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气候合作自开始以来一直被斗争思维、博弈思维所主导,利益之争、话语之争先于气候合作,成为思维定势和策略。“和”思维取代“争”思维是全球气候合作顺利进行的必须。在“和”思维的主导下,全球气候合作的伦理基础必须更加强调“共同责任”而非“区别责任”。“有区别的共同责任”将取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为全球气候合作更具说服力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2.
当今国际社会从未停止过对人权和主权之间张力的反思,"保护的责任"这一概念应运而生。这一尚待完善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国际法以及国际关系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以国际关系规范理论为基础,可以分析"保护的责任"这一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一个新规范的过程。本文以中国为例,考察了"保护的责任"在中国扩散的原因以及中国如何灵活地处理这一规范与"不干涉主义"之间产生的张力。由此分析可得,国际规范的创制和扩散是国际社会与个别国家之间互动的结果,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本身对规范背后的价值认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企业社会责任实质上是社会对企业的伦理期待,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其中企业伦理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层次。文章概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功能以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治理与实现,依赖于由法律强制、行政干预、经济调控、社会监督、责任认证、企业内部治理和企业自律自愿等方式所形成的一套多层次的制度安排,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治理与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申遗”背景下的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申遗""南水北调"和地方经济开发的背景下,京杭大运河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利用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按照罗哲文先生的倡议进行建立"运河学"学科的理论探讨,并提出: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与运河跨流域调水、航道整治、文物保护、休闲游憩等功能整合起来,建立健全多部门协调合作、共同管理机制,科学实施运河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将遗产利用上升到遗产产业的高度来认识,完善法律法规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傅明根  李妙晴 《探求》2011,(4):112-117
时下被媒体关注的“80后”作家群有“都市写作”与“乡村写作”之分。“80后”“乡村写作”的实力派写手是来自湘西农村的李傻傻。李傻傻的城乡写作不仅充满繁复的城乡经验或记忆,并且以一种现实和想象交织的诗意呈现出与以往作家城乡经验或记忆不相同的书写方式,而这又显然离不开网络新媒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如下困境:一方面,它是一种最有理论活力的马克思主义,对于青年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不仅从正面阐明了资本何以成为现代社会的规定性的原则,而且还从反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深刻的非理性的性质;但另一方面,它在实践上又似乎是无效的,它还尚未能够真正成为一种遏制资本的现实力量。这种困境,从理论本身的角度看,是因为它还未能真正克服马克思本人思想的时代局限性,未能找到在当代处境中解决资本与民族国家间关系的难题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东方是“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而西方是“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教师要对学生们进行“狼”的教育,而不是“羊”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文尚卿 《社科纵横》2010,25(4):124-127
"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是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规定,也是对先进文化的基本含义的完整表述,指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面向现代化是先进文化总的性质要求,表现了先进文化的时代性;面向世界是先进文化的空间尺度,表现了先进文化的包容性;面向未来是先进文化的时间尺度,表现了先进文化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随着国际人权法的逐步确立,人权的国际保护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虽然目前有国内保护和国际监督两种途径来实现人权的国际保护,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出现了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既有人权国际保护实施措施自身的缺陷及适用范围局限的影响,又存在一些国际政治方面等因素的影响。鉴于此,通过由联合国向各成员国派遣常驻代表的形式来完善人权国际保护的国际监督机制;通过把协商性保护和强制性保护、经济保护和政治保护结合起来以完善人权国际保护的方式。总之,通过上述制度之建构、世界各国积极有效地开展在人权领域方面的国际合作,达到切实推动人权国际保护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是<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5周年,几年来,救助管理工作一直在总结、摸索、探索中前行,救助管理工作从小到大,从旧到新,从无序到规范.既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还有一线救助人员的努力,也有外部环境的推动.目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如何推动救助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救助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宋保振 《求是学刊》2023,(1):129-139
数字经济时代,不同公民之间面临的信息公平失衡不仅源于主体的技术获取和运用能力不足,而且和社会信息分化、算法参差赋权以及信息监管缺位直接相关,需要我们在技术性保障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制度性法律保障。在此法律保障中“,数字人权”可构成重要的理论基础依据“。数字人权”以数字人格与利益为依托,反映“数字弱势群体”对信息公平的诉求,并针对当下法律保障之不足,提供可操作的问题化解逻辑。具体实施中“,数字人权”一方面确立了公民信息公平权益保障的“设权保护模式”;另一方面借助道德权利、法律权利和现实权利样态,建构和完善保障该权益实现的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2009,(7):4-6
【核心提示】 曾经有一种养老产业化的说法,所谓“银色产业”。“产业化”是重商主义的思维.如果遵循这种法则,中国的养老福利是否将成为高价商品——仅有钱人才可享受?在注重社会建设的今天,我们必须反思市场经济所带给社会建设的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只有这样,才可能走出原有的一些思维“沼泽”。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养老经验证明,发展老年福利是善治政府的责任。在当下中国推进养老事业的过程中,必须着力摒弃行政功利所制造的“形象工程”,真正以老人为本,寻求养老福利事业发展的内动力和外驱力。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严红兰 《唐都学刊》2020,(5):107-1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中出现"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日常生活化"等审美"泛化"现象。审美的"泛化"使当代审美价值观念在价值立场上走向平民化、大众化,在价值取向上走向世俗化。当代审美价值观念这种新动向具有肯定人的感性生命欲求,恢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等积极意义,同时也带来诸如将美感等同于快感,为消费主义的盛行推波助澜等消极作用,需要我们客观辩证地加以分析与对待。  相似文献   

