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孩子的愤怒》是莫里森2017年的新作,作品通过多视角叙事再现了黑人女性的成长历程。本文以黑人女性主义为理论框架,从种族主义下母爱的缺失以及父权社会中母爱的扭曲两方面解读作品中的母爱主题,并进而阐述了母爱与黑人女性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朱粤 《现代交际》2013,(12):52-53
小说《八月之光》是福克纳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反射出许多和南方的衰败息息相关的道德主题。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的悲剧历史再现了南方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一方面,白人至上的种族意识决定了像乔这样身份不明的混血儿注定被社会孤立排斥的命运。另一方面,乔也是自身悲剧的缔造者,陷入命运的怪圈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3.
分离主义是美国黑人诉求平等公民权,谋求自治的指导思想。其核心内容依据伊斯兰教教义,黑人穆斯林重塑自我民族性,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全面消解白人对黑人的矮化与贬低。20世纪初,美国处于种族主义最为甚嚣尘上的时期,而黑人穆斯林的分离主义思想正是在此期间孕育发展。在二战后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过程中,黑人穆斯林的分离主义思想步入鼎盛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黑人社会地位的提升和种族关系的变化,黑人穆斯林的分离主义思想进入转型期。本文旨在以"伊斯兰民族"组织的成长轨迹为例,全面剖析黑人穆斯林分离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揭示20世纪美国的民族矛盾与种族关系。  相似文献   

4.
朱粤 《现代交际》2014,(3):73-74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是南方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小说体系中,福克纳描绘了一系列父亲,本文以他的《八月之光》为例,具体分析汉斯、麦克伊琴等冷酷无情、心狠手辣的父亲形象,指出他们作为南方种族主义的捍卫者,为了维护所谓的社会秩序,不仅扭曲了儿孙的人格,也摧残了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八月之光》是威廉福克纳最有名气最大胆的小说之一,也是福克纳的小说中最有争议和篇幅最长的一部,该文旨在探讨这部小说的的主人公克里斯默斯一个黑人与白人所生的混血儿,他奇特的身世和复杂的社会造就了他悲剧的一生。没有社会的肯定,游离于种族之间,克里斯默斯的出生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而最后他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也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6.
学术资讯     
东方人的智商 菲利普·罗斯汀(J.Philippe Rushton)的《种族、演化及行为——生命历史的远景》(Race,Evolution,And Behavior:ALife History Perspective)一书自1995年出版,就受到狂风暴雨般的批判,出版社甚至一度停止出版并道歉。不过,间或也有少量赞扬的评论。该书暗示中国人、日本人等东方人为最优秀的种族,把黑人视为最差的种族,这就招致包括白人至上论者与种族平等论者在内的共同批判。  相似文献   

7.
作为欧盟最重要的反种族主义机构——欧盟基本权利局,旨在观察和监控成员国的反种族主义的进展,其在去年8月颁布的《欧盟成员国种族主义和仇外现象年度报告》显示: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和马耳他等东欧国家的种族主义问题有上升势头。欧盟大多数国家的种族主义犯罪都出现了增长。波兰和斯洛伐克两国的增幅超过50%。德国的种族案件总数高达18000多件,为欧洲之冠。这份报告再次使得欧洲种族问题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戏剧展现东西方文明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戏剧(intercultural theatre)直面不同种族文化的冲突和交流,让不同文化的观念和人物在舞台上展开碰撞和交锋。它既不同于由白人独占舞台的大部分传统西方戏剧,也不同于排斥文化他者只顾自己一个种族的多元文化戏剧(即各种族的艺术家各自创作演出关于自己文化的戏剧,例如黑人戏剧、亚洲戏剧、印地安人戏剧等等),而是直接反映世界的面貌,把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遭遇作为表现的重点,因而能集中暴露出西方人对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真实态度。  相似文献   

