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流入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也给流出地区注入了生产发展资金、技术、信息。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1993年我国从事二、三产业的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8%,比上年增加9.6个百分点。1993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人数占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是奋斗出来的,有多少人参与其中是核心和关键,因此认清中国乡村振兴的劳动力基础,了解其现状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0—2020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系统分析了我国农村生产人口和农业人口的最新形势,明晰我国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劳动力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总量自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减少,但第三产业在最近十年成长为最强劲的就业增长点;农村农业劳动力结构持续老化,当前已呈现与城镇就业人口完全不同的年龄峰值;尽管农业女性化趋势在最近10年实现整体逆转,但其就业不充分、更易从事农业生产的现象依然显著。基于此,未来要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中西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重视老年人在农村中的经济价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做好农村公共服务、释放农村人力资源等方式夯实乡村振兴的人口基础、劳动力基础,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及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外流是一个长期趋势,金融危机也难阻止农民工外出的步伐.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带来耕地利用率下降、基础设施落后及空心村的形成、农业生产梯队"老龄化"等问题,影响到农业基础稳固和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须及早采取措施,将人口流动与土地集中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结合起来;采取吸引年青人从事农业的优惠政策;利用农民工返乡及再就业的契机,引导其投身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主要指新生代农业劳动力严重匮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正常新老更替的现象。从负向方面来看,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现代农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二是减弱农产品有效供给,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三是使得新农村建设面临主体匮乏威胁;四是对农村土地资源形成错配,亟待制度创新;五是冲击传统农村社会运行体系。从正向方面来看,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也同时为中国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减少农民”的历史机遇。国家应当鼓励弱质农业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构建起城乡间劳动力双向流动机制,培育新生代农业劳动力,着力促进农民由兼业化向职业化过渡。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的主要增长源在农村,并主要是由于养老保障、养育成本、生产能力、农业组织四个经济原因所致。主要的政策处方在于:1.通过构建全覆盖的国家养老保障体系而用"国保"替代"子保";2.通过对超生人口征收累进人头税而加大对少生农民家庭的政府激励;3.通过采取规模集约化农业发展战略而加速劳动力质量对数量的替代过程;4.通过农业组织创新提升劳动力质量需求和减少劳动力数量供给。  相似文献   

6.
实现国家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关键.从现实境况来看,我国农业农村突出弱点是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短板和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一直在"三农".因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转型尤为重要.在新时代,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顺势而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谱写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通过对我国农业现状的总结和问题的阐释,提出新时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现阶段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应当在抓住"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一核心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发展,并辅以专业的分工协作和信息化建设.此外,这一路径的推进还需要高素质的农业劳动人口、大量的资金投入、完善的土地确权制度、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变迁规律,基于2003~2012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跟踪调查数据,以山西10个村的样本为例考察了近10年来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和轨迹。研究发现,农村人口10年来平均年龄增长了4.3岁,而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增长5.6岁从性别和在家居住时间看,46岁及以上女性和61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力军从工作时间和就业方向选择看,尽管农村劳动力仍以家庭农业经营为主,但外出就业和受雇用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手段从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看,滞留在农村的农业人口质量较差。研究认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已发生巨大变迁,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农业“女性化”和“老年化”特征突显,这些问题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新农村建设与户籍制度改革应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关注农业生产的“老年化”和“女性化”特征,以及关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最终的出路在于非农产品的发展和大量农民的产业转移 农业长期发展缺乏动力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不是“农村”的人均收入)。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基本上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农业总收入,二是减少分享农业收入的人数。 显然,减少农业劳动力,不能由农业自身加以解决。根本的出路在于经济“非农产业化”程序的提高,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农业人口得以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就业。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出来后,一定的农业收入由剩下来的少数农民所分享,农业人均收入也就得以大大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移民与美国的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1865年内战结束以前,美国始终是个农业国。据统计1859年时工业生产总额在整个国民生产中的比重只占百分之三十八,农业生产则占到百分之六十二。1860年时全国五分之三的劳动力还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只有五分之一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内战结束的三、五十年间才是美国全国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在五十年不到的时间内,美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到1890年的时侯,全美国已有五分之三的劳动力从事工业生产劳动;据1920年的统计,当时全国只有四分之一劳动力从事农业劳动。1884年工业生产的净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生产,占  相似文献   

