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为是一本强调女性视角和女性立场的时尚杂志,一段时间里,我们将特别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那些在女性的一生中显得十分重要的生活元素上。比如母亲的角色之于女性、遮风挡雨带来安全感的房子之于女性、分离快乐纾解苦闷的女朋友之于女性,等等。不乏有真知灼见时时闪现,引起阅读者的共鸣。而这一次我们试图来谈一谈爱情,更准确点说是现如今这个被称作“物质时代”的爱情。因为,不论有多少人感叹“爱情它是个难题”,也不论有多少为爱所伤所苦所痛的女子声称不相信爱情的存在,但当爱情真的来时,是会透过层层物质的外壳散发出内里的光彩的。如果没有了爱情哪怕是微弱的理想之光的映照,男人女人间凡俗琐碎的婚姻生活又如何抵得住平淡风貌的日日侵袭呢?所以说爱情本身没有错,只是物质时代的众多男女对爱情一词的界定不再纯粹罢了。  相似文献   

2.
爱情感谢“加塞”□阿健写诗和“加塞”都是需要灵感的,爱情也不例外。排队是师大校园生活的一大风景,“加塞”则是这风景中另一道别致的风景。在长长的队伍中旁若无人地“加塞”,从而得到某些方便,实在是件令人快乐、惬意的事情。那种美妙的感受,非得你亲自去体验一...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马克思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个著名的论断。而经济学人性假设是对人的本质作了进一步的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对人的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与解读,在马克思整个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只有深刻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内容,不断地辨证理解,才能真正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4.
频繁地与恋人约会,依偎在恋人的怀里互吐衷情,曾是许多女孩的爱情生活写照。为了爱情,她们可以不顾工作一天的疲倦,更能推辞闺中好友的邀约,只为了与男友厮守在一起,在八小时以外为爱情“加班加点”。可现在这种如胶似膝的谈情说爱方式已被一些都市丽人“淘汰出局”,她们希望在爱情之外还有一片自己的生活天地,有自己的交际空间。随着交通的发达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她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她们不再把自己“绑”在恋人身边,而是腾出时间来穿梭于自己扩展的交际圈中,只把节假日作为谈情说爱的柔情时间,并标榜自己是“假日恋…  相似文献   

5.
曹林 《金色年华》2008,(6):19-20
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祥云火炬回到了祖国大陆。经过近一个月的风雨洗礼,奥运圣火已蕴含了更深沉的情感,火炬传递也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 这注定是一个特殊的五四。在此次反对杯葛北京奥运的行动中,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第一次以主角身份集体登场,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他们的担当、责任和对国家的热爱,引发出人们对当代青年的全新认识,也引发了社会对五四精神和爱国主义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对于鲁迅《伤逝》一篇的解读,历来基于性别、爱情、启蒙这三个关键词。而这启蒙与爱情又都摆脱不了性别的干涉。在爱情两方下,体现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启蒙,女性对社会的觉醒,在这种鲜明的两性模式的关照下,《伤逝》一篇被愈演愈烈的看成了一篇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的模板,从而使得其更深广的社会意义被消磨。我们只有从两性关系的纠结中跳出来,以近乎第三性的理性视角看待《伤逝》,才能更真切的体味鲁迅的良苦用心,而不至于将其单纯的看作是一篇“始乱终弃”的爱情小说来解读。  相似文献   

7.
女人,原本就是爱的化身,女人身上与生俱来的母性可以化解一切的怨恨与纷争,女人由内而外散发的温情更是可以柔软或温暖任何一颗坚硬或冰冷的心,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女人才能感知爱与被爱。中国女性更是以勇敢付出而显得尤其伟大,她们不断地在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她们热爱生活,热爱男人,她们不断地在表达自己爱的欲望,并不断地在爱的给予中获得力量,即使是坎坷,即使有苦难,她们依然执着地相信爱情。这一次,《女性大世界》联合新浪女性颇道共同发起了一个“中国女性爱欲之欲”的调查,这是想真实地反映现代女性对爱的追求和渴望,我们想让男人和女人自己共同关注女性体内这最本真,最活跃也最美好的情感,从而使男人和女人都更加珍视爱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前些日子,看到一出电视连续剧,名字叫《将爱情进行到底》,哑然之后又有着更深一层的震动。看来,世纪末的爱情是很容易就走到穷途末路的,难免人们要呐喊着誓死捍卫了。我曾经是一个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而现实却令我不得不对爱情的永恒性、惟一性产生了怀疑。当然,我仍相信爱情有着神圣的力量,它可以跟天斗、跟地斗,可以因贫穷而丰富,可以因阻挠而更坚定,可以因灾难而更深刻,可以因离散而更动人……但是,爱情却常常成为婚姻的手下败将,在看似毫无杀伤力的婚姻面前节节败退,直至溃不成军。还是从那句老话说起:“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沉醉在爱情中…  相似文献   

9.
“爱情的海洋上,谁说只是顺民快帆;爱思千万缕,哪缕是苦哪缕甜,爱的浪潮,刚流进,C田,为什么就淹没了双眼……”《爱情与遗产》中的主题歌如泣如诉,悲悲切切凄凄惨惨戚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甜蜜爱情所负蓄着的痛苦。是啊,爱情有时真像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描述的那样:她容貌像天真的儿童,却是残酷而充满怨意的恶神。她带着杀人的弓箭,一对盲目、变化无常的翅膀。这是丘比特的特征。歌德在《浮士德》中说道;“被拒之恋,如置身地狱之火中,我真想知道,是否还有比这更令人愤怒和诅咒的事情。“不错,爱情受挫,就如同脚上拖着沉…  相似文献   

