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赫哲族作为中国古老民族的一支,在其长期的渔猎生活中不断吸收汉文化的图案艺术精髓和俄罗斯、阿尔泰等其他民族的造型艺术手法,并不断加以创新和改进,逐渐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具浓郁民族特色的图案文化艺术形式。当今,我们进一步研究、挖掘、整理、传承赫哲先人留下的这份丰厚的文化艺术财富,弘扬世族文化,传承民俗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哈多”是赫哲—那乃族创始神话中的主人公,其他不同版本的神话中,“哈多”也称为“达赫苏尔—哈多”、“霍代”、“哈顿”等。在由赫哲学—那乃误视角剖析了“哈多”神话的创造生死、成就初始萨满母题之后,“哈多”神话对认为赫哲—那乃族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揭示。①由此,人们已经可以从神话比较的角度,进而考辨“哈多”神话诸异型的来源,从中发现世界诸古老文化对赫哲—那乃族文化的多种影响。归纳赫哲—那乃族众多的“哈多”神话,就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四型:A型,宇宙创始神话;B型,人类起源—创造生死—初始萨满神话…  相似文献   

3.
赫哲族与鄂伦春族是生活在黑龙江省的两支少数民族。两民族的文化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丰富了中华文化艺术宝库。通过两民族服饰、生活用具、萨满用具以及图案纹样的对比分析,比较了两民族文化生活与图案艺术的异同。我们在研究两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也要借鉴发展他们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4.
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几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赫哲族文学》、《鄂伦春族文学》、《鄂温克族文学》)。赫哲卷作者徐昌瀚、黄任远;鄂伦春卷作者徐昌瀚、隋书今、庞玉田;鄂温克卷作者黄任远、黄定天、白杉、杨治经。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是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先人是古老的肃慎系民族。赫哲族史有“鱼皮部”之称,“赫哲”一名,见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在美丽的三江平原哺育下,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民族文化。别具一格的渔猎文化,更是受到世人的瞩目。这几部书有如下几个特色:第一,口传的和书面的作品,留存了中华民族宝…  相似文献   

5.
民间性是传统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特性。无论在任何时候,民族艺术、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都不可能缺少“民间的”这个层面。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作为具有浓重文化意味的民族艺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如同其文化结构会有若干不同层面一样,也会有不同的层面。这不同层面,往往是随着大的人文背景与文化机制的变化而生成和变化的,一方面关系着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有益于实现丰富的美学价值取向的选择。面对当代新的文化背景.应该积极倡导民族艺术的多重构建。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赫哲文化在倍受人们关注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了本民族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本文从分析赫哲族的现状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性的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图案与生活的美感 蒙古族是勇敢、纯朴的民族,也是爱美的民族。蒙古民族热爱音乐、诗歌,也同样热爱美术。 图案一词,蒙语叫“贺乌嘎拉吉”,因为盘羊的犄角卷曲好看,所以一般曲线卷草纹等称为“乌嘎拉吉”,而其它类型各类纹样称为“贺”。随着日用工艺品和图案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把一切器物的造型及上面的花纹的设计,统称为图案(贺乌嘎拉吉)。 图案和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蒙古族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如室内的各种用具:木箱、桌子、铜壶、木碗、银碗、鞍具等等,生活中任何一件东西都或多或少和图案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羌族碉楼建筑文化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她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发展中,先民族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羌族人民在发展与生存中创建的碉楼建筑(邓笼),不仅丰富了中华建筑文化,而且对藏族等兄弟民族的建筑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要研究藏族建筑艺术,笔者认为就必须研究羌族建筑风格。遂成拙文,以期抛砖引玉。羌族自古以垒石建碉楼,其建筑艺术独特而精湛。《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冉驶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汉山郡……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文,为邓笼”。“邓笼”为羌语,意为绸楼。…  相似文献   

9.
民族艺术的变化如同其生成一样 ,是多因集合性的 ,过程性的。面对当代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民族艺术如何生存与发展 ,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指出并分析了当下在实践中出现的放大民族艺术的旅游文化效应与搞大活动、大制作从而追求轰动效应 ,在理论上出现的“接轨”说、“回归”说、“保护”说等值得商讨的地方的基础上 ,依据民族艺术发展的特性与规律 ,同时结合现实背景的实际 ,提出了“民族文化生态优化”说 ,认为这是当代民族艺术实现可增长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相似文献   