10.
"离农"与韩国农业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国自 194 5年独立到 1999年间 ,伴随着工业化的高速进展 ,农村人口也大量流失 ,占总人口的比重由 70 %下降到 9%,使得目前的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与老龄化。人口的减少与剧烈的两极分化 ,使出租地增加到总耕地面积的 4 0 %以上 ,而且基本上是土改前租佃关系的翻版 ,不利于机械化与生产效率的提高。由于农业危机 ,韩国政府希望通过建立股份化的农场 ,使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 ,并为此做了很多努力 ,但进展不太顺利。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评价了河南城乡劳动力要素的配置状况,结果表明,作为农民大省,其劳动力要素在乡村与城镇间的配置上仍有很大优化空间,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优化是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农业现代化、发展小城镇和城镇工业、消除劳动力流动障碍和劳动力能力促升四个具体策略来促进其农村劳动力的乡城流动,最终实现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目标.  相似文献   

12.
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为我国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减少农民"的历史机遇,但是其也存在对现代农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减弱农产品有效供给,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等负面效应。在对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的效应分析基础上,探寻出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的破解路径,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鼓励留守农业劳动力渐进式退出农业生产;(2)在城乡之间构建起劳动力双向流动机制;(3)新生代劳动力务农行为的培育是当务之急;(4)推进农业科技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  相似文献   

13.
当前,作为土地股份合作制运行的要素有农民土地使用权、生产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等,而劳动力资本这一要素没有被考虑在内。由于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仍将有大量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当前通过定性劳动力产权、量化劳动力资本,将劳动力资本作为土地股份合作的基本要素之一,实现劳者有其股,并参与收益分配,既是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归纳为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无疑是最重要的主体。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且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自身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把子女、配偶和老人留在了农村,形成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妇女大多正处于劳动力年龄的黄金阶段,她们留守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抚养子女和照顾老人,这意味着她们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已经成为经济和政治及其他领域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地区的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物质技术水平下,社会可能提供的劳动力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完成一定的作业量所需要的劳动力之间的正值差额。劳动力转移是指这部分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律和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力量:一是农业本身对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二是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1)农业劳动力,指从事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2)农村劳动力,指整个农村中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总和。我们这里主要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然而它的基础仍然是农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就整个农村来说,过剩的劳动力来自于农业,  相似文献   

16.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实施,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进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必须以农村土地自由流转为前提.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劳动力、土地、资本在城乡间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同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务经济是指农村劳动力利用 自身体力和智力以及有限资金在家庭以外就业或从事非农产业的经济活动。邵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2002年末全县农业人口862965人,占总人口的90%。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农业生产力低下,一直是影响邵阳县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中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只有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和国防,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才有强大的物质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市场化的冲击,导致农民家庭的人口生产偏好由高生育率和低人力资本积累率逐渐转向低生育率和高人力资本积累率;劳动力市场开放时,人口生产偏好转变引致的劳动力素质提升,促使农业劳动力转向收益率较高的非农产业而实现职业转换,农户生产组织内的劳动分工由此呈现多元化格局;分工的拓展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见的增长效应,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工业化、市场化以及内生于这一过程的人口生产偏好转变,是决定农民跳出"马尔萨斯陷阱"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20.
解决"三农"问题的国际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需要交待的是,发达国家的国情与我国不同,"三农"问题的层级不同。经济发达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最重要的经验是,通过推进工业化和发展服务业,大量地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降低,只留很少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同时,中小企业合理布局,向农村区域扩散;着力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经营效益。现在,它们的城乡发展差别很小,农民与工人的权益几乎没有差别,甚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