10.
历奇为本辅导以“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以及“历新、体验、成长”的教学模式,吸引了众多教育工作者,也受到了少年儿童的欢迎,同时也为少先队在新形势下开展创新活动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如何策划、组织、带领历奇为本辅导训练已成为基层辅导员十分关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深刻地认识到高素质的历奇,不是上过一次历奇训练班或是看过几本历奇辅导书就能做到,而是要在实践不断体验,在体验中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秋童  JPG 《女性大世界》2004,(2):124-125
现代女性追求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浪漫的,它可以使女人更有活力、更有魅力。所以,在情爱生活中,女人更加希望体验一种放松又刺激,温情又狂野的极至乐趣。于是,她们开始在这样的氛围里以“女人至上”的方式更加自信、更加完美地展示着自我,快乐着两个人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宋臻 《职业》2010,(2):16-17
抑郁被形容为“心理病理中的普通感冒”,因为它发作频繁,也因为几乎人人都在一生的某些时间中或多或少地体验过。当“累”、“烦”、“无奈”、“郁闷”逐渐成为口头语时,我们发现,抑郁也缠上了白领们。  相似文献   

13.
程溪 《现代妇女》2010,(10):19-24
香港作家亦舒用她独到的女性视角对爱情进行了重新阐释,其小说真实、苍凉而深刻,透露出她对理想爱情的解构。本文试图从其笔下的爱情叙事模式、解构爱情的原因及其解构爱情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亦舒对爱情的解构。  相似文献   

14.
体验了人生的幸福之后,许多年轻女性步入了妈妈的行列,做妈妈是生命旅程中的一个过程,可以体验难以言表的满足与自豪,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可以终结不成熟。时代在变,年轻、聪颖、有学识的时尚妈妈用全新的方式去诠释那份母子情深。  相似文献   

15.
贾珂 《现代妇女》2014,(6):47-47
19世纪末,尽管经济快速发展,女性的传统角色极大地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发展。传统的婚姻道德也约束了女性对自身自由的追求;而且看似体现礼貌的社交风俗实质上也是变相的将女性进一步囚禁于家庭的牢笼。因此,面对家长制意识形态的压迫,进步的女性开始对这些约束压抑女性自由与解放的因素进行深刻的反思。《纯真年代》中埃伦·奥兰斯卡女性意识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华顿对女性意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章琦 《现代妇女》2010,(7):83-86
萧红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萧红以女性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和心理体验,用女性声音对东北农民物化的生命形态予以深刻的揭示。本文从萧红女性诗学所建构的文本与语言两个方面对萧红的小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好男人”可以让女人过上舒适安稳的日子,引来了为数不少的女孩的青睐,可我所结识的一些现代女性对这些“好男人”却“批判”了一番,认为这些所谓的“好男人”并不适合自强自立、看重自己的个性和主张独立人格的现代女性。她们认为,一旦和这些“好男人”结成秦晋之好未必会结出爱情的果子。如果你是女性,当你听了她们的爱情故事和观点后,是不是也有同感,并以此为镜,避免自己的爱情之舟在“好男人”手里触礁呢?如果是男性,也不妨以此为镜,想想自己是不是适合文中的这类女性。缺乏主见的“乖乖儿”如果你听说一个男性不抽烟、不喝…  相似文献   

18.
《美国妇女杂志》和《花腔》代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史的重大进展。两部作品分别从传统妇女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人生描述入手,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知识分子和传统妇女的“无我”的生存状态与卑微主体人格。前者不仅是中国当代“女性诗歌”开端的标志性作品,更斩断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堕落的退路,取消了传统文人对妇女地位体认的优越感,后者也对中国文人麻木和自恋的文化人格做出了深刻检讨与反讽。传统文人和妇女曾有着相互指认的通感,在现代性反思面前也有着一致性,这表明女性的解放和知识分子的解放是一体和同步的。  相似文献   

19.
太平 《现代妇女》2011,(4):13-16
女性痛是根植于女性生命历程中最根本最实质的问题。自古以来,许多女性对自身的心理成长、爱情、婚姻及事业的选择上,总会遭到各种各样的疼痛.乔叶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不断地再现着这一疼痛,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拯救。  相似文献   

20.
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红蘑菇》再到《无字》,张洁的爱情话语经历了一个从神化爱到颠覆爱的乌托邦,又到客观重建爱的观念的过程。在经历过一系列痛苦的追寻、偶像的崇拜、理想的幻灭之后,张洁终于在《无字》中超越了她以往对情爱的认知。这一追寻的结局虽然无不带有深深的悲剧性,但在理性上,却是一种胜利,显示了深刻的文化反思意味。同时,这一独特而颇具代表性的追爱历程因其浸透了张洁的个体经验和独具的女性生命意识,而显示了永久的人性魅力。这一系列的关于爱情婚姻的思考是一个随着作家世界感的成熟而渐趋深刻的过程,因而在揭示和逼近人类内在感情本真方面独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