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特殊的生命活动即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历史性等特点.人的生命活动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它们构成了人类日常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人的生产活动主要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生产和人口生产等四种生产活动.它们是维持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并能得以不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人的消费活动主要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两种消费活动.人的适度的物质消费活动和健康的精神消费活动对于人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类区别于其他任何动物,在于他们具备一种发展高度完善的特殊物质——人脑,并有其特有功能——精神活动。人类社会生活离开了人的精神活动,也就离开了根本。精神活动的实质是物质(人脑)运动的特殊形式,是人脑与外界相互作用中,经由自身一系列物质过程的综合所产生的一种新质的存在形式。人脑既是自然发展(生物进化)的产物,又是社会发展(三大革命实践)的产物。如果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原因引起人脑机能活动失调,就会发生精神疾病。表现为精神活动紊乱,精神活动能力削弱,精神发育不全以及人格异常。精神疾病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表现在与社会的关系上,不仅病因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而且疾病表现的  相似文献   

3.
孟郊、贾岛经济状况对其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影响精神生活.诗人的经济状况如何,对其诗歌创作和诗风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概括论述了孟郊、贾岛的经济状况,分析了诗人的经济意识、经济活动及其谋生能力与诗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进而探讨了诗人的经济状况对其诗歌创作和诗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内涵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活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无疑是一种精神活动,但是,精神活动却不能等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精神活动是全方位的精神生活,有文明健康的,也有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而精神文明建设则排挤不文明健康的活动内容,它是一种合理、进步、健康、文明的精神活动。由此可以认定对真善美的追求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内在规定,因而,发展科学,追求真理;强化道德法制,弃恶扬善;繁荣文学艺术,美化生活,就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三大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都体现着一定内容的经济关系。前者体现的是劳动者与客观物质生产条件的关系,它决定着一定经济活动的本质,作为一种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而存在;而后者体现的则是劳动者交换劳动的实现经济联系的关系,它构成了一定的经济运行形式,作为一种特定的经济运行形式而存在。正因为如此,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实现兼容的总原则是:二者的兼容不是任何一方会改变另一方的基本属性和基本要求,而是在双方各自保持其基本规  相似文献   

6.
宗教世俗化和藏传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本质进行科学的探讨,就会懂得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必然同人类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等各个层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宗教作为弓种文化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是因为宗教观念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人间的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宗教观念的性质。由于主客观的诸多因素,宗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存在下去,而且还将会对一部分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然而,人类社会已跨入21世纪的门槛,这是一个科技革命风起云涌、千变万化的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新的时代迫使人们树立新思想、新观念、……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文明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把文明哲学视为对人类文明演变规律的一种总体把握,总体把握是指从文明的基本结构的变化上来把握文明转型,文明的基本结构是指文明的物质、交往、精神三大活动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人类活动从需求→生活→生产→研究→科学的层次递进关系。本文的直接目标是从总体上把握或理解现今人类世界上正在进行的文明转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中国迈向知识时代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8.
一、民事立法的经济活动基础分析 一定社会的民事立法决定于该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经济因素是一种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客观存在,民事立法必须反映这种客观的社会经济基础,并且把握住其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趋势。 然而,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及其规律在社会现象中往往是纷繁复杂的。其复杂性表现在:第一,基本的经济生活条件与非基本的经济因素同时并存。基本的经济生活条件是指在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能体现这一时期经济活动的实质和内在联系的生产和交换关系;非基本的经济因素则是指那些起次要作用、变化无规则的经济活动。第  相似文献   

9.
<正> 价值问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探讨精神产品的价值问题,对于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有意义的。(一)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人类的社会生活便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类。物质生活是指人类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活动;精神生活是指人类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活动。与此相联系,物质生产(或物质劳动)  相似文献   

10.
宗教世俗化与藏传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对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本质进行科学的探讨 ,就会懂得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它必然同人类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等各个层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意识形态 ,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是因为宗教观念的根源不是在天上 ,而是在人间 ,人间的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宗教观念的性质。由于主客观的诸多因素 ,宗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存在下去 ,而…  相似文献   