14.
晚期威廉斯用“内在的语境主义”来对作为“生活形式”的实践作出批判性解读,该解读内在地关联于威廉斯对“我思”结构的阐释。威廉斯将“我思”结构中的第一人称作复数理解,依此区分两类“我们”。他又将“思”作“批判性反思”理解,强调实践同时是批判之实践。因而他将“对比性的我们”作“左翼维特根斯坦式”的理解,并在靠拢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用“批判理论检测”来思考规范性问题。该批判自带对于制度环境的敏感性(历史感)。威廉斯的这种“超级反思立场”赋予我们对于生活以合理信心,同时也使其理论面临着各种真实的“两难”与“不安”。  相似文献   

15.
党彩娟 《社科纵横》2011,26(6):106-108
在我们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化遗产中,"花儿"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广阔的流传范围和受人民大众喜爱的程度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内容上来说",花儿"中有很多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程式",这是一个由西方民间文学研究者提出并且运用十分广泛的概念,将"花儿"的研究与"口头程式理论"结合起来,可以在新的领域对"花儿"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林泰 《太平洋学报》2011,19(3):17-26
米尔恩的人权哲学认为,人权并不是西方竭力宣扬的理想标准概念,而是最低限度道德标准所要求尊重的一些基本权利。虽然人类生活具有多样性,但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是共有的,因此是普遍意义上的人权。米尔恩"低限人权说"的积极意义在于,其有效协调了"主权优于人权"和"人权优于主权"的争论,为不同文明圈关于人权国际保护的对话提供理论平台。唯有各国完善人权保障法律体系,尤其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才能承载人权国际保护重任。  相似文献   

17.
“立德树人”与“以文化人”之间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及大学“立德树人”的价值理想与实践效果之间的鸿沟,都需要对大学“立德树人”进行文化省思,需要以文化“观”教育,以教育文化“读”教育现象,以文化逻辑解读教育价值.以是观之,当代大学教育存在“虚无的”教学文化、“自在的”课程文化和“钝化的”教师文化等问题,应建构“充盈的”教学文化、“自觉的”课程文化、“激扬的”教师文化,以为“立德树人”创设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5,(6):90-92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社会逐步进入微时代。在微时代,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90后大学生恋爱观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特征,并会导致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高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教育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19.
自清末修律中国法律开始了近代化转型以来,我国法律对“人”的想象也发生了变化,由宗法伦理义务本位逐步转向了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权利本位,实现了从“伦理人”向“科学人”的转换。这种转换表明我国法律关注的核心从人一人关系转向了人一物关系,这是我国法律发展的进步,但这种进步的文本意义大于实践意义。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就在于让“科学人”从文本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20.
谈晓明 《唐都学刊》2010,26(4):109-112
"新双师"语境下的媒介语言的主要特征:具有戏剧性的特点;具有交叉学科语言的特点;具有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的特点;具有规范化、程序化的特点;具有应急语的特点;具有强烈的逻辑语辩色彩。"新双师"教学媒介语言因为转换角色频繁而显得丰富多彩。由作者亲身参与的鲜活生动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相对于传统教学,"新双师"语境下的媒介语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