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一般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从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但冷战后,这种从现实政治层面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已经不再是一个显学;与此相对的另一部分是从哲学、文化、美学和意识形态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这股潮流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语言学等等都受到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思潮的影响,甚至包括今天的全球化研究。西方(英美)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感和问题意识,这种现实感和问题意识表现在美学研究上,就是集中于审美话语的现代性意义、审美话语的历史衍变、历史与现实意义方面。这与中国的美学研究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学术建制、社会制度、学术背景与传统造成的,但这不应成为中西双方对话与交流的最终障碍。现实感和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源泉,也是真正展开全球视野下学术对话与交流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新兴艺术形式和后现代理论的冲击下,美学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在诸多方面产生了决定性断裂。一方面在旧形而上学思想的支配下仍然以主体论美学、意识哲学美学和语言论美学为主体,而实践美学否定了这种旧形而上学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使现代美学得到长足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研究在后现代转向的语境中兴起,但是它在逻辑起点、文化层面和审美追求三方面表现了其不足之处。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以自由的实践与创造和共产主义审美理想,弥补了其不足并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苏联实践派美学的引入而在我国开始并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不同于以往的一切美学,就在于把实践观点引入美学研究,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基点和思维方式,为我们看待美学问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界。尽管实践论美学离它所要达到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审美心理学、审美文化学的研究都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并与之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前进而不至于再走回头路。这种综合研究就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对比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各国不同的发展路径,英国马克思主义虽然不可避免地文化转向,然而其文化转向的方式表现得更为复杂,文化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之间始终是一种互补的状态:一方面,文化被放置在基础/上层建筑模式中,文学批评从文学内部的研究转向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战后资本主义的组织方式和价值观念编织到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中,文化因素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英国马克思主义者重新理解阶级等概念另一个新的立足点.这种新的思考方式也为重新理解基础/上层建筑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对于其他欧洲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中的泛滥的文化主义倾向是有所警惕的,他们所要借鉴的是如何以更辩证的方式来分析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复杂性和开放性的局面,出现了苏联、中国和西方三种形态,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差异性和对话性共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发展.而多样形态的形成除了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外,还需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加以探讨,这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的新视角,能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首先,马克思主义同各国文化的结合,必然促进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新发展;其次,多种形态美学、文艺学的对话必将给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发展带来活力;第三,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研究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视角,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去阐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多种形态,就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生了明显的文化转向,其理论基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文化转向标志着从书面文本向视觉文本、从语词感受向视觉快感、从语词向图像的转变。在这一转向过程中,存在着把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相等同,把文学、文化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缺少文学性、审美性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强调审美和艺术的政治介入,展现了一种包含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的美学乌托邦的理论取向。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不仅仅意味着美学转向政治思想,它强调审美与艺术是文化改造和政治主体形塑的重要力量,既突出审美的意识形态功能,更强调超越意识形态的“感觉共同体”或“审美共同体”的建构。当代美学和艺术正在不同程度地遭受工具理性的影响,美学和艺术存在着成为单向度思维工具的危机,因此需要从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中吸取“下行通道”的思想资源,其目的是将那种学理和思辨层面的美学真正转化为文化的批判力量和理论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美感思想在中国当代的研究,从20世纪50-60至80年代初的美学大讨论,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美感思想的阐释与运用,从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美学研究者们是重在从哲学的层面来探讨美感的本质,并在唯物辩证观、实践观和认识观等几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美感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美学在引进西方美学的过程中,研究者们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美感理论为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原有的比较单一的哲学认识论思维模式,开始注意从生理学、发生学、尤其是从心理学美学等角度对美感经验、审美心理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全方位考察,马克思主义美感研究逐步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9.
