谓,明确要求以缜密、漂亮的全新范式,在思想和艺术上超越古典散文,以显示新文学对旧文学的革命性示威。一代又一代的散文家作出了他们的历史性贡献。然而数十年间,自觉地把散文当成“美文”或者“诗”来写的散文家是少数人,而在语言上苦用诗心并见创造的更不多见。郭枫却是执意地在语言上苦下功夫,使之成为“美文”,在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9.
我爱读散文,尤爱读杨朔的散文。读杨朔同志的散文,如坐春风,如沐秋阳,浑身舒坦极了。是艺术的享受,也是思想的熏陶,感情的升华。杨朔同志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他的散文就是诗。这些作品,是他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然后经过苦心孤诣、刻意砥砺创作出来的“动心”的诗章。我们也只有用心去感受、体会,才能渐入佳境,触摸到这些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本篇文章重点,在于辨析《故都的秋》的审美趣味,认为该篇散文所叙述的故都秋色,并不是作者在文章中明言的“悲凉”、“萧索”,作者笔下的故都秋味恰恰不是那么“悲凉”,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平民情调。  相似文献   

11.
理论范畴的准确性必须建立在确定的外延基础之上,但散文是多种亚文体的综合交错,恰恰缺乏确定的外延,这就造成了现代散文理论十分贫困.建构散文理论的当务之急,一是在错综复杂的外延中确立基本范畴,在矛盾转化中衍生新范畴、亚范畴,构成自洽的、有序的散文范畴系统,二是在方法上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辅之以三分法,三是摒弃以静态的眼光对散文史作孤立直观的表层描述,而以动态的历时视野将逻辑范畴与历史发展结合起来.就散文发展演变而言,抒情审美的极端造成滥情、矫情,乃有审丑和亚审丑之幽默散文,而亚审丑幽默所遵循的并不是理性逻辑,故其思想深度受到限制,此等矛盾遂导致既非抒情审美亦非亚审丑幽默的审智的产生.因此,将文学性散文归纳为“审美”、“审丑”、“审智”三大范畴,既是逻辑的有序划分,又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填补世界散文理论空缺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朋友给我推荐了几本散文,其中有一本1995版《大地上的事情》,很薄,装帧朴素,作者苇岸,我未听说过的一个名字,朋友说作者英年早逝。多年来我更多地阅读了语言华丽、文笔流畅、富于韵律和节奏感的文字,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具有诱惑力的文字,其中有许多赞美自然的诗与散文。这些过分艺术化的文字以暗含的趣味、机巧、玄妙、暗示引领我一次次入其彀中。然而对于自然,它们的作者只是寄情者、欣赏者、旁观者的角色。在这里我无意谈论使用文字的风格问题,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另外的风格,那就是简约、节制。苇岸关注的是自然中具有原初意义的意象:…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散文是他一生中留下的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这成就的精髓在于形成了悠游闲适、平和冲淡的文风。试究其文风的形成,不可否认有着传统的印记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多的受到了追求以“生活的艺术”为中心的闲适生活态度的影响。因此在散文意象的选择上,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其独特的韵味及审美追求。结合作品中意象的具体分析,对周作人散文创作做一个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美,并不是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特有领地,它同样属于新闻这门学科.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新闻作品则正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真实、典型的反映.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在《实用美学的基础》一书中论述实用美学的特征时曾提出一条基本原则;精神产品“不仅要实用,合人民的口味,而且要能使人感到愉悦.”同样道理,对于精神产品之一的新闻作品来说,能否使读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享受到“审美愉悦”,便是新闻作品内容是否具有审美品格的标志.这里所说的审美品格,是指新闻作品中使人享受到“审美愉悦”,从而产生精神力量的内在质量和风格.什么样的新闻作品内容才具有审美品格呢?或者说,新闻作品在使人享受到审美愉悦的内在质量和风格体现何在呢?从新闻作品的实践来看,大凡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新闻作品.其内容无一不是具有“新、深、实、精”等美学特征的上乘之作,这“新、深、实、精”便是新闻作品内容具有审美品格的标志.“新”即“新鲜”,是新闻作品内容具有审美品格的重要标志之一新闻作品的新通常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时间新,二是内容新.时间新是指新闻作品应当是时间上最新的报道,新闻事实发生时期距新闻作品公开发表时间的时间差越小,则给人的新鲜感就越大.曾获全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金浦机场今天下午发生爆  相似文献   

15.
张岱所标举的“一往深情”,是他在晚明文艺求真求变的思潮影响之下,由于自身素质及家世等因素所形成的趋近于魏晋名士的审美情怀。明朝灭亡和身世巨变使他的审美情怀真正接近了陶渊明,即在洞悉生命底蕴的基础上对人生的深情眷恋。其散文创作的落脚点是“一往深情”的审美体验,在不同题材的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一往深情”的情感底蕴,使张岱散文具有传统士文化与晚明市民文化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记人叙事散文是以记叙人物或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体式.它要“抒情”、“论理”,更要“绘形”(描绘人物或事件的形象).“绘形”是基础,“抒情”、“论理”是目的;“形”要显露,“情”、“理”要渗透其中.“形”、“情”、“理”构成了记人叙事散文的三个基本要素.抓住了这些要素,也就抓住了记人叙事散文写作训练的关键.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捕捉、发掘、拓展和表达,便基本上体现了记人叙事散文写作的主要过程,这也就是本文所说的记人叙事散文写作的“四步训练法”.捕捉 主要指对人物或事件的形象的捕捉.下笔之前,对形象的捕捉比较复杂,有时是  相似文献   

17.
吴培显  傅文靖 《云梦学刊》2009,30(5):112-114
周涛的散文带给人们一种新的审美感受。在他的散文中,多以传达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内容为中心,在这些富有地域色彩中的文字中,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敏锐把握和对生命的丰富感受。  相似文献   

18.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实力的作家,她以写“问题小说”登上文坛,又以开启“小诗”风潮而声威大振。然而她成就最高的还是散文,冰心自己也说“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本文试就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略陈管见。真:注重写实与感情真挚20世纪20年代冰心创作了一大批散文,这些作品主要包括《笑》、《往事(一)》、《往事(二)》和《寄小读者》等,这些散文“意在言外,言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郁达夫语),风格独特,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被人们称为“冰心体”。“冰心体”散文的特色有诸多方面,“求真”则是“冰心体…  相似文献   

19.
曹禺戏剧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 :“魔女”和“天使”。“魔女”形象表现了作者早期追求原始生命力、回归自我、反抗压抑的情欲 ;“天使”形象反映了作者后期回归传统、逃避自我、认同社会规范的心理。两极化女性形象影响了作家的审美情趣和作品的艺术风格 ,从“生命之美”转为“爱情之美” ,从热烈激荡转为平淡深沉。这是西方审美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在作者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20.
“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文学的审美接受是作家所创作品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所创作品提供的信息与接受者所获取的信息,常常表现为不尽相符的有趣矛盾:文学作品本无此意,而读者却读出彼意,甚至是极富创造性的“误解”,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这便是文学审美接受过程中的“误读”现象。一“误读”接受是中外文论史上一种非常普遍而客观存在的共相,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为中外文论家所共同认知。同一个哈姆莱特,在歌德看来,是一个具有艺术家的敏感而没有行动力量的悲剧人物;在柯尔律治看来,是一个像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