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 一谈起山水诗,不少人就推出王维,认为王维的山水诗是百家山水诗之冠。这种看法显然受苏轼对王维,山水诗评价的影响。“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洁蓝田烟雨图》)。我不否认苏轼对王维诗评价的准确性,但有人却从苏轼这个评语中不加分析地认为王维的山水诗在中国诗史上首屈一指。这显然是不妥的。李白诗歌创作的成就主要在政治抒情诗方面,他作为与杜甫并列的诗坛巨擘,是勿庸置疑的。然而,李白的山水诗成就不在王维之下。王运熙同志在《王维田园山水诗的审美价值》一中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史中,诗和画确实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苏东坡看了唐代王维《蓝田烟雨图》之后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最早对诗画关系的评论。此后,宋代郭思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涛。”晁以道在《景正生集》中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凡诗写事景宜近,写意境易远,近者亲切不泛,远则想味不尽。作文作画亦然。”唐代,是我国诗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诗虽渐衰,而画却又是一个高潮。宋代设置的画院,常  相似文献   

3.
王维的山水诗,以画意感人,已成千年定评。自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的近千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鸟、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伴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谓有声画也”等赞语,绵绵不绝。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王维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常融合画法作诗、融合诗法作画,所以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是王维作品的艺术特色。但我们不可把这两句话看煞,以为前句只能评他的诗,后句只能评他的画。其实,“好的诗不仅要‘诗中有画’,而这诗中的‘画’同时也应该是诗。”《终南山》就是一篇诗画兼美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对作家作品的具体分析,常离不开对作家作品的总评价,但如简单地套用某一方面的特征性的总评价去替代各别的具体分析,显然是行不通的。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语意,应该是夸赞王维诗歌的语言富于视觉形象的联想,应该是夸赞王维绘画的构思富于诗的意境。一些学人却简单地使用这一总评价去替代具体作品的分析,有的甚至更将“有画”的概念偷换为“如画”。这一做法实在有欠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古典主义的美学和艺术,总是把再现和表现朴素和谐地结合起来,在表现艺术中有丰富的再现、摹拟、写实的因素,在再现艺术中有浓重的主观、表情、写意的成分,再现和表现如胶似漆地纠缠在一起,不象近代艺术和美学那样,把二者分化出比较纯粹的表现艺术(如音乐)和比较纯粹的再现艺术(如绘画)。这是由古典艺术和美学共同的和谐美的本质所决定的。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其实不止王维如此,应该说整个中国古典的艺术和美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如此。正如张舜民所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跋百之诗画》):叶燮说:“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己畦文集》)。诗和画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  相似文献   

7.
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有一段名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从诗画互通,他进而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之说。宋人张舜民更直接地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然而,诗画毕竟是不同的艺术。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已谈到诗画的区别:“有一些人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摹仿许多事物,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摹仿。”直到莱辛的  相似文献   

8.
《鸟鸣涧》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过去曾被某些论者誉为“诗佛”。他事实上也真是一位佛门弟子,连名字都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却过着世俗地主的奢华生活,王维是亦官、亦隐、亦居士,和他相差不多。这位诗人随着人生态度日益消极和佛教信仰日益虔诚,就日益欣赏生活中和自然中那种与佛教的寂灭思想、隐士的闲适心情相适应的幽静的情趣。静的美简直成了他后期山水诗、也是他大多数山水诗的共同的境界,《鸟鸣涧》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9.
“诗画合一”,也叫诗画一律,指画面的诗意追求,这里的诗和画,都狭指山水诗画。 该词出自苏轼《蓝田烟雨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另一诗也提及:“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画合一,分表面结合和内面结合。表面结合表现为诗象画和画象诗,内面结合则为一种美学命题,表现为情景交融,借物传情,较委婉含蓄。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基本上沿其后者而不断发展,诗画合一成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的主要追求内容。  相似文献   

10.
自东坡论摩诘之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天才一言,遂成定论,但千百年来,心领神会式的理解,妨碍了我们对它作出细致和理性的评析,而今一般解释王维诗中有画也都是说他的诗形象鲜明,有声有色,有对比,有衬托,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不够精确,因为这只是优秀诗歌的一般特征,作为王维诗歌的一大个性特征还嫌研究得不够深细。我们认为,“诗中有画”还突出地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 诗中有画法——他的某些诗中融会了绘画的法则。(2) 诗中有画意——他的山水诗与水墨画有着内在精神上的契合。(3) 诗中有画风——他的山水诗与他的绘画在风格上是一致的,以下试述之。  相似文献   