11.
黄旭 《天府新论》2024,(2):1-10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两种生产”理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表述可以证明:一是“两种生产”理论是符合唯物史观基本原则的科学思想;二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应当包括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两个方面;三是血族关系和经济关系对社会制度发挥着“依次支配”的作用,而不是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对社会发展起“依次决定作用”;四是在“归根结底”意义上,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力量,而人口生产只是在物质生产不发达的情况下表现为物质生产的特殊形式才能发挥决定作用。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要基于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发展。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虽然物质对意识的产生、发展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但它并不能全然决定意识活动的全部内容和基本方式,更不能完全决定意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上的意识概念比较含混笼统,既没有对意识的内容和层次进行区分,甚至还把思维、意识、精神、观念等概念混杂在一起使用,更没有考察意识的层次性以及它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问题。在把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作为真理对待的同时,深入研究意识的层次性及其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对哲学基本问题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辩证法的视域中,观察经济现象存在着以下三种语境:一是以个人生存和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物质生产和交换活动的形式,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动力,这种活动贯穿于人类历史迄今为止的各个阶段,作为经济的基本语境,它直接体现人类生产和再生产的特征。其二是在上面所说的第一层经济语境中发展起来的市场为取向的物质生产和交换活动,它的前提是新的生产力的获得和交换的发展,经济的自然属性逐渐被社会属性替代,新的社会关系被生产出来①,因此,经济规定“是个人借以互相发生交往关系的规定”②。在这种经济关系下,人类物质生产的首…  相似文献   

14.
社会生产是一个人与自然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获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按自然的规律决定自己活动的目的、手段、方式、方法,改变自然客体的物质形态。这样,人们为了利用和改造自然,就必须认识自然,人对自然的关系就必然要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两种关系。表明人对自然的实践力量的客观标志,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明人对自然的认识力量的主要标志,是科学的发展水平。在这里,科学和物质生产力都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互相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关系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然而,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最终的决定作用的理论,有人却恣意地理解为"经济唯物主义",即认为经济是社会历史发展唯一决定因素的所谓"唯经济决定论"。恩格斯晚年对"经济唯物主义"进行了严厉批判,深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最终的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经济唯物主义"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曲和捏造。  相似文献   

16.
精神生产在社会生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理论上弄清创造精神文明的活动即精神生产在社会生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能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更加自觉地贯彻十二大的精神。一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著都主张社会生产是指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这种否定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组成部分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社会生产作为人类创造自身生活资料的活动,从不同的关系上考察,它的范围是不一样的。从经济学上来看,社会生产就是物质生产。因为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结构,而“首先是物质生产”。社会生产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不可避免地走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前台,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将选择怎样的发展取向呢?本文试图通过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对知识经济内涵的分析和把握,从经济社会与教育自身发展需求的角度,探讨一下教育改革的方向与途径。一、重新审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教育与经济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教育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受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规模,决定教育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18.
周文杰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4):75-78,218
每个时代的美学都是人学,都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怀,都是由这个时代提出的问题决定的。而一个时代的美学,不仅会塑造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而且会决定这个时代的民族走向。马克思的实践美学诞生在人类生存遭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压迫的19世纪,今天,面对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的意义失落与精神焦虑,建构有现实内容、民族形式的"游戏美学"为当代人提供意义坐标与精神家园,无疑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也是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一 )  “哲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 ,它的内容诚如恩格斯所说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但是如果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仅仅理解为发生论意义上的谁决定谁的先后关系以及二者有无同一性 ,那么哲学认识的任务就是去探寻世界上一切存在的本原。在这种情况下 ,思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其它现象的区别就显得不重要了。”1 实际上 ,把哲学基本问题只理解为谁决定谁、二者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 ,是把哲学基本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前提看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部。从理论角度看 ,虽说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对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回答 ,是一…  相似文献   

20.
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们通常表述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笔者认为,通常的这一表述未能准确表达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的本意是:在人类世界中,物质和意识以实践为中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笔者提出,随着实践的发展,依据物质和意识在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简单分为物质主导、基本平衡、意识主导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