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李红艳 《现代交际》2010,(12):95-96
本文联系狄更斯晚年的创作思想和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现状,运用传统的道德哲学分析法,透过不同的视角,重新评述《远大前程》中的人物;认为作者塑造一系列人物,其最重要目的是为了烘托主人公匹普所经历的艰难的人格完善过程;在此基础上,狄翁高度赞扬以匹普为代表的底层人物的弥足珍贵的道德信念——这正是作者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一贯的乐观主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兔子四部曲的前二部分别为《兔子,跑吧》和《兔子归来》,可谓各有千秋。本文力图聚焦在对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哈利和简妮丝的逃跑分析,主要就其逃跑的原因,逃跑背后的心路历程,逃跑的不同意义等三方面进行阐释,以期能对他们的逃跑做出较为清晰的分析和评判,从而挖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们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4.
冯源 《当代青年研究》2011,(9):31-37,19
在现代社会,作为人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婚恋观呈现二元分裂的特征,这种二元分裂体现在:人往往趋向于用义务的道德约束自己,却用愿望的道德评价别人.采用双重标准;义务的道德与愿望的道德因男女有别而作用域各异:人对于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也有所差别,对婚姻大多比较慎重,采用愿望的道德进行评价.对于恋爱的态度却相对宽容和随意。这种二元分裂的原因在于个人微观的“私心”与社会宏观的“纵容”,后者从历史的维度看包括婚姻传统文化的间接纵容,从现实的维度看包括社会现实环境的直接纵容。基于亚里士多德平等公式的运用与采取统一标准的空想性,应当回归人性,树立对待二元分裂婚恋观的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5.
刘亮程在《逃跑的马》中以马为主要对象,以人畜关系为视点,展现了人与马相互捆绑的生存状态,透漏出看似和谐的人畜关系下的自我挣扎.本文拟以人畜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人和马在此关系下的生存捆绑状态和自我趋异,并试图进一步探讨其背后深层意味.  相似文献   

6.
《逃跑的马》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无论是选题还是语言表达都具有典型的刘亮程风格,因此本文将从哲学内涵、内容和题材中的乡土气息以及散文中的诗性语言三个方面对《逃跑的马》这篇散文展开评论.  相似文献   

7.
刘亮程本人持有万物平等的生命观,他以此观照自己所在的乡村世界,农村常见的马也成了他思考、写作的对象.在《逃跑的马》中,刘亮程写村庄里的马在生命中奔跑、衰老和死亡来表达他对生命意识的思考.除此之外,刘亮程还在创作手法有所选择,他运用内视角的方法,从马的视角写人,以此体现他对生命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中国人应有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如何在新旧道德观的冲撞中求得调适与超越,以填补因体制转型和观念震荡而产生的道德隙缝?中国目前最迫切需要什么?人之本性“利己”还是“利他”?市场经济有无人情?不让有钱的人有势,不让有权的人弄钱;这是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试图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注人的精神空间,书写人的生存境遇是余华始终如一的努力和追求.在小说《河边的错误》中,作者为我们建构了一个不合理性的、充满了虚无的、荒诞的世界.这幅看似非理性的荒诞图景,揭露的正是一种真实的生存意识,即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上的虚无,人生命的脆弱和人内心的隐疾、人性的异化.同时,作者把生存的苦难意识植入文本内部,用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式来展示人们所面临的现实生存困境,但不难看出,他对生存进行严厉拷问的背后,包含着一颗热情的心灵:唤醒人们对人性"溢恶"的敏感,启发人们对荒谬世界中荒诞真相的警醒.  相似文献   

10.
生存与生活的区别,在定义区分上永远是那么发人深思。本文以《风景》和《一地鸡毛》中所展示出的各式生活状态为例,引领出对于生存与生活真谛意义的探索,力求锤炼出最为真实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1.
教授出身的陶希圣私下与友人说过:“明知有伤手之虞。亦唯有尽心悉力捉刀以为之。”脚踏虚空。仍要前行,这也是政治乱世文人从政的不得已。  相似文献   

12.
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对当代中国文坛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狼图腾》以作者亲身经历为依据,以凶狠、聪明、坚毅顽强的草原狼为叙述主体深刻的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文章中所蕴含的蒙古大草原上的生存智慧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新潮》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刊物之一,它在引进和传播新文化的同时,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惯性的影响,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文中考察了《新潮》的几位作者的一些具体的思想主张内含的道德“底色”,以加深对这一刊物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4.
《爱人同志》中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错综的人物关系,而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将人物放置到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描写人物的生活状况,剖析人物最隐秘心理变化的流程,从而揭示人类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5.
生态危机作为一种全球性危机,是人类漠视自然、奴役环境的恶果,同时生态危机作为一种哲学思考,也正是现代科技使人类丢掉本真、远离真理、失去家园的精神失落。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及工业文明的到来,人类在享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自身留下了两大遗产:文化的胜利,自然的失败。人类认识到人是自然固有的一部分,人类要想长久的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应当尊重自己,爱护自然,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体验式教学,以此改变教学方式和道德培养方式,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下产生道德共情、由情入心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自己独有的道德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体验式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小学《道德与法治...  相似文献   

17.
18.
《活着》一书描述了主人公富贵一生在苦难下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乐观以及对命运中苦难的承受能力,向读者展示了在悲惨的社会环境下,农民最朴实、最平实、最坚韧的生活态度。本文通过探讨分析作者余华的成长经历,来理解主人公承受苦难却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来源。  相似文献   

19.
初中《道德与法治》承担着初中生德育的重要任务,在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德育认同,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保障,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前,初中德育课程的生活化指向不明显,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课程的生活气息不足。《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要做到筛选好教学材料以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创设教学情境做到教学模式生活化,精心组织好课程活动促进教学实践生活化。  相似文献   

20.
王敏 《现代妇女》2010,(6):64-66
性与道德之间一直存在争议。《阿芙罗狄特》将性置于古希腊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了“前道德”社会中的性爱观,其中双性同体现象最为典型。本文通过对《阿英罗狄特》中希腊精神的梳理,阐释双性同体观念所包含的对人性完满与丰盈之美的思考和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