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环境问题的产生 ,与人类如何对待环境的态度有关 ,而决定人类在环境问题上的态度与行为的是人们所具有的文化模式 ,也即稳定的文化价值倾向。目前世界上的两大文化模式———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 ,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西方文化由于其内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对环境的掠夺性倾向 ,成为人类环境的一种巨大威胁 ;而东方文化由于其非理性和反人性的特征 ,既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 ,也不能抵挡西方文化的冲击。只有强调人与人合作、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模式 ,才是人类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2.
东西方文化的千年"牵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方文化曾经一度站在世界文化屋脊上,创造了令世人称羡的辉煌;近代以来起而代之的新的先进文化--西方文化,在导引人类不断逼近更高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把人类诱入了危机四伏的文化困境.千年伊始,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是世界新的先进文化的惟一出路,实现以东方文化为主导的东西方文化的千年"牵手",进而达到灵与肉的结合与互补,才能共同打造出新的世界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3.
针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用生态哲学解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把生态视角转向社会发展领域。从关系的层面理解政治与生态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热力学定律的角度阐述工业、农业经济时代生态危机的经济根源;从东西方文化对照的维度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文化原因,并阐明东方文化可以为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对心灵的关注与救赎,使荣格超越了西方文化的偏见,与道家思想相遇。道家思想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最终目的是让人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为荣格提供了灵感的来源,成为他学术人生的转折点,并帮助荣格实现了精神分析心理学别开生面的建构。由此,荣格理论中的一系列范畴、概念都被打上东方文化的烙印。荣格对于东方文化与西方世界的关系有着辩证的思考,他欣赏东方文化心灵修行的方法和智慧,认为西方人要重新找回被遗忘和丢失的精神家园,就必须向东方文化敞开胸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东方文化的认识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嬗变:一是早期在"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视域下,马克思主要对东方文化的落后性进行了批判;二是晚年马克思探索东方文化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生因素",并提出未来社会文化"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更高级的复活"。上述思想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完善。马克思的东方文化思想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既要正视自身的文化落后性,同时也要立足传统文化发掘"新生支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文明存在冲突这是历史和现实的事实,但这种冲突不是划定文化"中心-边缘"的依据.人类价值的普遍性不是以单以哪一种文明作为范本而摒弃另一种文明.民族文化的独立与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始终是个两难话语,文化的多元化与价值的趋同才是使人类和平相处于地球村的合理机制."西方中心"已是昨日黄花,"东方中心"也只是海市蜃楼,在冷战结束后的今日,"亚洲价值观"仍以东方文化壁垒式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显得十分地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欧洲西方文化精神风貌迥异,演成相反相成,均衡对称的“绮丽格局”,呈显“阴阳互补的结构图式”.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体现了宇宙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普遍原理.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西方当代科学遥相互应;东方古老的智慧为西方当代科学“提供了坚固、合适的哲学基础”.“内在超越”的,富于阴柔之美的东方文化与“外在超越”的,富于阳刚之美的西方文化“相摩”“相荡”相拒相引.演进着沧桑壮阔的人类文明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创新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传统技术创新理论主张人类中心学说,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技术创新生态化,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现在人也许难以看清楚现在,却能比古人更全面深入地看待历史.环顾全球,这是一个科技的时代.由于科技的发达,西方文明得以雄霸当今世界.而支撑西方的科技的环境中,哲学是主要因素.那么,漫长的东方文化里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它一直延续不断,是否会和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文章就中国和东方文化的哲学认识,判断中国文化里存在利于人类的未被正确认识的文明.  相似文献   

10.
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极端干旱和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繁衍生息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生态文明——游牧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友好性特点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这与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是密不可分的。今天,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了空前恶化的程度,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深刻认识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发扬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对人类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接处往往是最具活力与张力的地带。俄罗斯民族的发展之地处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这使得俄罗斯文化既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又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俄罗斯民族形成了独特的、灿烂的文化与传统,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包括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东西方大学产生于不同的社会环境,适应特定历史阶段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不同的大学教育传统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国大学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某些共性特征。大学发挥了传承、传播、整合和创新文化的功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作为探求自然与人类社会知识、追寻普遍价值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包容性、时代性与国际性等特点。近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大学文化的国际性特征更为明显;西方大学模式、大学文化的影响遍及全球。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东西方大学文化的发展应兼顾民族性与国际性,以取长补短,促进人类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日本就形成了具有东西方文化内涵的经济思想体系,明治维新的繁荣和巩固促进了这一体系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西方科学技术在日本的传播,实际上也是日本对域外经济思想的吸收和消化过程。明治时期,是日本经济思想的成长时期,当时的社会也为各种思想的交汇和碰撞提供了一个相对广阔和自由的空间。目前日本正在经历自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三次大转折,当代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的文化特征也继续而深刻地影响着日本。  相似文献   

14.
思维方式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文化为生成的土壤和背景。思维方式作为文化体系中最深层的因素,又具有区别不同文化体系的质的规定性。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既表现为不同的文化现象,也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近现代历史证明,广泛的文化交流不仅能够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进步,也可以带动人们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发展,从而推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对东西方文化价值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是时代青年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的理论前提.中国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历程的教训昭示我们致力于人的主体性的现代化,构建适应社会现代化要求的人的价值观念,必须坚持"综合创新"、"全面发展"、"工具理性"三大方法论原则.中国的传统价值哲学的主旨在于"做人";西方的传统价值哲学的主旨在于"谋事".在"和平"、"发展"潮流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通过"跨文化沟通"以消除历史误会,从而达到"双赢",已成为东西方有识之士的共识.所以,只有学贯中西,坚持走文化会通之路,才能构建起开启历史喜剧、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正确的人生价值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近年国家政策和攸关民生的焦点。从生态文明观的视角来分析中西消费文化的不同,目的就是要通过分析中西方消费思想的保守性和开放性、消费情智的感性与理性、消费对象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和消费理念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的区别,对我国的消费文化提出落实顶层设计、加强政府监管、重构企业文化、加强公众生态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谚语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吸取自己优秀文化的结果,其发展均对人的语言交流与表达起到或多或少的影响。通过英汉/汉英谚语翻译的比较,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之处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科学地看待和理解东西方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宗教伦理,缩短文化差异带来的距离,更好地掌握与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生态文化发端和生态批评的现实针对性加以考辨,认为现代性文化断根和消费主义使得人类遭遇到现代性危机——人类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生态理论从东方和谐思想中吸收营养而发生发展。文章对生态文学的特征与价值取向,生态批评的发展与基本特征加以深度研究,强调应该从人类价值中断入手对东西方前沿话语加以整合,优化生态文化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指导性,在生态文化东西方互动中坚持人类精神价值整体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西社会宗教和文化底蕴的不同导致市民社会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致使中国的刑法机能与西方国家的刑法机能存在根本不同 ,即前者较为重视刑法的保障机能而后者更为青睐刑法的保护机能  相似文献   

20.
普里戈金在他的最后一本哲学著作《确定性的终结》中呼吁"我们需要一种更加辩证的自然观"。这不仅包括对于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和生成关系的再反思,也包括对于演化世界的发展机制的哲理性探索,还包括对于人和自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关系的再追问,并力图促进西方文化传统和东方文化传统的再综合。他所期待的,是一种把自然看成是能够产生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自然,是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从而也是追求一种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天然自然与社会自然具有统一性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