9.
赵悦 《现代交际》2010,(9):72-72
批判现实主义在19世纪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出现了。并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得以飞速的发展。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在他众多的作品中,《艰难时世》对当时的资产阶级体制和教育伦理以及功利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在这部作品中,将上层的阶级贪婪和虚伪与人民大众的朴实无华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0.
女仆礼赞     
卡洛琳·巴尔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家中的黑人女仆,当她百岁离世时,福克纳为她写了这篇悼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导刊》2007,(1):46-47
上世纪90年代初,南非还处在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种族仇恨的火山口上,但由黑人领袖曼德拉和白人总统德克勒克为代表的进步势力,终以超人的智慧和胆魄将势不两立的黑人和白人引上了种族和解的道路。1994年,南非举行第一次不分种族的全民大选,并成立了由非洲人国民大会为首的南非民族团结政府,从而结束了历时300多年的种族隔离制度。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黜,民主自治的建立给黑人提供了摆脱贫困的机会,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经过多年的民主自治,年轻白人和黑人一起竞争工作岗位,而一些在老的体制中受益的南非白人还不习惯与黑人共同竞争时,南非的黑人中产阶级和精英却慢慢形成,他们的孩子也在以前的白人私立学校上课。有钱的黑人大多把钱花在房子、汽车和娱乐上。  相似文献   

12.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品。它通过一个黑人的寻根之旅来揭示了一个不同种族之间所蕴含的深刻的爱的主题。本文主要探讨《所罗门之歌》中爱的主题表达以及作品所具有的时代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东西方宗教文化背景的语境中考察夏目漱石的作品,可以看到宗教文化对其创作方面的重要影响。夏目漱石作品中多展现出的宗教情结虽然看起来互相矛盾,但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的。一方面他对神佛的偶像崇拜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又对宗教的伦理超越思想进行了赞颂,认为宗教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作用。  相似文献   

14.
蔡灿 《现代交际》2012,(4):80-81
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描写了美国白人审美观对非裔黑人女性心灵的冲击所造成黑人身份的迷失与丧失。本文通过对该小说的人物分析来深入探讨主人公佩科拉及其母亲波林悲剧的根源,认为莫里森非常关注黑人女性心灵世界,敏锐地意识到白人审美标准对黑人女性心灵的浸染现象,使她的作品在视角以及思想深度上别树一帜,走在时代的前面。  相似文献   

15.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发表的成名作。本文试图从后殖民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首先从话语权的角度分析了作为“他者”的黑人的命运;接着本文分析了有着双重意识处于杂糅状态的白人统治者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出现形成了新的美国文学关照视角,其揭示的性别、种族、文化内涵填补了美国文学和文学批评领域的空白。通过对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的研究找出其独特性,探究其存在的意义,达到对黑人女性文学更高的文学欣赏标准。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隐喻现象。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对电影《绿皮书》中的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使用的隐喻进行研究发现:语言模态中,两位主角截然不同的性格为源喻,黑人和白人族群为目标喻,通过两个有违大众认知的黑人和白人形象凸显人人平等的主旨;结尾处二人的和解为源喻,种族之间的平等尊重为目标喻,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图像模态中,色彩的明暗指代钢琴家和司机之间的冲突与和解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冲突与尊重。研究表明,电影中语言和图像模态的概念隐喻及模态间的互补强化关系,很好地凸显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这一主旨。  相似文献   

18.
刘娜 《现代妇女》2014,(11):60-60
艾丽丝·沃克的小说《紫色》塑造了茜莉这一典型的黑人妇女形象,记录了其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寻求自我身份与价值的艰辛历程。它鼓励黑人妇女向传统观念挑战,从中汲取力量以治愈黑人民众的历史创伤,重建民族意识,最终实现民族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福克纳《我弥留之际》里的本德仑一家的女儿杜威·德尔的女性形象,从母亲和女人的双重角度指出杜威·德尔主体性的丧失。借助伊利加蕾的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视角,本文进一步发现杜威·德尔女性主体性的缺失是与母亲艾迪缺乏沟通交流的结果。通过对小说中病态的母女关系的呈现,福克纳实现了对女性文化的思考以及父权制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裘帕·拉希莉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印度裔女作家。凭借首部作品《疾病解说者》于2000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她的首部长篇小说《同名人》成功地描述了二代移民家庭在异国他乡居无定所的飘零感,以及无法找寻身份认同的疼痛感。其中三位女性主人公在面临婚姻等人生重大抉择时,更加显露出黑人女性的双重"他者"地位。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来解读《同名人》中的男女关系和两性地位,并探究黑人女性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