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文学的特征 ,中国古代文论有着逐步明晰的过程。先秦两汉 ,中国文学还处于不自觉的时代 ,因而那时的文论中还不可能有明确的文学特征论。直到魏晋以后 ,由于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 ,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文论家们才比较明确地提出文学特征的理论 ,这就是文学的情感性和形象性两个基本特征论 ,前者为“缘情”说 ,后者为“穷形尽相”说。但是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重表现重抒情言志的民族特色 ,所以中国古代前期文论中对文学形象性特征的重视程度不如对文学的情感性特征 ,相对说要朦胧些、粗疏些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代的贵族文学张胜林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一部分与原始宗教祭把活动有关。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祭祀逐渐成为少数贵族的特权,文学也随之成为这特权的一部分,因此文学一开始就与贵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今中外的文学,莫不是大众文学与贵族文学并存发展的产...  相似文献   

3.
对于文学构思规律的探索,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文论大家陆机和刘勰,就相继提出了关于文学构思论的一些有见地的基本观点"神思"说、"应感"说、"意象"说,并且作了简炼而深刻的理论阐发.后代的一些文论家在他们有关论说的基础上又作了发挥和发展,从而形成中国古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构思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文学",是一个广义的泛文学概念,它包括美文学和学术文章在内的一切文字著作。"文"的本义是"错画"、纹理,汉字都符合"错画"、纹理的特征,因而汉文字著作都可称"文"。正如清人章炳麟所概括:"是故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趁彰为准。"即衡量"文学"的特征是"文字",而不是"趁彰"——"文采"或"美"。与此相对照,西方"文学"更多地是指以"美"为特征的文字著作,或以"艺术"为特征的语言文字作品。这种"美"的"艺术"特征,或指"形象",或指"情感",或指"形式",或指"虚构"。中国古代文论诚然不乏对文学样式的"形象"、"情感"、"形式"、"虚构"等属性的分析,但从未把它们作为一般文学作品的必备特征来强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源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源流论熊宪光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浩长河中,以游记和山水诗为主要形式的旅游文学好似一条支流,虽无奔腾浩荡之势,却也源远流长,清幽可爱。它从哪里来?又向何处去?在它的发展历程中,有些什么引人注目的变迁?各时期旅游文学有何特点与价值?探讨我国...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文学传播思想主要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与"再次立言"、"成一家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文章可立身、以幻为真与声律传文等。这些文学传播思想大都是一些与文学传播有关的意见、主张或观点,而不是系统的传播思想体系或理论。同时,上述文学传播思想在中国古代还不仅仅是以理论表述的形式发表,还有一些是通过某些文学创作的倾向或致力方向体现出来。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思想无论是对于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还是对于中国文学传播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从“兴”到“逆志”、“入情”,再到“味”、“悟”,最后“各以情遇”、“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这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接受论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这一理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发生,它的内涵应包括两点:一是人类最初的文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即文学的起源问题;二是文学创作的起因或素材来源是什么?即文学的创作源泉问题。这两个问题是从不同角度着眼的,前者就“史”而言,后者就创作而论。对于这两个问题,我国古代文论家也有特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乱离主题是战争年代的特殊文学产物,女性乱离文学则从女性切身经历出发,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表现她们在生命和人格、母性和自尊之间的艰难选择,体现出抗争命运的顽强意志和尖锐清醒的批判意识。与同类男性文学相比,乱离主题的女性文学因其"我手写我心"的直接性,更具有"以血书者"的真文学的感人力量,因此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于书法的认识,人们正在以“造型说”、“抒情说”、"排意说”等纷争中趋于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成”①的一统之中,使书法脱离了其隶属于美术──国画的樊篱,独立于艺术之林。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书法的美学意义,引导书法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还书法以本来面目无疑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然而,仅仅从纯艺术意义上去解释书法何以能历经百代而愈益很深叶茂地茁壮发展,还得不到一个完美的答案。