"爱美恶丑"乃是人的本性,但往往丑与美的界定并不一定是绝对的。中国当代美学也存在着几派争论,本文意从美与丑的成因以及相对性入手,更好地为读者在理解美学文化,形成正确的美学文化思想,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认同语言是建构的,译入语是对译出语之“再”建构。在译文里,没有原本的文化世界,一切意义都是行动者(译者)通过主体间共有意义的解释构成的。这一观念变化应该成为我们反思在翻译研究中左右着我们思维的传统翻译话语本身。  相似文献   

12.
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思潮,其源于时代变迁引起的社会生活的转型与文化自身的变化。无论从什么意义上看,现代文化总是与传媒密不可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传媒文化的概念充分体现了这一关系。因此,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势在必行,这种转向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为传播和媒介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研究方法,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究传媒文本背后的权力关系,使传媒研究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3.
文艺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转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社会转型与范式转换的特定历史时期,文艺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关于问题的问题。阐释学的问题意识表明任何一个解释者都必然以一种前理解状态或前理解构架进入理解与研究。文学解释学对问题的首要性的认识则表现为对文学范式的高度关注和依赖。每一理解都是向文学对象提出问题,抛出问题,是理解主体(前理解)向对象的一种抛掷、投射和设计。世纪之交的文学发生了从语言论转向到文化的转向。这是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这种变化源于当代社会生活的转型,也是文学自身内部要素运动的结果。文学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文学对象,越过传统的边界,对文化的转向做出新的更为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划经济的瓦解和市场经济的深度推进,利益结构和观念结构日益多元化,这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明显加剧,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开始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本文主张,只有实现从合法性辩护到合理性辩护、从封闭式研究向开放式研究、从文本本位到实践本位等三个转向,马克思主义才能通过吸纳整合一切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强化对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从而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从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进程可以看到: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与艺术研究分离的过程.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美学逐渐从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分离出来.凸显出来,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由历史的流变来看,日本战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出与上个世纪前三十年不同的取向,即不断超越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理论的功利性研究.超越线性接轨式地套用马克思美学艺术思想,强调对社会现实政治理念的宣传、文艺创作活动的引领与关照.而走向理性化、学术化.当下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美学、艺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西方美学众多学术流派中的一个学派,成为西方美学多元研究中的一元,虽然其社会影响力没有上个世纪前三十年那样广泛、深入,但其在学术研究进程中,学术的、理性的比重却大大增强.在学院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价值也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形式下的生命力是需要予以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从感性实践主体的角度出发 ,研究文艺复现人的感性实践情感的内在机制 ,并探讨这种复现与感性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对马克思的重新发现、文艺实践性研究的深化、主体的建构与解构三个问题进行解构性分析有利于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正式始于1990年,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它如洪流一般,席卷了整个翻译研究领域。中国译界在认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时,只是从西方译界的理论入手,而忽视了文化研究这一根本。因此,文章从文化研究这一本源出发,高度概括了文化研究的特点。而后,梳理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史,并总结二者的关系。最后,通过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展望,为我国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从实践转向的角度来看,其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实践,而人的存在只是美学的出发点。对应着实践结构的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美学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着自然客体逻辑,即合规律性逻辑;人类主体逻辑,即合目的性逻辑;主客体关系逻辑,即审美间性逻辑。对应着实践类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美学的逻辑构成应该包含着物象逻辑,即感性形式逻辑;意象逻辑,即知性形式逻辑;形象逻辑,即理性形式逻辑。对应着实践的受动和主动相统一过程,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过程,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过程,美学的逻辑过程应该包括意向性活动逻辑,即对象化逻辑;超越性活动逻辑,即符号化逻辑;时空性活动逻辑,即真实化逻辑。美学的逻辑力量就在于实践的建构功能、转化功能、解构功能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中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呈渐趋加强的态势。到世纪末 ,可以说已蔚成风气。研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积极成果 ,以创造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主义的控制以及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甚至否定,根本上源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幸婚姻。在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潮,它是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大融合,其关于唯物主义女性主义、身份政治的论述表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是一种既不兼容、又相互需要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