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美国霸权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旨在从国际机制的角度解读二战以来的美国霸权。笔者首先从理论阐述国际机制与霸权的关系 ,提出机制霸权的概念 ;其次 ,从历史角度全面剖析美国霸权与国际机制的关系 ;最后 ,剖析冷战后美国单极霸权战略并予以评述、展望。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国家之一,也是当今世界的海洋霸权国家。作为国际体系中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向来把控制海洋作为维系和巩固其霸权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海洋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兴起、霸权护持的战略考虑以及潜在竞争对手的变化促使美国推出了"千舰海军"计划,进而演变成美国的海权合作战略。美国先后在2007年和2015年颁布了两个版本的海权合作战略,显示出该战略在不断演进与发展。这种演进与发展在完善和发展美国海权战略的同时,也丰富了地缘政治理论中的海权学派思想。然而,美国的海权合作战略对中国的海上反干预作战、海基核力量建设、海上交通线的安全以及正当海洋权益的维护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何针对该战略趋利避害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全球化与美国霸权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全球化的两层含义和霸权的三个组成部分出发 ,指出 :全球化造成了世界各部分的相互依存 ,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和国家在其中的角色 ,并且形成了全球社会资本的霸权 ,从多个方面对美国霸权构成了挑战 ;同时 ,美国大力推动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全球化战略也对其霸权产生了双重影响、加深了它的困境。文章最后认为 :全球化的未来发展需要国际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要求美国接受霸权衰落的事实、充当稳定的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4.
试论霸权支点结构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欣 《太平洋学报》2010,18(6):25-31
中国的崛起不仅是关乎国家权势的问题,也是关乎国家外交战略的问题。如何在现有的霸权体系中拓展外交资源,营造有利国际环境,是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霸权支点结构"是霸权实行对整个体系控制的重要凭借。通过对此结构的分析,作者认为,尽管我国永不称霸,但从支点结构出发,可以增强中国外交的广度与深度,有效减缓美国霸权的敌对态势。  相似文献   

5.
作为最基本的战略要素之一,战略思维反映着一个国家带有根本性的安全与利益需求,构成了国家安全观念演变的内在逻辑线索,并以潜在的、复杂的方式决定着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行为。冷战结束后,特别是“9·11”事件以来,美国在力量不断膨胀以及外部威胁突然刺激的情况下,逐渐选取了单极世界霸权的大战略。事实上,美国单极霸权的战略选择深深植根于美国战略思维的特性。通过对美国战略思维缺陷的分析,我们看到,美国单极霸权的战略选择不仅不会更好地护持美国的霸权,反而将会加速美国霸权的衰落。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美国霸权的烙印。美国掌控互联网主动脉,通过操控互联网来控制世界。近些年,网络议题从相对边缘的区域逐步渗入到国际舞台的核心区域,美国积极加紧网络霸权的实施:垄断核心技术资源实现网络信息霸权,强推美版国际规范构筑网络制度霸权,运用"网络自由"构建网络意识形态霸权,大力拓展网络军备建设推进网络军事霸权。基于美国网络霸权的内在矛盾,以及国际社会的抵制,美国在互联网领域的霸权地位也将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7.
数据是数字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硬实力方面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家战略实力,在软实力方面影响国际规则和秩序,从而对国际政治产生影响。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规则已经成为中美竞争的焦点之一,两国都希望在国际上拓展本国政策的影响范围。本文通过归纳演绎的方法,着重梳理了两国跨境数据流动政策的演进历程和特征,认为中美两国对国家安全和商业利益的不同侧重、数据本地化措施背后的数据主权原则与数据自由流动政策背后的数字霸权是中美两国跨境数据流动政策的主要分歧。这种分歧是两国各自数字实力、认知理念和地缘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美国放弃霸权之前,中美在此议题上的竞争只会加剧。因此中国要在国内加强科技和产业体系建设,完善跨境数据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在国际上培育国际动员能力,推动建设数字空间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太空军备竞赛、太空武器化给太空安全、国际战略安全与平衡造成严重影响。但是特朗普政府逆世界潮流,阻止联合国政府专家组达成防止太空军备竞赛报告共识,拒绝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太空军备控制条约,并大力发展太空军备,这主要源于美国太空霸权战略,也是特朗普政府用实力追求和平在太空领域的表现。特朗普政府用美国制定的太空交通管理、美国主导的双边或多边太空透明信任机制,取代联合国主导的太空透明与信任机制、不首先在太空部署武器等倡议,既避免了实施外空军控的法律义务,又减轻了由于美国拒绝实施外空军控而遭受的道德压力,同时可以收获太空透明与信任建设机制中包含的"美国安全例外"的实惠。美国拒绝实施太空军备控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太空军备竞赛加剧,国际核裁军与核军控进程放缓,太空治理的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9.
话语霸权,指一国依靠自身优势,将蕴含自身价值取向的话语强加于别国,使其逐渐丧失自我意识而接受霸权国的话语体系。在当代国际关系领域,就表现为美国的话语霸权。它依靠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渗透进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成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全球化、多极化的发展和世界人民对其霸权本质的认清,这一霸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它必将被各国间平等的话语交流所代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国际政治中权力的构成要素、属性和两种作用方式入手 ,论述了冷战后美国霸权新战略 ,即追求合法权力的战略。认为冷战后美国从推行国家意识形态、建立国际制度和满足国际社会一定需求三个方面来努力追求合法的权力。  相似文献   

