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英国女作家和女性主义的先锋,她在女权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对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天使”形象的拉姆齐夫人和由困惑、反抗演变成觉悟的莉丽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发现作者对这两位女性形象作了不同的处理,其实质是意在表现沃尔夫的如何重建女性自我意识的女权主义思想的。 相似文献
4.
5.
6.
7.
坐在一个清幽而洁净的茶座上,泡一杯明前龙井,不受俗事的威胁,人的思想最为自由而活泼。老夫久矣夫无此乐矣!今乃偶然想到了“门环”。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管理中行政化倾向日趋明显,行政力量强势,不利于依照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办学,"去行政化"改革势在必行。此改革既面临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也亟待克服许多困难。本文阐释了高校"去行政化"的涵义,采用SWOT模型分析了高校"去行政化"改革面临的利弊因素,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10.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5,(17)
白居易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为题材的《长恨歌》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广大读者,并被多位学者、翻译家译为英文传到国外。在众多译文中,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的版本及许渊冲的译本在国内关注度颇高。作为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鲁迅先生的"三美"理论上结合自己翻译经验提出了译诗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崇。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作为指导来赏析比较两个倍受关注的译本,体味两个译本的各自魅力以及个中差异。 相似文献
11.
V去和一V结构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两个结构,本文主要将这两个结构进行了对比,找到了它们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在使用时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2.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7)
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后期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具哲理性的巅峰之作。画家在这幅油画中寄寓了自己毕生追逐的生命意义。而毛姆在以高更的一生为原型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则以文学的想象和诗性的语言再现了这幅艺术巨著的创作过程,以及它给观者带来的强烈冲击,并以它作为画家一生苦苦追求的结果,使其具有了更加鲜明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丽昀 《社会观察(上海)》2006,(5):62-62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是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弗兰克·富里迪在2004年的新著,于2005年被戴从容译为中文。作为名义上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我对书名中的设问和自身命运的关注产生兴趣是在情理之中;何况,如今的社会浮躁之风、学术界的腐败、知识分子的媚俗以及精英文化的缺失,的确也在困扰着我们这些忝列知识分子队伍中的人。只是不幸的是,如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又究竟有几个人真正思考过知识分子的含义、使命和价值呢?而我们离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差距,又有多远?这说不上是一本振聋发聩的书,倒更像一个头脑清醒的人睿智而…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7,(21)
《女诫》被视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第一部系统的有关女性教育的经典著作,虽有封建糟粕的戕害女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很多积极合理的对女性起正面引导和劝诫作用的精神内质,并不能将其全盘否定。当今社会,因女性特质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女子德行的扭曲和堕落,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以及教育改革的反思。传统女性观的重新提倡并不是一种迂腐的倒退,而是以传统女教精华为养料,推动当今女德教育和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的助推器。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女诫》女德思想,从而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以期为当代女性教育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沈善增 《社会观察(上海)》2010,(4):61-63
前两天看到《上海文学》2010年第1期上郑涌撰写的《哲思与文心》专栏的第一篇《傅雷仍在震撼、颠倒我们》,由此而想到“圣人”与“贤人”、“圣人”与“英雄”、“拯救”与“逍遥”、“启蒙”与“顺性”等问题。先说“圣人”,《说文解字》:“睾,通也。”就是说,圣人是通人。“通人”与我们今天说的“通才”概念似是而非。“通人”是从品德角度定义的,而“通才”是从才能角度定义的。 相似文献
19.
“播出季”是一种源自美国流行的电视编排方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根据收视市场观众收视习惯呈现出的季节性变化,对频道节目配置、播出安排进行相应的调整,是电视媒体回归电视本身的一种体现。《智勇大冲关》节目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播出季”这一颇为时尚的概念,按“季”生产,按“季”播出,不仅赢得了理想的收视率,而且主动地培养了观众的收视期待,创造有利于节目编排创新的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