11.
王维《使至塞上》一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曰“爱国热忱”,一曰“自豪”感。陈贻焮先生在《山水诗人王维》一文主前说,(《唐诗论丛》第89页)他是指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大破之,斩首二千余  相似文献   

12.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学,作为他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菴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这些评论虽不十分恰当,但都注意到佛教信仰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著名论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站在庄禅互通的精神层面上对王维诗画进行的评价。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文人画派的代表,在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互相沟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牡丹亭》一剧,脍炙人口。他崇尚才情而不守格律,遭到正统曲家疵议。以南曲正宗自居的吴江沈璟,加以笔削后,请吕玉绳送还汤显祖。汤氏在答凌初成的信中说: 不佞牡丹亭记,大受吕玉绳改窜,云便吴歌。不佞哑然笑曰:昔有人嫌摩诘之冬景巴蕉,割蕉加梅,冬则冬矣,然非摩诘冬景也。又有一诗《见改窜牡丹者失笑》: 醉汉琼筵风味殊通仙铁笛海云孤总饶割就时人景却愧王维旧雪图王维,是我国文人画的开山祖,善画  相似文献   

15.
<正> 《齐鲁学刊》1987年第3期发表了张家骐同志《应怎样评价李白的山水诗》(以下简称《应》文)一文,该文将李白与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作了诸方面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前者远远超过后者。笔者以为,《应》文的分析评价方法及其结论都值得商榷。《应》文对王运熙同志《王维田园山水诗的审美价值》一文中的如下观点全面否定:“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也创作了不少写景名篇,但在展示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和表现作家对自然的深入细致的感受上面,较王维也不免有所逊色。他不愧为诗国中首屈一指的风景画大师。”显然,王文是肯定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在描绘自然风景、展示自然界的多彩和表现作家对自然的深入细致的感受方面的成就的,与李、杜的比较,也是就其田园山水诗的比较。就此而言,笔者认为王文观点是正确的。在中国诗史上,李诗对后世的影响是极深远的,但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后世学者多据此说,指出玄言诗和山水诗本来就有共同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玄言诗中孕育着山水诗的成份,后因山水诗渐由附庸蔚为大  相似文献   

17.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是我国盛唐时期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不独会写诗,会绘画,而且精通音乐,擅长书法(尤工草隶)。王维是继东晋陶渊明之后非常成功的一位山水田园诗人。其实,他的题材不限于山水田园,有关其他方面的诗也写过不少,写得相当好。千多年来,他的诗歌流传甚广,影响很深,在我国诗史和整个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诗现存四百余首,各体都擅长,而以五言律绝的成就更高。殷璠对王维诗的评价是“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著壁成绘”。苏轼也同样赞赏:“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近人郑振铎也这样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史上拥有“诗佛”称号的诗人并非王维一人,然而只有王维成为现代研究视野中唯一的”诗佛”.王维被令人视为“诗佛”不是出于“诗中之佛”的宗教膜拜心理,而是由于其“诗中有佛”的独特审美境界.现代学者对王维诗歌艺术的体认建立在明清诗论的基础之上.古今论者共同参与了王维“诗佛”说的建构,当今的王维“诗佛”说进一步确立了王维诗歌的美学意义和诗学地位.  相似文献   

19.
北宋文人苏东坡在评论盛唐诗人王维的诗、画时曾这样说:“味摩谓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话之画,画中有诗。”这个十分精当的评论也适用于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是这样的情景俱佳的作品。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和刘宋初期,这是个大动乱的时代。东晋与十六国的共峙,南北朝的对立,使人民在战乱和压迫剥削的双重磨难下挣扎。《桃花源记》正是作者和人民痛恨这个时代的产物。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族家庭,他的青年时代也曾有过“济苍生”的壮志。在《拟古》诗里,他说:“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在《杂诗》里,他…  相似文献   

20.
王维山水诗的最大贡献,在内容上是诗与禅的融合,在创作方法上是诗与画的融合.由于这两种融合,他成功地创造出空灵清远的艺术意境,在中国诗歌史中,他是独树一帜的.如果说佛教传到中国,就变成了中国化的禅宗,那么王维的山水诗,便是禅意的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