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以其优势兵力迅速席卷了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1941年12月中旬,日本为了切断援蒋路线,逼迫蒋介石政府投降,便开始大举人侵缅甸。为了协助英国保卫缅甸,确保援华路线的畅通,蒋介石派遣中国远征军人缅作战,结果以中英联军的失败和缅甸的陷落而告结束。中国远征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本文试就中国远征军第一次人缅作战失败的军事原因作初步探讨。一、军队集结迟缓,路误战机战争开始时,从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看,当时国民党政府动员入缅的兵力为3个军(第5军、第6军、第66军),总兵力达10万余人。另外还有英国掌握的…  相似文献   

2.
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是一场中缅联合打击盘踞在两国边境地区的国民党军残部的特殊战争,是新中国支援友好邻邦的正义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在热带山岳丛林地区跨境作战,在我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此次作战服从了国家利益大局,破解了当时的政治外交难题,提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力。双方不仅协同聚剿残余之敌,也为我军积累了作战经验,特别是为当今发展良好的中缅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注重拓展"合作共赢、睦邻友好"的中缅关系,防范强敌介入;社会民族矛盾尖锐,诱发战事因素增大;注重化解作战矛盾,作战指导有机统一;大力求解作战难题,积极推进实战化训练;打造"中缅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共商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互利合作共赢,造福两国人民,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福祉。  相似文献   

3.
道光求和考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中英双方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两年多,最后,中国方面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决定向英军求和,继而中英双方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本文试就道光决定求和的时间及原因问题作一初步的论述。一、浙江战役后道光是否“决计投降”1841年10月,英军第二次攻陷定海、镇海,不久宁波也落入敌手。清政府派协办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远征军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建的,1942年2月16日应英方的请求而挥师入缅对日作战。至到同年8月,远征军虽浴血奋战,屡挫敌锋,创造了中国军队扬威异国的记录.但由于中英战略目标的差异、指挥系统的紊乱、战地服务机构不健全、英缅军和远征军第6军作战不利、远征军对缅甸地理、气候缺乏了解以及远征军未能得到缅甸人民的支持等诸多因素,最终导致了远征军初期作战在总体上的全面溃败。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中英两国关于滇缅界务的交涉,是当时晚清政府面临的诸多边界争端之一,其中以北段未定界,即尖高山以北一段边界的争议尤为突出,成为中缅边界谈判长期毫无结果的主要原因,中英双方都有支持其界线主张的理由,至清朝灭亡,中英始终未能划定中缅北段未定界。产生这一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清政府内部对英国殖民主义者所表现出来的强权政治的不满,中国传统的治边思想、边疆政策与近代意义上国家主权观念之间的冲突等。此外,滇缅北段未定界地区的战略位置使得中英双方划界时,都给予了此段边界更多的重视,从而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为了解除我抗日军队对武汉的威胁,巩固占领地,为了给汪精卫为首的伪南京政府撑腰打气和促使蒋介石投降,以及为牵制中国军队策应香港英军作战和入缅直接援助英军作战,从1939年9月中旬到1942年1月中旬之间,对长沙地区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进攻,其结果均被我军打退。而第三次长沙会战又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我正面战场所进行的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战役,也是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我正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本创建拓展日湄、日缅合作机制,以缅甸政经变革为契机,恢复、强化对缅政治外交影响力,实施对缅大规模投资与经济合作,推进对缅民间和公共外交,启动战略与军事防务对话合作。除经济拓展和日本"缅甸帮"推动之外,日本近年来对缅政策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对东南亚政策的调整、遏制与削弱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和缅甸的影响力、以及促使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施压,牵制和压制中国维护东海和钓鱼岛主权的正当行动和诉求。展望未来,在中日东亚战略对峙业已形成、安倍推行"积极和平主义"新外交防务政策背景和框架下,日本对缅政策,对中国深具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18 40年 7月 ,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首战舟山。定海总兵张朝发殉国 ,舟山被占 ,次年 2月收复。 1841年 9月 2 6日起 ,英军再攻舟山 ,相持六昼夜 ,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部奋战 ,同日壮烈牺牲。这是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英勇抵抗英军最激烈的战役之一。舟山两次沦陷 ,时达五年多 ,当地军民的反英斗争 ,在鸦片战争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但在地方史的研究与宣传教育工作方面 ,存在一些问题。如双方兵力与伤亡情况 ,及其在同整个战争诸役相比较中所居的地位等问题 ,本文根据可靠史料与数据 ,提供商讨  相似文献   

