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特别敏感海域制度是国际海事组织主导的海洋环境保护制度,通过规范国际航运活动实现海洋环境保护,与其他相关海洋环境保护制度具有差异性。南海符合特别敏感海域选划标准,从南海争端现存局势看,在南海申请指定特别敏感海域对中国利弊均存,但利大于弊。中国应当在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和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缔约国框架内,主动介入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所提特别敏感海域申请,从把握区域环境治理国际话语权及积累政治互信角度出发,采取双边路径与多边路径相结合的方式,以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法律文件的规定为依据,选择适宜于本国的特别敏感海域制度申请路径及海域管护措施,以维护我国在南海享有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正在进入新的“凯歌行进”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已经提上日程,需要进一步加快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为此,必须认清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动力,认定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价值,客观地做出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评价,负责地做出中国陆域经济和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创意:注重加强海洋国土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的海域经济开发意识;注重完善法律体系,各级政府和海洋主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注重培养海洋高级人才,通过加大投入来推进海洋产业高科技化;注重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确立企业在海域经济开发中的投资主体地位;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促成陆海经济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态势;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大力推进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孙中山“经略海洋”设想到现阶段我国“海洋开发”战略的政策性安排。  相似文献   

3.
海域承载力本质及内在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域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于协调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海域自然资源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缓解人类社会发展对海域资源与环境的压力.由于海域承载力概念的主观性、开放性、变化性以及综合性等特征,决定了海域承载力研究及管理应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海域承载力与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及海洋生态恢复力间都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海域承载力与临海经济、海洋产业及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之间有密切的交互作用,海域承载力作为一种海岸带综合管理工具对海洋产业及临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海洋公共外交正在成为美国介入南海争端、动员国际盟友和遏制中国海上行动的战略工具。从宏观上看,综合国力的相对下降是美国在海洋领域高度重视低成本公共外交工具的根本原因,全球传播能力的提升和海洋思想资源的生产则为美国海洋公共外交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海洋公共外交的基本目标是管控国际舆论,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美国官方一改常态,更加频繁地直接介入到公共外交前台,同时,既高度重视与其他国家在海洋公共外交领域的协同行动,又非常注重国家硬实力与公共外交工具的配合使用。在短短几年里,美国海洋公共外交已经产生了全球性效应,不仅放大了美国在台前幕后干预南海局势走向的政策能力,而且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进一步提升了南海局势的紧张程度。面对这一新情况,中国亟须通过解放思想、理顺体制、整合资源等方式,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公共外交理论,对美国的海洋公共外交攻势进行有效应对,从而进一步维护自身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5.
日本海洋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综合性战略,其核心是日美海权同盟,实现海洋战略的方式是采取以日、美为主轴,联合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民主国家形成全球性海洋伙伴联盟,将日本的国家力量和国际影响扩展至世界各大主要海域,最终建立起一套确保日本国家安全、经济等利益的海洋综合安全保障体系,在新的国际海洋新秩序中成为海洋大国。这对未来的日本国家发展战略、中国的海洋国家权以及国际海洋秩序的形成产生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主权理论的产生使传统的抽象主权概念发展衍生出行使实在性权力的管辖权,陆上主权向海方向的延伸催生了国家管辖海域的出现。国家海上管辖权早期主要呈现出海上主权的特性,在其制度化后主要服务于国家海上主权和主权权利。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在海洋领域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国际法治发展趋势。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相关活动仍要建立在尊重国家主权、主权权利基础之上,通过推动符合全人类共同体利益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理念导向的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国际法治,促进基于国际法的全球海洋秩序朝着更加公平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球海洋治理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重困境。在全球公共产品的视角下,全球海洋治理困境集中体现为全球海洋公共产品的总量供给不足、分布结构失衡及使用不尽合理等三个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全球海洋治理的主体、客体、目标和规制之间未能形成高效协调的运转机制。应对这些困境的根本之策在于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共同承担起供给、监督和管理全球海洋公共产品的责任。中国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大国,应当扮演好供给者、协调者和完善者的角色,为消除全球海洋治理困境贡献出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8.
海域承载力与海洋产业布局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随着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特别是近海渔业资源逐渐枯竭,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海域承载能力大大削弱:本文从海域承载力基础理论入手,重点探讨海域承载力与海洋产业布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期通过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维系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重要国际海洋法平台的实践,研究了国际海洋法发展的一些重要动向。当前海洋事务管理协调机制进一步发展健全,国际海底区域、公海渔业、海洋环境保护、外大陆架方面的法律规则进一步细化和发展,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全球海洋环境评估、打击海盗以及航行自由等领域,正在酝酿产生新的规则或海洋事务管理机制等。上述动向反映出全球海洋治理正逐步揭开面纱,各国在海上的活动将一步步走向依法有序。  相似文献   

