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给二千年来的《老子》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对帛书《老子》韵律方面的探索,可以促进对帛书《老子》综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战国以来,对《老子》的研究著述之多,流传之广泛,是仅次于《诗经》的第二部书。有的着眼于政治哲学思想方面,有的重在训释和校勘,因此难免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研究帛书《老子》的韵律,通过韵段的划分,可以正确分章析句,顺利解决一些长期争议不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自从1978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后,已有不少文章进行了研究,许多好的论述,对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老子》大有裨益。但也出现了一些不符实际的论述文章。对这些论述提出异议,进行商榷,对于重新评价帛书《老子》,运用文化遗产,为四化服务,是有必要的。下分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古代帛书.在这些帛书中,有两种《老子》的写本,一种在卷后附有四篇久已失传的古书,人们称之为帛书《老子》甲本;另一种在卷前附有四篇久已失传的古书,人们称之为帛书《老子》乙本.帛书《老子》甲本连同卷后古佚书由文物出版社于一九七四年按原大影印出版,同时附有《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的释文.  相似文献   

4.
汉简《老子》是继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简《老子》之后的又一个出土的《老子》传抄本,将它同其他三种出土文本和传世本比较,其中的"异文"就是一个重要的现象。这些异文的一部分,有的是有关宇宙观方面的,有的是有关美德和治道方面的,它们是否带来了义旨上的变化,不可一概而论,只有从文字、义理两方面进行细致的考辨才能得出比较切实的论断。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哲学名著。它的思想,在历史上曾有过重大影响。解放以来,也曾进行过讨论。自近年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问世以来,深受学术界重视。帛书《老子》为汉初珍本,较通行本《老子》、即今本《老子》为早,从两者内容方面分析,今本《老子》显然后人有过严重篡改。对此,近来已引起初步评议,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探讨,又呈现出活跃的气氛。在这种形势影响和一些学者论文启发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想以帛书《老子》为依据,对《老子》这部书的哲学基本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得到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道法两家论人、论人性,实发源于老子的“多者不善”论。甚至荀子的性恶论的形成,也与“多者不善”论有关系。可惜后人竟悄然无迹地将其掩盖、篡改了。一时代最古、手迹最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下简称帛书《老子》),有两句醒目的文字:“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帛书老子44页)。  相似文献   

7.
帛书《老子》三段另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帛书《老子》与通行本《老子》文字上的一些细微而又关键的差异,使用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帛书《老子》中的三段文字重新进行了解释。所得的解释与目前流行的解释很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新解释消除了《老子》释义中的自相矛盾的现象,使得《老子》一个章节中的内容有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且各章之间、各段之间、各句之间也不再互相矛盾。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代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深入而广远的影响。传世的《老子》碑刻、抄卷、版本,约有数百种之多。历世既久,其间的舛误夺讹自然难以避免,疑义歧见更是所在多有。所以历来研治《老子》的学者,大多以校订本文为首要之务。近代《老子》研究日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1973年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更为当代学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因而有力地促进了《老子》研究的深入发展。帛书《老子》出土后,先后有许抗生、张舜徽、张松如、陈鼓应等海内外学者的著作问世,对帛书《老子》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91年10月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黄钊先生所著《帛书老子校注析》(以下简称《帛注》)一书,是这一领域的新成果。该著作资料收集之齐备、文字校正之谨严、词语诠释之细密、义理阐说之精微,以及善取众家之长的宽容态度,同流行诸家注本比起来,确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
关于《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书本的关系,学界观点主要有"来源说"与"摘抄说"。"摘抄说"的论据和论点都难以成立;"来源说"虽结论允当,但其立论依据有失偏颇。将《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书本有关内容相比较,从简本之符号标示位置,以及简本、今本、帛书本中某些章句的划分等方面可以看出,简本《老子》虽然未必是今本、帛书本的祖本,但必然是今本、帛书本形成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帛书《老子》写本两种。一种字近篆体,人们称之为甲本;一本字为隶体,人们称之为乙本。两种帛书《老子》和今通行本相比较,文字上颇不一致,但其内容却基本相同。尽管根据帛书,可以对老子思想作某些小的修正,但这种文字上的差异,并不会动摇人们对老子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认识。帛书《老子》的重大价值在于这两个写本中大量假借字的使用和异体字的并存,在文字训诂方面给人们以新的启示。下面拟就帛书本中的假借字、异体字,同源通用字等作一些探讨。在讨论之前,先作两点说明:  相似文献   

