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构成、意义、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对宁远平话中的重叠式形容词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宁远平话重叠式形容词的若干特点,例如“AA”式不可以带“的”直接修饰名词,“BBA”式不能单独做谓语,“ABA古”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等等。  相似文献   

2.
商洛客家方言古入声今读的情况是塞音韵尾已全部丢失,入声韵尾脱落后,古入声韵或以主要元音相近为原则,归入相应的阴声韵,或独立成韵,相对比较复杂。入声调的今读情况各地也存在差异,罗湾保留阴入、阳入,安乐只有阴入,其他地方没有入声调,清入字或归上声或归阳入,全浊字都归去声,次浊入字部分随清入字走,部分随全浊入字走。  相似文献   

3.
论述平话人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特征,并论证提出平话人是汉族一个支系的新观点。平话人是在北方汉人自秦汉以来陆续迁入岭南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汉族支系的一个典型。运用历史语言文化的上溯考证与现实实地调查,可清楚地溯证出汉人进入广西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5.
团风方言的入声是以 2 13的调值形成的一个调类。古入声字在团风方言中 80 %以上念入声 ,近 2 0 %出现归类异变即派入其他五声或存在涉及声调的异读。这些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内因有浊音清化等 ,而外因则主要是不同时期武汉方言的影响。文中对各类古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大致时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团风方言入声的范围受权威方言的影响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6.
中古入声在今衡山前山方言中的归调及演变情况是:绝大多数古清声母入声字、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及部分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入声调;部分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和少数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因调值相似读上声调。此外,还有少数非常用的古入声字今不读入声,归调跟普通话一致。  相似文献   

7.
关于淮南方言的归属,历年来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争议就在于淮南方言当属江淮官话还是中原官话,焦点是淮南方言中有无入声字。认为存在入声字的学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淮南方言中有入声调;而时过六十年后,有学者认为淮南方言中没有入声字,当属江淮官话。事实上,在方言的研究过程中,既要重视共时研究,也要重视历时研究,因为方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避免方言研究中出现争议,最直接的方式是全面而深入的保存下方言资料。  相似文献   

8.
昌都片赣语是赣语在江西境内的分片之一。同赣语其他片区方言相比较,昌都片赣语中中古入声发展演变很有特色。昌都片赣语中古入声调类演变条件有声母清浊、古声母送气与否、韵摄来源。从地理分布来看,北部方言入声字舒声化进程快于南部方言;从语音系统内部来看,不同声母的入声字舒声化进程也有差异,大多数方言浊入字先于清入字发生舒声化演变,浊入声字舒声化演变以归向阳去调为常。都昌小片清入声字舒声化演变以归向阴去调为常,浊入声字今读存在读阳去、阳平等多种演变趋向。昌都片赣语中古入声字今读韵尾分布类型有新建长堎型、都昌阳峰型、德安蒲亭型等三大类。入声字今读韵尾因古声母来源不同而舒化进程不同,韵尾音值因音节内前置元音而演变途径多样化。昌都片赣语入声字韵尾今读类型既有历史发展的传承性,又有区域性创新,入声字韵尾特点初现于宋代,其中[-t]韵尾至[-l]韵尾音变至今仍处在词汇扩散阶段。  相似文献   

9.
湘西南苗瑶平话已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交际功能衰退、语言活力下降的现象,从青少年代际传承的角度入手,具体比较分析纯苗"聚居型"的城步县水坪村"苗话"和瑶汉"杂居型"的新宁县上林村"峒话"的语言活力,探讨青少年母语能力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金牛镇位于大冶西部,其方音不仅与大冶市区方音差异较大,而且与大冶境内的其它小片以及周边的鄂州方音、黄石方音、阳新方音之间差异也不小。前人众多研究成果将大冶方言划分为赣语。金牛方言入声保留喉塞音韵尾,调值自成一调(调值53)。本文从金牛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和入声两大方面来浅析金牛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新洲方言的入声自成独立调类.中古入声字除少数已派入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五个调类外,其余绝大部分在新洲方言中仍保持入声调类.但现今新洲方言的入声:一、已失去了塞音韵尾,也没有喉塞音韵尾的发音趋势.二、发音不很短促,而是稍稍缓长.新洲方言的入声正处在向阳平等调类继续转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叶前后的南曲韵书,一直相沿<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旧.这与有明一代南曲演唱用韵的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王文璧<中州音韵>的"入作三声",实乃"唱作",而非"变作"三声,并不会磨灭所据方言语音中入声的实际存在.  相似文献   

13.
古入声韵尾在湘语中发展渲变的大致轮廓为:最初,湘语有塞音韵尾;接着,塞音韵尾发生合并,由-,π-τ,-κ尾并为-κ尾;然后,韵尾塞音进一步弱化,只剩下音节后的紧喉动作;最后,入声韵的特色逐渐消失,变得同于舒声韵,入声调类这一阵营慢慢地丧失。  相似文献   

14.
古入声字在河南话与普通话中的调类分派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话较之普通话字的调类存在不同 ,主要就是古入声字在二者中的调类分派不同。根据有关资料和语音实际统计 ,全部常用 80 0来个古入声字 ,分派不同的约占 50 .2 %。这主要是前者阴平居多 ,约占总数的 56.2 % ,而去声仅占 13 .0 % ;后者去声居多 ,约占总数的 4 3 .6% ,而阴平仅占 19.4 % ;当然二者其它各个调类所含古入声字也均有不同。从多种角度进行的比较研究 ,可以给人较为准确和清晰的认识。据此掌握住每一个古入声字的普通话声调 ,对河南人学好普通话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对于《合并字学篇韵便览》中入声究竟是否消失了,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存在入声,有的认为没有入声。差异较大的是清入声,有的认为跟读书音有关,有的认为应分为文白两个系统,其中白读音已经消失,而文读音还保留一个独立的调类。学者们要么只就《等韵图经》,要么只就某一类入声字加以探讨,在资料的全面性方面似乎还有所欠缺。如果对《合并字学篇韵便览》中常见的古入声字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考查,便可确认该书中入声确实已经消失了。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关于《中原音韵》入声研究的一个方面,是探讨在《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通语中入声是否存在。入声消失说是影响很大、争论也很多的一种观点。其中,宁继福先生《中原音韵表稿》的论述最为细致,从八个方面做了论证。但是这些论证都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7.
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平话保留了一些古语词的读音和意义。对田阳平话中的古语词分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作一些简要的对照和考释。  相似文献   

18.
百色平话山歌是百色平话人民间文艺的一种重要形式。百色平话山歌内容丰富多彩,有礼俗歌、农事歌、苦歌、知识问答歌、时政歌、情歌等。百色平话山歌很讲究押韵且用韵相当固定而有规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音韵学的角度探讨杜甫入声韵脚诗的表情达意问题,发现他的入声韵脚诗往往表达压抑悲愤的情感,因为入声韵是一种急促短暂的语音。文章还与王维、李白的入声韵脚诗加以比较,以说明杜诗押韵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