10.
孔新苗 《文史哲》2003,(5):119-123
水墨艺术的“精英情怀”,将法度与性情关系的个性化理解作为创造的动力 ;水墨艺术的“文人情怀”,赋予了这种创造的率性与意趣以道禅学养的功力与心态 ;水墨艺术的“民族情怀”,则是走出古典形态的书斋领域而参与当代生活的实践品格。这三种文化面相的结合与发展 ,不仅丰富着人们对水墨艺术的理解与体悟 ,而且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孕育着活泼的当代生机。  相似文献   

11.
在满文化与汉文化的长期接触、影响过程中,满族文化并未发生单方面变迁,满汉文化也并未融合为一个新的文化,而是出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满汉文化“涵化”。无论是在伦理思想、语言、服饰方面,还是在饮食、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满汉文化都表现出涵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不同的时期。在各个时期内,民族贸易与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优惠政策得以发展、完善,呈现出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不同时期国家又对这一政策进行了调整,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政策显现出变化性。从演变过程看,这一政策从建议到政策、最后上升为法律,政策执行的机制化、规范化,显示出它的日益成熟性。  相似文献   

13.
哈正利 《文史哲》2006,(2):82-86
用结构主义人类学方法,比较六个回族族源的传说叙事结构,来探究回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尝试。多数文本的叙事结构一致性,沿着“唐王梦见回回(梦)———大臣圆梦,邀请回回(圆梦)———回回来华,辅助唐朝(请求贤士)———回回想家,唐王给他们娶亲,以求定居(人种和文化的交流)”的顺序来表述。在对不同传说对文化元素组合关系运用的共同性的讨论中,多个文本均是以回回/汉人、伊斯兰教/多神信仰、通婚/不通婚等三对基本的二元对立的关系组合来叙事,这正是回族日常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批判——关于现代性的几点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富 《河北学刊》2007,27(4):18-23
鉴于人们在"现代性"的名义下谈论的具体内容或对现代性的潜在理解多不相同,为了能够认真对待所谈论的现代性,以及有效地展开对话,本文根据语言实践中对"现代"以及相关术语的实际使用,详略不等地揭示与考察了"谈论现代性时"所涉及的一些前提性问题(主要是和现代性的实质、类型、评价有关的前提性问题),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关注。  相似文献   

15.
詹贤武 《琼州学院学报》2010,17(3):17-18,24
海南黎族和台湾少数民族皆为古百越族后裔,本文从古文献、考古文物及遗传基因技术等层面,对其同祖同源关系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黎族是海南省主要的少数民族,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推广也成为旅游岛宣传的途径之一。黎族饮食除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外,在原料和做法上来说也独具特色。推广黎族美食要注重市场开发,全方位包装,同时在原有基础上改良,使黎族饮食营养合理化,口味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刘林奇 《云梦学刊》2009,30(2):86-89
2008年以前中国存在流动性过剩,但这种过剩是局部性过剩,而不是全国性过剩。就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和城镇流动性相对过剩,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则流动性不足;就行业来看,流动性过剩相对较多的是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就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在有些方面存在流动性过剩,在其他的方面则显得流动性不足,而非国有企业则正好相反。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当采取不同的灵活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论东北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诸民族一千多年以来曾经数度入主中原,为中国留下了鲜明的北方 民族印记。这些民族生活在长城以北的草原、森林、大漠、丘陵地区,形成了十分接近的地域文 化心理。东北地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冷暖多变,风沙肆虐,特殊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 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就了东北民族坚强的意志、挺拔的精神、爽朗的性 格,也给他们的文化带来了一种雄健磊落、清新自然、质实贞刚的格调,从而为北雄南秀、气象 万千的中华文化的更新、整合与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促进了中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元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彝族是一个缺少文字史料记载的民族。目前,彝族文学创作仍主要是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形态,其民间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史诗、歌谣和尔比是了解彝族社会和文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关于藏族相地理论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族文化中,相地学是一门独特的知识门类,它充分反映了藏民族对藏区地理及自然环境的认识,从中我们不难透视出藏族人民独特的自然观和地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