考察历史,与“书”同样古老的“乐”发展至今,无论从工具上还是从内部机理上,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鉴于已有研究未能厘清露布文体的流变,且有错讹;本文对露布文体进行了较系统精确的考述研究,以考镜源流,订正讹误,并重点探究了露布的文学、美学价值。露布一词出现在汉代,但尚不是指文体。魏晋时,露布与檄文一度混用。南北朝时,露布独立成体,此后专指奏胜捷报。隋唐以来,"宣露布"成为古代军礼之一种。从唐到宋,为露布一大转折,其应用特性逐渐减弱,现存宋人露布全为词科应试之文或练笔。宋以后露布以拟作为主。露布的应用和流变,与国家军事方略、古代礼制、科举考试等关系密切。露布以骈文撰写,文学价值较高,具有整饬对称的建筑美、典雅藻饰的瑰丽美、铿锵蕴藉的音乐美;其中的战争描述,比史书中的战争更绘影绘形、奋发雄壮,有鲜活的历史现场感。露布的美学风格,以刚健、气盛、词壮为上。露布堪称古代战争文学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学风格分类标准:有的从作者个性和文体角度划分;有的从作者个性与艺术特色的结合上概括;有的根据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类。文章认为中国古代文学风格分类先是由简到繁,后又由繁到简。南北朝时简分,唐宋时繁分,明清时简分。就中国古代的文学风格表达方式而言:一是评点式,用极简练的语言揭示风格的特点;二是比兴式,用某些事物作比喻,说明某种文学风格的特点;三是兼用评点、比兴概括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早有探索总结,论说得最有见地的是文论大家刘勰。他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有关观点,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两个著名观点:一是“通变”说,即文学的继承革新;二是“质文代变”说,即文学的内容形式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后代文论家在刘勰观点的基础上作了系统的阐发和深化,从而形成有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论。该理论不仅符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史实,而且对现代文论也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的情感理论,早在《毛诗序》中已有论及,但是真正从文学特征角度论说的则是晋代陆机,他在《文赋》中明确提出了“缘情”说。后代文论家刘勰、钟钅荣、白居易、韩愈、欧阳修、李贽、袁枚等又相应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诗文情感特征的观点。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学情感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与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重表现重抒情的民族特色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宗教文学”是一种用文学的样式敷演宗教的信仰观念、膜拜对象、行持实践和情感体验等内容的文化历史现象,它一方面是宗教借助文学力量扩大宣传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文学向宗教挑战的结果,其总体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宗教和文学的各自范畴,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形式。我国历史上曾出现的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演佛说道、自神其教的“志怪”、“变文”、“佛曲”、“说经”、“说参请”、“道情”、“莲花落”、“抛颂”、“弹唱因缘”、“宝卷”、“善书”、“释道剧”、“应验杂记”等俗文化现象,其主流属于宗教文学范畴。这种通俗的宗教化的文学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17.
从宋代到清代的复仇文学中潜存着一种固定的叙述程式和不断重复的复仇情节,这也就是一种情节性形象范式.这种范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有生命力.它能满足那时的不同文化人群的审美需要,表现全社会不同群体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诗,大多属于广义的意象诗,作为对此类意象诗创作和鉴赏的理论总结,中国古代诗学在创作和鉴赏论方面,推崇的是一种以意象来思维(意象作为思维的材料和手段)、为意象而思维(意象作为思维的目的)的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在中国古代诗学看来,意象是情与景的统一、心与物的浑融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发展的动态过程进行考察梳理,探究其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向和总体特征(包括若干重要特征和最根本特征),认为从"任人唯亲"理念向"选贤与能"理念的重心转换是古代选举制度发展的最根本的特征,并指出古代选举制度对于今天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代乐舞的思想教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乐舞是一切文化的母体和先声。中国古代乐舞具有独特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都不同程度地被规范在安邦定国的制度和伦理之中。采用分析和例证的方法,阐述在古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倡导下,乐舞在兴国安邦中所具有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教育特征。这对当代社会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