11.
美国霸权:衰落还是延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史上共出现了大约五次美国霸权衰落论。几乎每次衰落论都遭到霸权延续论的反击。"9.11"事件、"他者的崛起"、金融危机引发了新一轮的美国霸权衰落论与延续论之间的争论。然而,美国霸权的真实现状是美国的硬实力依然坚挺,遭受重创的只是美国的软实力。凭借美元霸权的融资能力、国民的忧患意识和政策的改弦易辙,美国照样能够渡过难关,并在相当长时期内延续其霸权。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一些学者和政客认为,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本质上对美国构成了严重威胁,削弱了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而美国的全球霸权和利益决定了其对华政策和太平洋战略。中国绝不希望中美交恶,也不希望世界体系发生动荡,把握中国和世界未来前途命运的关键是如何处理非均衡的大国关系,特别是与现存超级大国的关系。把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理论与中国崛起的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解决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的关系,实现合作共赢,必将为中国与人类的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开辟广阔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美国自喻为海洋国家,控制海洋不仅是保护其地缘政治和商业利益的需要,也是其称霸世界的手段。美国正倾全力转向大国竞争,美军从冷战后控制沿海区域和由沿海向陆地投送影响力转向既控制沿海,又主导大洋。从地缘政治和军事等方面考察,不论是美国的“印太战略”“海洋控制”,还是“太平洋威慑计划”和“分布式杀伤链”战法,都表明美国把与中国战略竞争的方向放在海上,特别是西太平洋。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帝国主义侵略大多来自海上。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15年中国国防白皮书强调,海洋关系到中国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经略好海洋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计。从时空上看,美国回归海洋控制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正形成剧烈对冲。近年来,两国在东海、台海和南海的对峙背后是传统海洋大国与新崛起海洋国家在构建海上力量平衡的必然结果。在大国战略竞争的环境下,这场围绕海洋权益的博弈将决定未来两国关系走向与状态。  相似文献   

14.
美国建国后,美英关系的发展历程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其中,美国为确保实力增长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抗争,而英国从干涉美国的独立、西进和内战到最后默认美国在美洲的霸主地位,经历了近100年的时间。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崛起并最终被其他大国承认,需要历经漫长的岁月。本文认为,正在崛起的中国面对美国围堵不应持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态度,其追求的应该首先是地区大国地位,把自己国内的事情处理好,而不是寻求扩张性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冷战期间美国印度洋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应对苏联,冷战后美国成为印度洋的主导力量,开始在印度洋地区进行军事前沿部署。近年来,随着印度洋战略地位的提高,美国提出了“印度-太平洋”概念,并强化其在印度洋的战略利益:保持主导地位、保护海上交通线安全、控制战略要冲等。美国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因素的驱使下,通过军事部署和制度安排在印度洋取得霸权地位,但与英国相比,美国的印度洋霸权是“弱势”霸权。  相似文献   

16.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Kyoto Protocol, international carbon politics inevitably presents itself as the logic or essence of “ecological imperialism,” reflecting a few Western countries’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historically formed international hierarchical superiority or exclusive hegemony on the basis of their domestic capitalist economies and politics. This is an intrinsic obstacle to creating a more equitable, democratic and effective global climate or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ystem. Criticism of international carbon politics and its “ecological imperialism,” based on traditional “green-left” theories from Marxist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econom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eeking an alternative way to cope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effectively. As a responsible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s not only an internal requirement for the promotion of its ow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also reflects its responsibility to create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is rationale for our time determines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become a world leader in coping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rough a leadership which lies in making a contribution rather than fighting for hegemony.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在美国访问期间所作的《美国气候变化和国际安全的调查问卷》数据报告,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来分析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安全和间接安全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远不限于它本身带来的生态威胁,由其所产生的国际冲突、资源争夺和国际干预也对美国外交提出了新的挑战。问卷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在中长期(至2025年前后)将会逐渐成为影响美国国家安全比较重要的因素,美国国内对于气候安全的共识将会逐渐加深。美国对气候安全政治化和国际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深入,这会给未来美国参与全球气候谈判注入新的动力。世界各国应对美国的气候外交有所关切,并在合作中进行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8.
美国核政策调整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华 《太平洋学报》2011,19(4):91-98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是美国防止核扩散,限制对手核力量以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是美国维系其主导的世界核秩序的重要干预变量;而核不扩散机制的内在运行逻辑,也使得美国核政策成为决定该机制发展方向的最主要变量。因此,奥巴马政府核政策的调整,势必对核不扩散机制的维持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中国是现行核不扩散机制的重要参与方,美国核政策的调整必将通过国际核不扩散机制这一干预变量给中国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百多年前,在海权论的影响下,美国抓住机遇实施海洋扩张战略,迅速扩展海军实力并增强综合国力,成为称霸海上的强国。"二战"结束后,美国逐渐转变海洋发展思路,采取了几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对美国的海洋工作乃至世界海洋形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探讨了20世纪50—90年代美国海洋发展思路在政治、军事和科教等领域的主要表现,并初步归纳了这一时期美国海洋战略的实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