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色经典”现象与大众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妮娜 《唐都学刊》2005,21(3):103-107
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化转型进程中的"红色经典"改编热,除折射出了国人对信仰缺失、人心不古、道德淡化的消费主义时代的失望和不满,以及为解除精神困顿和信仰焦虑而产生的对英雄、崇高、理想的精神需求外,更重要的是,透过政治话语的参与和大众审美文化对红色改编的关注,发现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显现出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7,(6):8-16
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分析了启蒙和信仰之间的关系。按照黑格尔的分析,当启蒙批判信仰的时候,启蒙和信仰在意识上结构是一样的,因此启蒙批判信仰实际上是启蒙的自我批判,但是启蒙认识不到这一点,这是因为启蒙误识了自己。而启蒙对于信仰的批判导致了精神失落。它把有用性作为基本概念,在有用的世界中,手段被排除在目的之外,有用性全凭主观意志来确立。在这里个人的意志自由被确立起来了。而个人的意志自由是与一切社会组织形式相对立的。自由意志和社会组织的对立最终导致了恐怖。启蒙理性实际上是工具理性,被工具理性充实了的人是不会考虑真理的,他们所关注的只是有用性。这种只关注有用性的人也是乐于成为工具的人。这种人就是极权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章岳云 《探求》2004,(4):12-14,25
"新时期广州人精神"是当代广州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思想道德风貌的新展示,是为绝大多数广州人所认同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先进文化在广州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先进文化是"新时期广州人精神"的不竭源泉和发展动力,而"新时期广州人精神"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典型的表现,先进文化的总体特征不仅在"新时期广州人精神"中有较为充分的反映,而且对"新时期广州人精神"的发展和流变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洪江 《社科纵横》2010,25(3):68-70
伦理精神是时代道德精神的精华。当前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计划经济时代的道德政治化的伦理精神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在社会转型时期,需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时代的伦理精神":扎根历史":实现儒家伦理精神的现代转换";兼容并收":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汲取现实":发扬原有的社会主义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5.
黄建刚 《社科纵横》2012,(5):109-112
韦伯在本书的重要贡献是探究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精神形成的意义。事实上也是在告诉我们宗教思想解放对资本主义精神形成的重要性。这种理论探讨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是中国学术界一些学者却认为韦伯是"欧洲中心论"的集大成者。这种结论无疑是错误的。而对韦伯理论臆想出"欧洲中心"后,又乐此不疲地加以批判,实在是不良风气。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需要的是理性对待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而一些学者对难以接受的西方理论观点动辄以"欧洲中心论"批判之,则是根本错误的文风。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中华文化精神的历史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富有社会的内涵特征的论述,阐明了精神富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主观世界不断洗炼完善、精神内容不断向上向善的过程和状态;是人的知、情、意不断丰富提升,社会的真、善、美不断显现完臻的过程和状态.阐明了精神富有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物质富裕的社会、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政治昌明的社会、法治完善的社会、科教发达的社会、文化繁荣的社会、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态文明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指明了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时代要求——不断营筑和巩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解放和发展精神生产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和提升全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7.
孙金钰 《社科纵横》2011,(8):154-157
在弘扬河南"三平"精神中,河南人民教师作为河南人的一个重要群体,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社会职责,教师应弘扬师德,增强社会责任心,出色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在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但是,当前少数教师缺乏高度的责任心,表现不尽如人意,有损教师的良好社会形象,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8.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4,31(6):123-127
中国古代文论有着丰富的精神蕴涵,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它以天人相感,观物取象,重视情感体验作为基本特点。深入开掘这种精神价值传统,是实现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吴韩青 《社科纵横》2012,(1):170-17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球化所引发的人们生存方式的变迁、不同文化的渗透、国家治理的改革,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冲击。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还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本文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外环境、主要内容和实践过程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赵安民  铁芝荣 《社科纵横》2013,(10):169-172
雷锋精神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实践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信仰精神,其基本内涵是奉献服务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螺丝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新时期,积极贯彻十八大精神,有必要将雷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及传承的途径做进一步的探索,使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敢当"雷锋人"、愿当"雷锋人""、善当"雷锋人。  相似文献   

11.
季相林 《社科纵横》2013,(1):105-107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处在大动荡、大调整、大变革的历史关键时期,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和领导者,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变革中。他敏锐地观察到当时中国社会在思维和人生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试图通过科学、文化的变革促进传统的中国向现代的中国转变。为此,胡适提出"少年中国"应该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以及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思想,这些思想对我们当今的中国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立群 《唐都学刊》2003,19(1):62-65
"从巫到史"是中国文化祛魅过程的重要组成。而在这一普遍的文明进程中出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史"的精神化。"史"经历了"事"、"事"的文本化、以及实在化、精神化的嬗变,最终成为一个精神实体,承担了裁决和指导现世生活的责任,成为中国文化传统里一种精神导师似的角色,对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建构、人生价值的取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阳剑兰 《社科纵横》2010,25(3):130-131,136
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合作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精神文化内容,是大学生基本素质之一,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一部分大学生合作精神缺失,培养和构建大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大学生成才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慈善事业,推进慈善文化建设是发展慈善的重中之重。志愿精神作为慈善文化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汲取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精髓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赋予当代慈善文化新的内涵,有益建构了现时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申玉梅 《社科纵横》2009,24(6):57-59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大学只有真正领会创新教育的实质,才能紧紧围绕创新教育的核心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本文阐述了创新人格的内涵,并且从当代中国杰出的创新人才"年度中国经济人物"性格分析中,探讨中国当代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分析当代大学在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怎样创设适合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为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提供可供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弘扬和培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精神孕育于民族文化之中,是民族文化的升华.民族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强大精神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代,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弘扬和培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民族精神,适应时代的呼唤,不断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纳外来文化中新的时代内容,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通过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保持和发扬,只有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创造性的转化才能获得,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张波 《社科纵横》2011,26(3):48-50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始终坚持敢想、敢为、敢当的"敢"精神,邓小平的"敢"精神贯穿其思想和行动始终。  相似文献   

18.
任映红  郭柳显 《探求》2024,(1):40-48+87
中国共产党人何以能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构筑起精神谱系,原因有三: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和高尚品格的凝炼形塑、百年征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精神特质的时代表达;其思想内涵主要有: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爱国主义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自立自强的进取奉献等。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迫切需要探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动能转换:一是通过价值引领和制度化建构转化为治理效能;二是通过分众引导和社会化建构凝聚为社会共识;三是通过榜样引领和创造性实践内化成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蒋建国  蒋长春 《探求》2005,(5):7-13
和谐社会的提出,有其内在的价值根源和伦理基础,本文从风险社会的分析中,探讨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进而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解读和谐文化的内涵,就当代社会如何重塑民族精神,提出一些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9,(7):21-24
工匠精神是以技术为载体,更是一种信仰和文化。建设"智造中国"需要工匠精神。然而当前我国浮躁的社会风气,急于求成的心态,逐利的倾向不利于培育工匠精神。基于这样的现状,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必须具有整体的布局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