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处在一个多维关系的统一体之中.本文旨在阐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深入理解“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协调三者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青海社会科学》2017,(6)
文化强国建设凸显于中国道路的价值理念与文化自觉的价值目标,指谓了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竞争力提升和强化的动态建设过程。与凝聚力和感召力相联系的文化认同力,以历史与现实的映照、民族与世界的融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演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逻辑",连接着凝聚与感召的归属和自觉,型构着"理论模式"与"思维图式"相统一的文化认同"范式"。在现实性上,强调于主观亲和的"情感归属"、主张于价值抉择的"自由自主"和彰显于理性皈依的"文化自觉",构成了文化认同核心概念逻辑互构、意义生成和话语表达的"理论模式";强调于"承认、认可、赞同"的形成、中继于"群体归属"的理性、作用于"获得自觉"的过程,构成了文化认同模式识别、系统分形与功能激发的"思维图式"。 相似文献
5.
6.
近代中国被动开放并融入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中国国家与中华文化渐渐以清晰的"自我形象"屹立于世界的过程:"血缘或种族身份"上,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一涵括了境内各民族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的全新概念,形成了中国境内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并据此区分"我中国人"与"他族"、外国民族的民族意识;"政治身份"上,形成了对自己所属国家"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政治共同体的认知,并形成了以"中华"作为新政治共同体之名号的共识;"文化身份"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认日趋清晰、日益强化,并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国粹"、"民族精神"与"文化中国"等概念."中华一体"的历史意识与文化传统体现于近代国人的民族、国家与文化认同意识中,三种认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视野中,文化认同的取向不但是学生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文化的接受,而且包含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接受和吸纳,将文化认同特指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时,是指中国少数民族操双语者对母语文化和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个性及共同性的双向理解及接受,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对于民族学校构建与多元一体化教育模式与教育资源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欧洲文化认同作为一种过去长期遭到人们忽视或者说漠视的理论,逐渐超越以往在阐述国际关系中人们所注重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理论,成为在关注和研究国际关系时的一种举足轻重的因素。欧洲文化认同作为欧洲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相当于建构欧洲认同的基石,是与欧洲的历史文化相联系的。欧洲文化认同的基础就在于欧洲共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共同价值观。欧洲文化虽然是由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所组成,但是这些欧洲国家民族文化大多具有基本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具有相似的文化发展历程和共同的宗教道德观。近代欧洲认同和欧洲一体化观念的形成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文化认同与文化帝国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与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本文从多侧面作了论析,认为全球化是人类认识模式转变的标志,隐含着从西方中心主义的单一思想方法向多元思想方法的转变。意味着要把不同文化的共同体激活,共同参与人类文明建设。文化认同是个动态的概念,必须在与其它文化的相对关系中进行自我界定。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帝国主义就等于全球化。我们要确立全球化的问题意识,把全球化、问题化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在多重批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11.
受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影响,地方居民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普遍存在认同危机的现象,文化认同危机严重影响了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建构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记忆场所理论视角,结合黄山市“保徽、建徽、改徽”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保徽”传承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建徽”创造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改徽”拓展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研究认为通过对地方文化记忆场所的传承、创造与拓展能够有效地唤起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记忆,强化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从而长效地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陈薇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118-120
美国华裔文学的身份和属性研究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速,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增加,全球性的文化认同及整合现象应运而生,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全球文化。文章试图从这一角度,通过对旅美女作家查建英的作品《到美国去!到美国去》的分析,从文化层面上重新给予美国华裔文学身份和属性新的定位与解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诗学批评中的“身份”概念隐含着社会学、精神史、性别认同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意义,认为“身份”作为一个问题正是诗歌写作所遭遇到的历史压力、内部分化和文化焦虑的表征,它既反映了中国诗歌场中在阶层、性别、精神向度等方面的内在紧张,也呈现了中国诗歌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4.
张婉陶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1):50-5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大致经历了探索、发展以及深化三个阶段。在党中央的科学指导之下,我们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对外发展体系一系列的成就,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坚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正确方针以及坚持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相互衔接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主义者认为西方在进行文化侵略时,扭曲了东方民族的文化身份。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东方民族国家也未能幸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存在民族文化身份扭曲的问题。我们力图结合维特根斯坦的世界图式思想,从对一些观念的误读和社会现实出发,分析我国民族文化身份扭曲的主要原因,以期对我国民族文化身份的重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良好交融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国故整理看胡适的文化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的国故整理涉及文史哲等各方面 ,为中国现代学术开创了全新的整体范式。尤其在儒学研究中 ,他不仅对孔子、孔教与经学做了理性的检视 ,还对传统哲学的人文批判精神做了有意义的挖掘 ,从中可见其传统意识。但考据癖及对方法论的偏重限制了他的文化整合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极为重要,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会产生很大影响。文章重点探索了新生代农民工缺乏身份认同感的现状,以及影响身份认同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企业或品牌的标识大都是凭主观设计而诞生的,但在品牌的成长过程中,遇到需要衡量品牌标识是否合理、其视觉效果是否强烈以及其在品牌资产中的地位时,就得找到一种研究方法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告诉我们哪种方式是有效的。作者运用美学营销知识探讨了识别品牌标识的研究方法,同时指出,研究和衡量企业或品牌的标识有助于帮助企业制订营销和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19.
以经济文化一体化推动文化经济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进程的最终决定力量将是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对经济已不单纯是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作用,文化经济时代已临近家门.文章阐述了当今时代出现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据此阐述了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并对文化经济的涵义和内容作了阐释,对如何发展文化经济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感知与文化记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具有语言技能,还要有文化感知能力。本文就东西方表层和深层文化差异指出了文化感知的重要性,并对文化记忆进行了探讨。提出理想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方相互尊重、相互肯定的动态交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