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娟 《现代交际》2015,(2):61+6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种文学现象。朱虹1981年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中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女性主义之后,我国女性作家的文本开始发生变化,女性意识在文本中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的出现也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女性写作"的作家,最引人注目的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她创作了很多作品,如雯雯系列,还有"三恋"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作家的女性意识,然而作家并不承认自己是女性作家代表中的一员。文章试从"三恋"对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是"红色经典"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扮演着一个无可复加的角色。这时期"两性关系"成为人们忌讳的话题,作家普遍采取回避态度,从"两性关系"看待"十七年"革命女性将利于深入解读"政治话语讲述"年代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哥特小说是英语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传统,加拿大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小说被称作是南部安大略女性哥特式写作。论文从女性哥特的视角,通过文本细读解析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哥特风格:南安大略小镇女性的禁锢与等待生存状态、惶惑和恐惧心理、反抗和逃离行为。  相似文献   

4.
张宗蓝 《现代妇女》2010,(10):39-43
萧红曾经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闪烁在现代文学领域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她被鲁迅先生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观照萧红短暂而多难的一生。她是一个对人间的温情与真情有着炽热追求的浪漫与感伤的女人,是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在代表作《生死场》中清醒地洞察到女性自我与国家民族主体的差异,开启了在战争文学中重诉被遮蔽的性别表达和被忽略的性别牺牲的先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介绍,从陀氏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入手,讨论了小说中女性形象代表的女性意识与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期,中国的女性也正面临着自身的角色转变,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正在被逐步打破。  相似文献   

7.
<正>冯德英的“三花”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所塑造的农民形象在“十七年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借助人类学的理论视野分析“三花”中的农民形象,探索“十七年文学”在“新时期”文学批评语境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原因,可由此反思中国近现代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历史意识,并为研究“十七年文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1976年以来的文学被认为是对前一时期文学的拨乱反正。从这一转折点开始,中国文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被统称为“新时期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对自身走向康庄大道的歌颂中,将“十七年文学”,即1949年至1966年期间的文学,放置于自身的对立面。这  相似文献   

8.
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亚娜被普希金塑造成一个理想化的俄罗斯灵魂。这种灵魂的塑造通过达吉亚娜男性化的性格特征和男权主义对女性的定义与压制体现出来。与此同时,达吉亚娜通过这种理想化的塑造在世界文学的女性角色之林里高高耸立。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逐步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但传统文化对女性角色定位的束缚,造成知识女性在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中的种种困境,因此,对知识女性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关系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贾珂 《现代妇女》2014,(6):47-47
19世纪末,尽管经济快速发展,女性的传统角色极大地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发展。传统的婚姻道德也约束了女性对自身自由的追求;而且看似体现礼貌的社交风俗实质上也是变相的将女性进一步囚禁于家庭的牢笼。因此,面对家长制意识形态的压迫,进步的女性开始对这些约束压抑女性自由与解放的因素进行深刻的反思。《纯真年代》中埃伦·奥兰斯卡女性意识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华顿对女性意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家教故事     
常读古欧洲小说的人,会频繁地遇到一类角色——家庭教师。 20世纪之前的欧洲,女性尚无公开工作的权利,一些家境贫寒又不肯依附男性的知识女性,就当了家庭教师。从电影《心火》里可以看出,女家教必须擅长绘画、钢琴、歌咏、文学,并且精通至少一门外语。  相似文献   

12.
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旷世名著《飘》在世界文学长廊中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性文学奇迹。尤其是小说中的女主斯嘉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个飘在乱世中离经叛道的女人,也是一个具有超凡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她的人生轨迹和处事原则好像一盏启明灯为一代代女性在拥有自我、实现自我的长途跋涉中照亮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游戏亚文化中,女性逐渐成为我国游戏市场重要的消费群体。以女性玩家为目标受众群体,设计、研发和运营的女性向游戏受到了女性消费市场的欢迎。目前国产女性向游戏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起步阶段与成熟阶段,通过对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游戏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从外形、性格、能力、社会身份四个维度归纳出不同阶段下国产女性向游戏所塑造的女性角色的总体特征。研究发现,随着国产女性向游戏的发展,其女性角色形象塑造呈现出从单一化、刻板化转向多元化、立体化的进步趋势,丰富和重构了以往游戏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对父权话语与男权文化提出了反抗。然而,现阶段女性向游戏对男性凝视和传统女性刻板印象的解构是初步且不完整的,它是对男权文化主导下的性别二元对立模式的一种协商式抵抗。  相似文献   

14.
“身体写作”在中国当代文坛掀起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高潮。本文将从“身体写作”的定义入手,通过分析“身体写作”与女性解放、与道德观、与消费性文学的关系,来认识“身体写作”。“身体写作”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信仰缺失、精神世界空虚的必然产物,也是部分作家的一种写作策略。“身体写作”的出现带给我们对文化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战火刚刚停歇的时候,正是美国小说发展的时候,由于战争刚刚结束,女权主义也在不断膨胀,有关于女性的文学作品也在迅速发展,主要是在描写女性的权益与意识,包括女性身上的独特魅力,《小妇人》就是这些女性文学中的代表。这本文学著作就将诠释19世纪美国社会中的女性角色的形象,使其更加真实。本文同过《小妇人》中四姐妹的性格特点这一角度来阐释这部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中表现的女性解放实际上依靠“男性角色”来完成的,同时电影文本对于东方女性形象的塑造还带上了美国化的色彩。本文以女性主义各种理论对文本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分析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的转型、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观念的变革.影响到农村女性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因之带来了婚姻家庭伦理的转型。物质的力量和观念的力量,促进了农村女性性别的觉醒和主体角色的转型,促进了农村女性“幸福意识”的形成和争取幸福的切实行动。由于面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道德选择,农村女性也在道德边界处充满着犹豫与彷徨。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与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即使是在男权盛行的社会里,她们依然在努力地寻求属于自己的清新自由的空间。即使在女性文学与男性文学基本抗衡的年代里,女性散文仍能闪亮地镶嵌在文学宝库中。所以,对女性散文的研究就成为了我们打开女性文学的一把钥匙,更是走入女性心灵深处的一扇大门。在众多的文体中,为什么女性首先钟情于散文,而女性散文在散文界一直独树一帜,并沿着自己的轨迹向前发展,而在九十年代更是繁盛一时呢?所有这些本文都将从自身的实践与体验中予以精微的剖析。  相似文献   

19.
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对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为了贯彻中学语文课程标注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获得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理解,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将教材选文看成教学文本与鉴赏文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教师文本与学生文本的有机统一体,妥善处理好各种文本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增强阅读教学的丰富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境界。鲁迅作品的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中的男性在三个"坚强"女人的故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尝试着使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小说中的男性角色进行分析,试图从作家对这些男性的刻画中探究她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