9.
论中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缅两国建立了睦邻友好、和平合作的双边关系,这种关系在21世纪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巩固和发展这种关系对中缅双方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它有利于缅甸维护国内稳定,改善国际环境,提高国际地位,发展民族经济;它也有利于我国营造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推行印度洋战略,保障经济安全。发展中缅关系有助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我国西部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虽然缅甸在消除贫困的进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贫困率也在逐年下降,但贫困问题仍是缅甸政府及民众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中缅减贫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文化、合作理念、现实和制度等基础,并已在经贸投资、援助、减贫专项合作及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为更好地促进中缅减贫合作,还应加强对缅减贫合作研究,制定中缅减贫具体的合作规划,加大对缅投资力度,扩大对缅劳动力需求,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完善缅甸贫困农村基础设施,提升缅甸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引入在缅中资企业资源,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
欧盟共同安全政策是法德军事合作(或者说对抗)关系在冷战后发展的逻辑结果,它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控制德国、束缚德国而设计的,经历了一个从超国家机构安全体系到双边合作,再到多国家的共同政策这样一个历程。由于缺乏信任和美国政策的影响,法德双方几次深化合作的尝试最终都失败了。欧盟共同安全政策的产生并没有消除法德双方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因此,其发展趋势和作用也将非常难以确定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上面我们对增益经济的基本特质做了一个大致的分析,那么如何发展这种经济呢?答案就是把形象战略渗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战略”本来是一个军事术语,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谋略。这种筹谋包括作战方针的制定、作战原则的确立、作战阶段的划分、作战区域的分割,作战步骤的实施等等,它要考虑双方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3.
苏小东 《百姓生活》2014,(11):54-56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由于进攻一方的日本是海外征战,其作战形式必然是海陆协同的联合作战,而防御一方的中国也必须以海陆协同作战来应对。从军事角度看,甲午战争谁胜谁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双方对海陆协同作战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作战条件、作战准备及作战指挥。  相似文献   

14.
欧盟共同安全政策是法德军事合作(或者说对抗)关系在冷战后发展的逻辑结构,它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控制德国、束缚德国而设计的,经历了一个从超国家机构安全体系到双边合作,再到多国家的共同政策这样一个历程。由于缺乏信任和美国政策的影响,法德双方几次深化合作的尝试最终都失败了,欧盟共同安全政策的产生并没有消除法德双方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因此,其发展趋势和作用也将非常难以确定和把握。  相似文献   

15.
《中缅边界问题研究》是由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朱昭华副教授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 本书是在《中缅边界问题研究——以近代中英边界谈判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丛书系列,再次出版。  相似文献   

16.
学界一直对薛福成在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中对中缅北段界的划分持否定态度,通过对解密材料、薛氏奏疏、日记仔细的研读,并把中缅北段界的划分置于整个薛氏的交涉之中可以看出,作为洋务派的杰出代表,薛福成在谈判中全力维界,对中缅北段界的划分言纬不言经,正是其用心良苦的结果,应当给予客观地评价。  相似文献   

17.
当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中浴血奋战的时候,当国内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为保存反共实力而消极抗日的时候,在缅甸有一支中国的远征军正协同英军共同抗日。那便是一九四二年三月至五月的缅甸战役,即是滇缅大会战的第一阶段。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于一九四二年三月上旬攻占缅甸仰光,然后分兵向缅中和缅北进攻。在仰光危急时,国民党政府以第五、第六和第六十六军编组为中国远征军,先后开入缅甸,支援盟军作战。  相似文献   

18.
“史迪威事件”导源于太平洋战争时期中、美、英对日作战方案与承担责任之分歧,实质上是太平洋战争时期中、美、英三国宏观军事政治战略分歧之微观反应。“史迪威事件”清晰地折射出战时中、美、英三国的国家利益之争,也充分显现了中、美、英三国在太平洋战争中既合作又矛盾之关系。  相似文献   

19.
浙东三城战役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之间发生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冲突。清军统帅奕经在战前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如求才、加强军备、保密等,并认真制订作战计划。突经最终未采用臧纡青提出的“散攻”战术,转而运用明攻暗袭、排阵对攻战术,是当时敌情的变化所致。清军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汉奸的破坏。这与当时国内激烈的满汉矛盾有关。其次为将领懦弱妥协且矛盾纷繁,军队战斗力差。清军的腐败,在当时是十分突出的。第三,天气、地势利于英军防守而不利于清军进攻。中英武器方面的差异,也是影响胜败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历经波折,由于双方从根本上缺乏战略互信,导致分歧不断,尽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许多领域仍仅仅停留在意向层面,难以落实。双方应理解并尊重存在的分歧,积极保护知识产权,拓展合作渠道,对技术研发合作予以政策优惠,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并努力探索融资渠道的创新。归根结底,双方都应承担起负责任大国所应承担的责任,切实履行节能减排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