10.
海洋公共危机:内涵拓展与政府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琪  王璐 《太平洋学报》2014,(2):95-102
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海洋的作用,各国也纷纷将眼光从陆地转向海洋,拉开了争夺海洋权益和资源的序幕。伴随而来的则是海洋公共危机频发的现状,海洋公共危机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在对海洋公共危机的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思考,认为目前要加强对于新型海洋公共危机的研究和管理,这一过程需要以预防为主,并在国内加强多元主体的合作,建立统一的应急管理机构和长效独立的协调机制,同时联合国际社会进行共同应对。  相似文献   

11.
海洋划界后,出于对跨越海上边界的共享性渔业资源种群利用与管理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的需求,相关沿海国之间应开展渔业合作,《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其他有关渔业条约对此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但未形成具体的法律制度。海洋划界后的渔业合作的国际实践案例对有关国际规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对20个包含渔业安排的海洋划界协定或在海洋划界协定基础上签署的渔业协定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以区域为基础的渔业合作、以渔业资源配额为基础的渔业合作两种基本模式,对相关国家的具体合作内容和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对渔业问题在海洋划界时的解决途径、模式选择的考虑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供我国在周边海域与有关国家解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及渔业合作问题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江苏是我国海洋大省之一,海岸线长954公里,管辖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拥有约占全国1/4的滩涂湿地,海洋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是江苏省政府主管全省海洋综合管理和渔业工作的正厅级直属机构。近年来,江苏海洋系统认真贯彻《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及《海岛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紧紧围绕"服务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北冰洋面临商业性活动的威胁不断增大,将对北极海洋生物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产生不利。BBNJ国际协定旨在为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建立统一的机制,包括海洋保护区在内的划区管理工具是重要议题之一。中北冰洋存在重要生态海区进程,也有国际组织提出公海保护区提案。这些为未来中北冰洋治理措施的采用提供了依据。同时,存在着海洋保护区与其他划区管理工具之间、BBNJ国际协定与相关国际公约之间,以及相关国际机制之间的协调与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红良 《南亚研究》2022,(3):71-87+158
海域感知体系的建设与提升,是近年来印度海军建设的重要方向,这在《印度海洋学说》及《印度海洋安全战略(2015)》中有明确体现。海域感知需要建立在技术系统支持之上,同时要求信息共享及国家之间的协同性,这对印度的海洋防务能力及与相关国家的政策共振提出更高要求。印度在印度洋区域的海域感知建设更多趋向于应对所谓的“中国威胁”,为此,印度与美、法、环孟加拉湾国家及印度洋岛国进行了协调与合作。尽管存在着多种制约,印度在海域感知方面的建设及发展趋向仍值得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5.
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各种制度,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陆续建立了海域资源配置的法律制度,具体包括海域资源产权制度、海域资源市场交易制度、海域使用论证制度、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海域资源配置评价制度等5个基本制度。本文详细分析了这些法律制度在海域资源配置中起到的控制、保障、激励和竞争等四大功能。  相似文献   

16.
基于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鉴于来自主权海域的安全挑战比陆域更为突出,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创树与践行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其战略推进取向是:保障国土空间安全,统筹陆海两域国家开发战略;保障海洋权益安全,以区域为对象采取有效对策;保障海洋资源安全,逐步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海洋经济安全,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追求目标;保障海洋生态安全,分别解决各大海域污染问题;保障海洋社会安全,创新涉海职能部门管理模式;保障海洋信息安全,抢占海洋信息领域制高点;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大力完善四通八达战略格局;保障海洋军事安全,务实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保障全球海洋安全,加大步伐跨入海洋强国行列。也就是说,通过明确中国主权海域经略大安全观的基本内涵与战略推进取向的目标体系,为国家全面经略海洋、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理论上的坐标系和实践上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7.
龚婷 《太平洋学报》2014,(12):107-107
<正>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单方面依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二百八十七条和附件七的规定,就中菲有关南海"海洋管辖权"的争端向国际仲裁庭对我国提起强制仲裁。2月19日,我国退回菲律宾政府的照会及所附仲裁通知,立场鲜明地做出拒绝接受仲裁的决定。然而,菲方无视中国的一再反对,继续推动国际仲裁庭的仲裁程序;国际仲裁法庭亦不顾中国政府于2006年8月25日做出的"排除海域划界等争端强  相似文献   

18.
沿海地区是福建省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地区。众多涉海行业和部门都逐渐把开发重点转向沿海,因此使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较大威胁。本文分析了全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生态环境脆弱、陆源污染加剧、富营养化、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和综合管理薄弱等。尔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提出了解决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五项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海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漫长,管辖海域广袤,海洋资源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作为一个陆海兼备的世界大国,坚定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  相似文献   

20.
文钦梅 《探求》2014,(3):84-88
当前南海不断上演的一幕幕闹剧表明,海洋安全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重大国际挑战.广东作为中国南大门,海域面积辽阔,海岸线曲折漫长,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通过明清时期广东海防存在的问题、造成的被动局面和遭受的惨败,可以看到我国当前在防御体系、战略思想、海军策略和备战精神等方面加强海防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