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政体认为是责任内阁制。从其条文入手 ,通过与实行典型总统制政体的美国及责任内阁制政体的英国的比较 ,可以确认《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政体实际上是兼有总统制和内阁制因素的混合政体。  相似文献   

2.
达尔是多元主义民主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一书中,他比较了影响一个国家从不民主的政体走向民主政体的七组因素,认为多元主义民主是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趋势,但这种多元主义民主的存在需要一些必要的条件,同时自身也包含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政治合作与政治冲突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合作与政治冲突的互动关系研究是冲突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对达尔有关思想的内在的逻辑、原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的基础上,我们指出,政治信任是政治合作与政治冲突互动关系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合作与竞争相互支撑,在此基础上才会有选举制度、分权制度、政党制度这样一些多头政体的关键制度;多头政体有赖于一种把政治冲突视为合作秩序的一个因素并受到合作秩序限制的公民文化;妥协是冲突在受到合作的限制的情况下的正常而又令人想往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拉斯韦尔是现代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之一。他于1937年撰写的《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轰动一时,成为政治行为主义的代表作品。在该书中,作者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予以界定……  相似文献   

5.
斯巴达政体类型在亚里士多德政体论中看似并不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无论是就亚里士多德试图与柏拉图方案对话也好,还是就他所关切的希腊现实世界也好,斯巴达的篇章在亚氏政体论著作《政治学》中的都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通过考察《政治学》中对斯巴达政制的论述,认为无论从贵族、共和抑或君主政体去辨析斯巴达政体的类型,都不能将斯巴达政体归置于优良类型,而窥其中缘由,在于亚氏政体类型学意在为实践中的政体提供一般政体理论,而非单纯证成“最佳政体”,这也是亚氏对政治实践科学的目的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6.
行为主义政治学通过引入其他科学研究方法,开创了政治学研究的崭新局面,但由于先天的不足,很快为后行为主义所取代。后行为主义也只是在价值取向有所矫正,对行为主义的改造不是很多。今天我们从事政治领域的研究完全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吸收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政治学界第一部专门探讨政体规律的专著——董崇山同志的《政体论》问世了。这是一部不同凡响的作品。其意义,首先在于它从理论上打破了我国传统政治学理论的格局和框架,走出了政治学理论徘徊不前的圈子,提出了具有作者鲜明个性特色的独到见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问题的论著,重点分析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而不是国家形式即政体。我国近几年出版了多本政治学著作,有了起步和探索,《政体论》没有重复以前已有的概念和结论,提出了政体的规律问题,指出领袖地位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论法的精神》概括的由地理、经济、宗教等因素决定的良宪论是其核心精神,也是法治标准的核心标准,而中国现阶段的法治标准缺少这样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政体历经君主政体、准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三个阶段,缺少宪政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基础。《论法的精神》的权力制约思想对我国现阶段仍有重大启迪意义。另外,《论法的精神》的比较研究方法、唯物主义方法、综合系统方法对我国法学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中国法学何处去"的回答,要点在于对中国现在国情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论法的精神》概括的由地理、经济、宗教等因素决定的良宪论是其核心精神,也是法治标准的核心标准,而中国现阶段的法治标准缺少这样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政体历经君主政体、准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三个阶段,缺少宪政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基础。《论法的精神》的权力制约思想对我国现阶段仍有重大启迪意义。另外,《论法的精神》的比较研究方法、唯物主义方法、综合系统方法对我国法学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中国法学何处去"的回答,要点在于对中国现在国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西方政治文化研究方法分为传统的研究方法和行为主义研究方法。文化论研究方法的符号学模式与行为主义的政治文化研究方法对政治文化存在着定义、方法和切入角度的不同理解。新的政治文化研究方法 ,在社会关系和互动、“意义体系”的确定、文化为行为提供规则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长  相似文献   