11.
郭店竹简和马王堆帛书《老子》,用韵完全相同,同为一人所作。把简、帛《老子》说成是老子、太史儋所作,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代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深入而广远的影响。传世的《老子》碑刻、抄卷、版本,约有数百种之多。历世既久,其间的舛误夺讹自然难以避免,疑义歧见更是所在多有。所以历来研治《老子》的学者,大多以校订本文为首要之务。近代《老子》研究日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1973年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更为当代学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因而有力地促进了《老子》研究的深入发展。帛书《老子》出土后,先后有许抗生、张舜徽、张松如、陈鼓应等海内外学者的著作问世,对帛书《老子》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91年10月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黄钊先生所著《帛书老子校注析》(以下简称《帛注》)一书,是这一领域的新成果。该著作资料收集之齐备、文字校正之谨严、词语诠释之细密、义理阐说之精微,以及善取众家之长的宽容态度,同流行诸家注本比起来,确有其独到之处。《帛注》所进行的大量繁复细密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字校正,二是词语训诂,三是章旨解析。  相似文献   

13.
余明光同志《〈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一书近日杀青,蒙示全稿,要我在卷首写几句话,使我甚感欣幸。《黄帝四经》指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帛书中的四篇佚书,原来是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卷上的。帛书发现于1973年末。1974年,成立了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首先整理出来的就是《老子》甲乙本及同抄的佚书。这些帛书的图版、释文和注释,当年即出版为《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线装本,这四篇佚书遂为世所知。1976年,四篇佚书的释文、注释单行出版,书题是《经法》。1980年,又印行了《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的精装本。我自己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1976年初才到整理小组工作,因此没有参加过这部分帛书的整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下称帛书)证明今本《老子》有许多失实的地方。单就定名、结构布局说,就有如下问题: (1) 始初并无《道德经》之名,帛书甲本有无篇名已不可知。乙本篇末有“道”之篇名,“德”系据“道”而补(见《老子乙本图版》12页252行下),“经”字乃帛书整理者所加。所以“道经”、“德经”之篇名也属后人所为。这又一次证明《史记》所言  相似文献   

15.
针对《老子》的两个英译本中核心词汇翻译问题,基于马王堆帛书《老子》和王弼注《老子》版本的变迁,重点分析了"道"、"自然"、"常"等词汇在《老子》相关语句中的最初本意,对相应语句的英译给出了新的建议,指出典籍翻译中,对字词追本溯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韩非著《解老》《喻老》时老子著作是否已名为《老子》,学界多持否定之说,此论略为武断。因为仅依帛书并不能判定此前无《老子》书名,且书名不存,《解老》《喻老》又从何而来?正确的方法是通过两部著作之文脉学理的比较与印证来确认二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得知:韩非当时已有《老子》之书名,《解老》《喻老》也确为韩非所著  相似文献   

17.
[解题]我对老庄学派的继承关系从来就持怀疑态度,尤其是《老子》和《庄子》的以无为与逍遥为代表的政治哲学及理想社会观,在我看来,似乎是两个互不相关的思想体系,甚至互有抵牾.我近期读《老子》,比较通行本《老子》和《帛书老子》,偶而发现庄子政治哲学及理想社会观的雏形于《老子》第五章,但不敢自以为是,于是乎述之于纸,欲以求正.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73年帛书《老子》(甲乙本)出土之后,学术界对流传上千年深信不疑的《老子》道德篇前后顺序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帛书《老子》的道德顺序是古本的顺序呢.还是通行本道德顺序符合古本原貌?由于这个问题关系到对《老子》思想的正确把握,因此,围绕它,学术界开展了长期的讨论,但至今不能给人以可信的结论。据张学方先生归纳,这种不同的看法大致有四种(参见《〈老子〉古本道德顺序试探》,载《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二期)。第一种意见以严灵峰先生为代表,持“道”先“德”后的结构顺序。第二种意见以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和徐复现…  相似文献   

19.
1973年马王堆帛书《老子》及1993年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为老子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使得学术界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并达成一些共识。但是,对于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很大争议,特别是老子首章的解释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这篇文章将从老子哲学思想的本身逻辑,以老子文本为基础,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及在对老子思想体系有整体思考的情况下,对《老子》首章中的关键概念着重分析,借以理解《老子》思想的原意。  相似文献   

20.
《汉书》颜师古注是《汉书》流传至今最好、最完备的注本,不仅汇集了唐以前二十三家《汉书》旧注,而且征引了150余部文献古籍,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颜师古注《汉书》征引《道德经》13条文例,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勘发现,颜氏所引《道德经》与今传世本《道德经》及帛书本《老子》虽然个别文辞稍有差异,但内容相合,三个版本的《道德经》内容上具有一致性;从征引的表征上看,老子《道德经》在唐代初年的体例是分《德经》、《道经》两篇的,与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本体例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