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二、回族人口的分布回族人口经过长期的迁移与繁衍,地区分布独具特点,概括起来即为大分散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特点。回族人口的分布可谓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典型代表。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1.回族人口分布的地域辽阔。回族人口总数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72%,但分布地域却十分广阔。回族人口达10万以上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就达17个,占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相似文献   

2.
一、引子在人口分布规律中,有一条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大陆,即随着距海越远,地区人口分布密度越低;反之亦然.我国疆域辽阔,从沿海到内陆,相距四、五千公里之遥,近海密、远海稀的人口分布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见表1),尤其距海岸200公里以内的地区,人口更为密集.若定义人口集中化指数为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与地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比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地区间人口与土地资源及其关系具有不同特点。探讨这些特点,对于合理分布人口,开发国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一、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的特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具有如下特点:1、人口较为稠密。1984年末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8人,是世界平均水平(35人/KM~2)的3倍。在1亿以上人口的7个国家中,我国人口密度高于苏联(12人  相似文献   

4.
向云波  张勇  赵会丽 《西北人口》2011,32(2):34-37,42
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问题成为当前湘江流域综合开发与管理中引人关注的焦点。采用1993也009年《湖南省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密度分析、不均衡指数法、重心分析以及偏移-分享分析方法,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湘江流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演化的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湘江流域人口分布具有“先分散后集聚”的特点。人口分布重心在东北-西南方向往返移动。人口偏移增长在不同区域层面具有阶段性特征。人口具有向各地级市市辖区集聚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是湘江流域人口分布空间演化的主要驱动机制.区域人口发展政策强化了人口分布空间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人口分布问题是近几年来人口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着人口分布的定义、影响因素、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特点及未来人口分布的预测等重要课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现将主要  相似文献   

6.
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自古便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8%。研究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不仅有助于了解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历史演变的规律,而且有利于今后研究甘肃少数民族人口现象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甘肃境内...  相似文献   

7.
周春山  罗彦  朱红 《人口研究》2005,29(2):56-61
利用第三、四和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采用数学模型对近 2 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的变化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得出 :广州市人口增长较前 1 0年变缓 ,人口增长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人口增长迅速 ,中心城区总体上人口减少 ;广州人口分布趋向规则化 ,均衡化 ,人口密度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趋势变化 ,同时郊区化现象比较明显等。并对广州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分布随城市规模和时空间变化特点进行了模型归纳  相似文献   