11.
(一) 关于政治制度的概念,我国大百科《法学》卷表述为:“主要指政权组织形式。”《法学辞典》增订版表述为:“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制定的治理方式方法的总和,即政体制度。”1987年出版的大专院校《宪法教程》表述为:“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其有关制度的总称。”而大部分宪法教科书在表述政体概念时,一般采用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论述的:“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其中的政权机关,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韦伯的《支配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为文本基础,系统地比较了英格兰普通法宪政与欧陆理性官僚制两种政体建构逻辑的差异。理性官僚制的政体逻辑以"支配"为特征,以牺牲个体自由为代价,通过齐一化和常规化的方式治理。韦伯以理性官僚制为现象基础所概括之理论框架,不足以描述与理解普通法宪政。英格兰普通法宪政的本质是社会权力对国家体制的渗透与重塑,相对于绝对主义国家的逻辑,乃是一种全新的政体逻辑。  相似文献   

13.
今年四月公布的《宪法修改草案》,对我国国体和政体作了明确、详尽的规定。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精神,正确汲取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反映了几年来国家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及其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使我国国体更加符合阶级关系的现状,政体更加适应国体的性质,比《共同纲领》和前三部宪法都有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认为 ,《论语》虽辑自曾门后学 ,且在流传过程中屡遭变故 ,但仍有研究价值。为了凸显《论语》与当下社会的关联 ,张扬其时代价值 ,应执从今文《论语》 ,剔除伪窜之刘歆《古文论语》 ,借助西学创造性解释《论语》 ,以便将《论语》打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合法性依据。康氏上述所为 ,在《论语》学史乃至整个儒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新革命”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取代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统治地位,是西方政治学领域中的一场“新革命”。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对行为主义政治学进行批评、修正和补充的过程中,主张价值与事实的统一,主张政治学科“政治化”,重斯肯定传统方法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地位,积极倡导对公共政策的研究。这场新革命适应了西方社会政治现实的需要,代表了西方政治学发展的新趋势,对我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也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政治学学者董崇山撰写的《政体论》,无论在立论体系、学术观点和政治体制实践的探讨上,都颇有创见和新意。本书对于我国政治学理论研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东晨 《殷都学刊》2005,(3):109-111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王健研究员的《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出版后,我为年轻朋友的新作感到喜悦而荣光,很快翻阅了目录,读了“序”和“后记”,有了大概的印象。因作者是以新思维方法审视、研究、解释周朝政体的,有许多新的提法和观点,与传统研究西周史的书不同,故迟迟不敢动笔写读后感。读读、停停,思考、联想,慢慢才悟出一些道理和认识。一、破旧立新另辟蹊径20世纪90年代初我写周史时,只拜读到孟世凯先生的《商周史话》、日本学者的小册子《西周史》,受益匪浅。为了有所改变,我采用了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相似文献   

18.
(一)《国家双边关系的定量衡量》(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以下简称《定量衡量》)是一篇国际关系定量分析的论文,提倡的是一种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相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可知性,理论的可验证性,尤其是理论的可证伪性。一般来说,科学方法需要提出研究问题,梳理相关理论,确定研究假设,组织实际数据,验证假设真伪这样一些必需的步骤。验证过程可以是定量,也可以是定性的,但其基本理念必须是以实践检验理论假设。①虽然科学派、传统派和后实证派之间争论激烈,但科学的方法在行为主义革命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定量研究更具自然科…  相似文献   

19.
在本世纪七十年代产生、八十年代形成的“新机构主义”,是美国政治科学经历了所谓“政治行为主义时代”、“后政治行为主义时代”以后所崛起的一种新的政治思潮。 新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詹姆士·马奇教授和伯根大学的约翰·奥尔逊教授,他们两人合写的长篇论文《新机构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被西方的一  相似文献   

20.
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权分立学说是孟德斯鸠脍炙人口的理论,但政体理论才是其政治法律思想的主线。他的政体理论包括政体的分类、定义、性质、相关法律、原则、法律教育、立法、腐化等一系列问题。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在政体划分标准、政体多样性、政体与分权和自由的关系、政体的内容和形式、立宪实践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承前启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然,它也存在着夸大自然因素作用、反人民性和妥协性等不足。在我国当前深化改革的转型期,该政体理论及其思想方法不无启迪:发现、借鉴各种学说和制度的合理因素,或进行制度选择并作必要的完善,或大胆地进行制度设计,是取得成功的因应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