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及其收敛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提高,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距也日益明显,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导致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根据1985-2007年数据,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和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变动的规律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期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的下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距,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率虽然快于中西部地区,但其技术效率低于西部地区,并出现恶化现象;全国各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不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而且会向自身的稳态收敛.  相似文献   

2.
刘备  黄卫东 《求是学刊》2023,(1):96-106
前沿研究关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却普遍忽视其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为此本文采用2008—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传导机制及作用条件。研究发现:第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体现在绿色技术效率提升与绿色技术进步明显。第二,从传导机制来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式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从作用条件来看,随着人力资本水平与市场化程度提升,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通过理论分析,经济学中三种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方法各有优劣之处.通过导入数据可以估算出黑龙江省1978-2006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趋势,并分析出资本、劳动力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可以测算得出结论:目前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化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还主要依靠资金等要素投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工业企业大型微观数据,构建计量模型,首次从企业层面实证分析了中间品进口贸易对北京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间品进口可以显著促进北京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口贸易对于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中间品进口贸易能显著促进轻工业、混合工业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对重工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不同行业的表现差异很大.因此,北京市政府应该鼓励企业通过进口贸易进行国际资源整合,促进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提升生产率.  相似文献   

5.
李国璋  谢艳丽 《创新》2010,4(2):29-33
分阶段考察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首先利用传统的份额—转换法对劳动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考察劳动要素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接着引入资本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充分考察资本要素以及劳动要素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又进一步考察在Verdoorn效应下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劳动转移和资本转移存在明显的阶段特征,劳动转移一直存在"结构红利"现象,资本转移效应在近些年才开始出现"结构红利"现象;与结构效应相比,产业内部增长效应是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近年来关于东亚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奇迹”和“神话”的争论,总结了它们的分歧所在,分析了测算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论,指出产生“神话”观点的新古典模型的一些问题。通过描述投入、生产率变化的规律和比较,反映了东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增长来源上的差别。对韩国、台湾和新加坡三个样本国家和地区详细的政策分类与总结,发现它们生产率提高的基本经验是外向型战略、市场主导的产业政策或较小信贷直接分配的政府主导产业政策,稳定的宏观政策及更平等的分配政策,揭示了面对同样的外部技术而东亚却获得了成功的“秘密”。最后也提出当与发达国家“内生”的技术相比,东亚在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渡中面临着新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瓶颈,这也是“神话”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随机前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宗法  张英丽 《创新》2011,5(1):42-45
运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制造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并分解成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化率、规模效率变化率以及配置效率变化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制造行业2005~2009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这5年中,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0.93%,增长缓慢;技术进步年均增长为2.42%,成为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指出当前我国制造业增长方式是一种投入型增长。  相似文献   

8.
日本完成工业化进程后,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总需求不足、资本收益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等,导致了日本潜在生产率下降,阻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促进创新、消除资源错配、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回顾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历程,并实施时间序列分析,可验证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对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中国可借鉴日本的经验,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抓手和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为促进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利用2007—2019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考察了中国自贸试验区设立与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自贸试验区设立显著促进了中国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影响效应呈动态递增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政策效果因企业高管团队稳定性、企业所处区位而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而言,高管团队较稳定、处于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从自贸试验区设立中获益更明显。从影响机制看,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下降是自贸试验区设立促进民营企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渠道。接下来,我国应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全面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调整,结合我国各地区的区域优势来推动制度创新,强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引领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17,(6):37-45
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经济增长率,而且直接形成实质的经济增长,是各地区收入差异最为重要的原因。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使命是寻找一条能够推动文化产业走向"集约型"发展道路。而文化要素在行业间、区域间的错配将导致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因此,在现有资源约束下,不用再增加要素投入,而通过放松文化市场的准入门槛、增强文化企业创新活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文化产业集聚,以此减少文化企业要素错配程度,提升行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严兴文 《学术交流》2003,5(7):96-99
邓小平汲取建国后我国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导致共同贫穷的经验教训 ,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根据这个战略构想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采取特殊优惠政策 ,优先发展东部地区这个大局 ,从而推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崛起 ,使我国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为我国实施第二个大局的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世纪之交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开发大西部的战略决策 ,并取得一定成效。实施西部大开发 ,将会使我国东西部得到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东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汪丽萍 《创新》2007,1(3):72-76
近年来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的变化和新的特点,但东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仍然存在,其原因也比较复杂。近期促进东西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主要有:积极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东部地区继续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西部地区重点是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后,新古典经济学产生危机,凯恩斯掀起了现代经济思想史上的"革命".五六十年代,"凯恩斯经济学"的实施,导致了新的危机--通货膨胀危机,70年代后凯恩斯经济学悄然退场,各色"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度回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失业率和生产停滞重新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要经济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派"应运而生.经济学上的危机、革命和综合,是西方现代经济运行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外资的利用,中国与拉美国家都经历了这一过程.陷入外资依赖恶性循环的拉美地区出现的"拉美化"现象引人深思,中国虽不会出现"拉美化"现象,但外资对中国经济安全所构成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如何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有效地利用外资,确保复苏后经济的良性发展,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课题之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利用外资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从生产关系角度揭示资本流动的本质,正确认识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对于把外资的利用纳入可控制的范畴、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There is a deficiency in empirical knowledge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lower-income older people with weak family support in western rural China. To address this research gap, this article uses the data from the 2014 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 to analyze the disadvantaged situation of older people in western rural China through a reg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ur sample consisted of 7,138 older adults aged 60 or older in eastern and western, rural and urban China. We find that lower personal income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oo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Economic support from families means more for older people when they have a disability related to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western rural China. Fostering stronger family support networks might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older people in western rural China. Our study suggests a broader scope for the state to play a greater role in economic empowerment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ies to effectively meet the present and future needs of older people in western rural China or other countries with an imbala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and welfare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6.
关于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存在着二重曲解:其一,把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同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混淆起来,即"危机"就意味着"灭亡"的理解;其二,把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生存与发展割裂或对立起来的理解,即"危机"就意味着发展"停滞"的观点。与上述对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形而上学的理解相反,经济危机既是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存在方式和内在机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发展的环节,还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平衡、产业结构调整、全社会范围的利益格局重组等生产力发展的特殊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offer an analysis that evaluates the impact of the recent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on social capital. An economic crisis offers a unique chance to study people's associational lives, volunteering, network-making, and trust-building under dures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mphasize a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refore, we hypothesize that if economic performance is compromised, this might lead to an erosion of social capital. More importantly, however, we also argue that states can actively intervene by means of fiscal policy measures. We will illustrate our approach by comparing 29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r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crisis. Using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we demonstrate that imperatives related to fiscal policy stimuli provide leverage on social capit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周英虎 《创新》2009,3(11):27-3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已经纳入我国发展战略的两个经济区。从未来西部经济发展的前景看,两个经济区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最终走势是促成西北和西南板块的融合,进而将形成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  相似文献   

19.
区域信息化水平比较与差异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现有可得数据选取适当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把我国各地区按信息化水平高低分为四大类,并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中西部地区落后的格局,应尽快采取措施缩小区域信息发展差距,增强落后地区信息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most recent reforms of cash benefit systems and the sociopolitical debate in eight European countries. The welfare state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rank high on the political agenda. After many years of economic crisis, with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unemployment and changed family patterns, the welfare system that developed in most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since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a world of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competition from countries — in eastern Europe and Asia as well as the United States — which have not developed such comprehensive systems of social security, one of the main issues in the debate is whether western Europe can afford to maintain welfare at the existing level, or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fundamental changes. But the discussion also centres on what can be called the welfare state's own internal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