8.
<正> 苏联地域辽阔,国土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6,而人口只有2.76亿(1985年)。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这样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分布状况如何?有哪些特点?形成这一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造成地区间人口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 一、苏联人口地区分布的主要特点苏联是一个人口分布极其不均的国家。从整体看,其欧洲部分和乌拉尔地区面积不到全苏的一半,却集中了80%的人口;而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尽管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但这里的人口却不到全苏人口的20%。从人口的垂直分布看,苏联习惯地把欧洲部分称为西部,把西伯利亚和远东称为东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不仅是吸纳人口的主要地区,也是支撑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本文采用描述统计、空间基尼系数、规模-位序法则等方法对我国19个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从19个城市群人口的总体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来看,我国不同城市群人口规模差异显著,空间分布很不均衡。大多数城市群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个别城市群人口呈减少趋势。从人口分布特征来看,城市群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差异较大,大多数城市群呈现人口向规模位序靠前的大城市集中分布的格局。近10年以来我国城市群人口规模位序分布集中化趋势出现多极化发展,但以持续集中化分布为主。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启示:针对城市群人口规模和分布的整体差异特点,要有重点地对中西部城市群进行政策倾斜和支持,避免一刀切;在国家层面上要采取分类、分区和分级管理与建设,针对各城市群的特点和发展阶段进行分类施策;针对城市群人口发展阶段和国家城市群建设要求,要注意防范个别城市群人口的减少和萎缩;对于大多数城市群内部人口分布过于集聚的状况,要注重加强城市之间的人口有序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摘     
戴展建同志在《北京统计》上发表文章,通过对全市1987年9月底的暂住人口资料分析,指出目前北京市暂住人口在分布构成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暂住人口集中在城近郊区。目前城近郊区共登记有暂住人口67.6万,占全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新疆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蕾 《西北人口》2005,(3):22-25
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条件,导致其人口空间分布状况与变动情况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和特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建国以来新疆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以求找到实现新疆人口分布合理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城市人口郊区化与住宅空间分布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人口郊区化已经成为一些大城市 ,尤其成为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人口郊区化与城市住宅空间分布呈现出新的关系 ,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人口郊区化与大城市住宅空间分布的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宁本荣 《西北人口》2007,28(3):12-16,21
研究长三角区域人才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长三角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与使用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当前长三角区域人才资源分布特征主要体现在人才资源分布的趋同性、多样性及人才资源的竞争性与合作性三个方面。影响长三角人才资源分布背景因素主要包括长三角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经济背景原因;长三角区域内部人口发展现状、就业人口现状、在校学生规模等人口背景因素以及行政区划、行政分割、人事政策差异等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豫新  王笳旭 《西北人口》2014,(1):56-61,68
在新经济地理学对要素空间集聚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人口空间分布与产业空间分布的演变机制模型.从人口与产业分布匹配度视角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做了动态描述。研究显示,人口与产业空间分布匹配性在经济发展过程l中呈现出“双峰双谷”模式.同时得出三点有益的推论。并基于新疆区域内各地州人口与产业空间分布匹配性的实际变动情况验证了模型对现实地区差距的解释能力,证实了推论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的兰州市人口演变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人口数量、质量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本文利用统计资料、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兰州市人口变化的特点,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为例 ,分析了干旱区人口变动与生态环境退化之间的主要作用机制以及存在的主要矛盾。认为人口数量增长引起的资源环境压力 ,是导致干旱区环境退化的主要人为诱因 ,而人口的素质状况则决定了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下最终的环境演化方向与后果。在各种矛盾中 ,人口的快速增长所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 ,是目前新疆人口与环境之间最大的矛盾 ,而不均匀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则加剧了这种资源环境压力 ,新疆较低的人口综合素质则决定了新疆长期以来在资源环境面前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和最终环境后果 ,是以环境退化为主的表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用11个人口现代化指标作为人口现代化研究的指标体系,以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02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为基础数据,首先作了主成分分析,得到了3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是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经济收入因子的代表,第二主成分是生育模式因子的代表,第三主成分是人口数量与素质因子的代表;然后作了聚类分析,得到的聚类树显示:河南省各城市的人口现代化状况不具有很强的地带性特征,除郑州、济源外,其它各市的区域差异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8.
雍会  吴强 《西北人口》2011,32(3):126-129
本文通过塔里木河流域自西汉以来的人口变迁、人类活动踪迹分析,以及对阿瓦提县的问卷调查与实证研究,揭示了伴随着流域人口增加、人类活动增强,特别是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加剧,使干旱区流域产生了自然绿洲向人工绿洲转变、水资源分配利用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的外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s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recent chang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cioeconomic strata within 363 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 (or substituted uni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entral hypothesis guiding the study is that certain population subgroups in and around the larger urban areas are shifting their residential locations in predictable directions.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classes between the central city (or cities) and their surrounding rings from 1950 to 1960 are traced by using census data. A special feature of the analysis is the inclusion of 163 "lquasi-metropolitan areas" centered on cities that had 25,000-50,000 inhabitants in 1960.The initi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sidential re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social class" is occurring in all these metropolitan areas and that the pattern of change varies systematically.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pronounced, and, as prior research has suggested, age of the city and population size appear to be important factors. The percent of adults in the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categories in the rings of older and larger metropolitan areas generally increased disproportionately compared to the central cities. A variety of patterns of change, however, occurred among the younger and smaller metropolitan areas.Subsequent analyses will include (a) alternative methods of controlling color and regional location, (b) other measures of the independent and dependent variables used here, and (c) a multivariate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identifying and assessing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additional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cluding population growth, the over-all rate of decentralization, annexation history, economic base,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ring). The extent as well as the direction of change will also be investigated. Finally, the feasibility of quantifying an "evolutionary sequ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classes will also receive attention.  相似文献   

20.
Q Ma 《人口研究》1985,(6):31-33
The author analyze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Tianjin, and Tangsha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se areas is characterized first by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The forms of distribution are found to be many and varied: network distribution, cluster distribution, star distribution, bar distribution, and point distribution in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The ratio of urban population to rural population is high, but the distribution is concentrat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re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