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版权补偿金制度发轫于德国,推行于西方各国,而我国版权法一直未予引入。在数字复制技术应用环境下,由于私人复制进一步便利和普及,单靠现行的版权保护机制已不足以保护数字作品版权人的利益、规制复制者的行为,引入和适用版权补偿金制度尤显必要。版权补偿金既非法定许可也非个别授权,在法律性质上属于因合理使用而获得的一种特别损失补偿,是调整版权人与使用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专门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私人复制是出于私人目的而非商业性目的少量复制已经存在的作品的行为。私人复制事关著作权法中著作权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保护和平衡,对该问题的态度和处理往往成为著作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的重要表征。私人复制制度的构建反映了复制权与复制权限制的对立统一关系。私人复制在不同技术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地位,而这与复制权保护与限制的博弈具有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著作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3.
杨小兰 《理论界》2012,(2):51-53
随着博客的兴起和发展,博客版权问题引起人们关注。博客与传统作品一样具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等受版权保护的实质要件,博客是一种多媒体作品,其版权属于博客作者。  相似文献   

4.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网络造成公众与著作权人之间新的利益冲突,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利益平衡砝码。网络环境下,公众对著作权的合理使用范围应有所扩张,表现为公众对网上版权作品应有更大的合理复制权,但公众对版权作品在网上的合理传播权则应当相对缩小。通过对法定许可制度的批判,认为网络环境下应谨慎设置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信息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品作为一种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属于一种什么样的权利,权利所有人如何控制这种传播并由此而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这是国际社会纷争多年并未能在各国实践中得以完全统一与解决的问题.版权主体、客体、内容、权利的限制和例外,版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侵权及其法律救济,以及邻接权的保护等等.都要依据作品的数字化和网络传播的特殊性而重新加以研究和界定.美国版权法作为普通法系的代表.对网络领域作出了一系列新规定.我国现已基本形成关于网络信息版权保护的三个方面的法律制度,新<著作权法>创设"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取向.比"网下复制权、发行权向网上延伸"及"向公众传播权"、"向公众提供权"等提法准确明朗与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我国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版权法的效率和公平价值冲突体现了作者私权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对峙。版权法通过合理使用制度来维持版权体系中利益格局的动态平衡。现在,数字技术的发展冲击了版权法的利益平衡体系,进而质疑版权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价值。而从经济学和版权法自我发展两个角度分析,网络时代版权合理使用制度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我国版权合理使用制度应该应网络时代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数字作品合理使用的若干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作品的合理使用问题是近来关于数字版权的激烈讨论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数字技术将在怎样的法律框架内发展、作为商品的数字作品的交易环境、以及如何实现数字环境下版权人与使用者的利益平衡以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受数字作品创作、传播与交易方式的影响,合理使用已经部分丧失了其经验性正义和经济学基础,但其仍具有相对正义性以及促进数字作品社会价值充分内在化与公平交易价格形成的经济学价值。另外,当一项法律制度受到技术变革的挑战时,温和的改良较之激烈的变革更为可取。因此,合理使用在数字技术时代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李磊 《学术探索》2003,1(8):79-81
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 ,引发了传统版权制度的革命。法律应适应技术的发展 ,对版权内容进行创新。一方面 ,承认网上作品的版权存在 ,另一方面 ,赋予作者网上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新的权利内容。同时 ,应对网络环境下的版权进行必要的限制 ,以期在版权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求得平衡  相似文献   

9.
"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自推出以来,广受热议,并已涉诉多起。近期数字图书馆侵犯版权的案件频发,昭示着传统版权利益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和调整,现行版权制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顺应新形势,在确保著作权人正当权益的前提下,有必要适当扩大数字图书馆对版权作品"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的范围,适当放宽数字图书馆对版权作品进行信息网络传播的权限,改革对版权作品利用的付费制度,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以及调整出版商的商业运营模式,以建立新的版权利益平衡关系,促进文化传播,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0.
2 1世纪 ,数字技术的运用正在逐步地得到扩展 ,数字作品是数字技术最主要的技术成果 ,它对知识产权制度 ,尤其是版权制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首先介绍了数字作品的版权规范 ,主要集中于复制权及传输行为 ;其次 ,阐述构建数字作品的特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1.
数字环境下,非法复制和合理使用范围的缩小、邻接权人的利益保护等问题使著作权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利益平衡角度出发,分析著作权冲突的原因,并提出为适应数字环境,应当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及版权开放的著作权许可模式,以维护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2.
无传播也就无权利是被普遍接受的著作权格言。而复制不等于传播。一旦复制作为传播行为副产品的地位瓦解并获得独立价值,复制权便丧失了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反而变成了导致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一片混乱的害群之马,同时也成为出版者及作者联盟利用其垄断地位损害公众利益的利器。在传播权及相关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取消复制权并不会实质性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利益,却是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文化权利及充分实现作品价值、促进文化发展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作权法》设立了合理使用制度,其目的在于既保护版权人的合法权利又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播,保持两者之间的利益平衡。随着信息领域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领域的全面推进,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版权人和社会公众使用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法律纠纷不断,版权保护问题日趋突出。只有不断完善数字化时代版权保护措施,才能更好地鼓励版权人创作积极性,并促进作品的传播和使用。  相似文献   

14.
网络链接不涉及对作品的复制,一般不构成对版权的侵权,但是不同形式的链接对版权人是否造成损害及其损害程度亦会不同。因此,需要对各种情形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既能保护版权人的权利,又能维护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15.
汇编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标准,是将作者与公众的利益从整体上平等对待,在更大程度上兼顾了矛盾中的两个方面,不失为一种比较合理的判断标准。在坚持作品独创性标准这一质的规定性前提下,至于其量的规定性是否会有所变化,则有待于各国版权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发展,或许这也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孙英伟 《理论界》2011,(10):44-47
复制权是版权制度的核心权利。传统版权制度的技术基础是印刷技术,印刷技术的特点是有限的复制,因此是可控的;数字技术带来的是无限复制,特别是出现了个人的海量的复制。立法应明确临时复制不属于版权法意义上的复制;迎接数字技术挑战单靠版权法律自身难以实现,还应积极采用技术措施和改革现行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7.
著作人身权的制度设计涉及到多重主体的利益关系,而不仅仅只是一项保护著作权人利益的制度.作者自愿转让其作品的发表权、修改权以及保护作品完整权不会损害作者、受让者和读者(公共利益)中任何一方的利益.在现行学术评价体制下,作者转让署名权从经验的层面看应当视为一种玷污了学术纯洁性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理应予以纠正;但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并非著作权法没有规范这一问题,而是现行学术评价体制所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虽然《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规定的作品的自动保护原则为作者获得版权的国际保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该原则的适用也是导致孤儿作品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利于对作者的权利进行有效的保护。应当对自动保护原则作适当修订,规定作者以履行基本的手续作为获得版权保护的先决条件。通过建立一致的作品信息系统,妥善地解决孤儿作品问题,从而切实实现公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作品数字化给图书馆带来了著作权保护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本质原因是图书馆代表的公益与著作权人代表的私益之间存在冲突,<著作权法>的规定造成了利益天平的倾斜,解决冲突的途径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合理使用制度的创设就是为了达到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20.
公平视野下版权法律制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添 《东南学术》2007,(5):137-142
互联网挑战版权法,作为构建版权法平衡机制的支柱"合理使用"首当其冲,网络环境下版权法已显失公平,昔日作为保护作者和作品的合法使用者的版权法律制度面临危机。本文以"合理使用"为视角,分析公平在版权法中的地位,反思数字环境下"合理使用"的作用及存在价值,揭示在公平的视野下重构版权法律制度之核心——权利平衡机制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