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教派之一 ,因其密法传承必须通过口耳相传的办法 ,由上师口传 ,弟子心受 ,故名为“噶举派”,即“因为噶举派是以领受语旨教授而为传承的原故”1。另外 ,因该派创始人玛尔巴、米拉日巴等在修法时 ,沿用印度僧人着白色僧衣的习惯 ,故该派也被称为“白教”。噶举派自形成之初 ,就“分玛尔传承与琼波传承二大系”2 ,即由琼波南交巴一系所传之香巴噶举系统和玛尔巴一系所传之塔布噶举系统。前者自 15世纪之后就逐渐势微而销声匿迹了 ,后者则又相继传出噶玛噶举、帕竹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等四大支。帕竹噶举又分传出止…  相似文献   

2.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形成最早、最具藏族人独创性的教派。“宁玛”是藏语音译 ,意为“旧”。说其“旧”,是因为该派自称其所传密法为前弘期莲花生所传之教法 ,这比其他各教派密法传承要早 3 0 0年 ,故相对而言被称为“旧派”。土观大师说 :“新旧二派之说 ,乃是纯粹以密教宏传情形来划分 ,其说法颇不一致 ,最普遍的说法 ,是指以班达弥底 (念智称 )来藏以前所译续部 ,则称为旧派密咒 ;仁钦桑布译师以后所译续部 ,则称为新派密咒。”1 这段话有两层含义 :一是显教不分新旧 ;二是对密教的新旧划分并非以密教的内容为标准的 ,而是以传承的…  相似文献   

3.
多杰觉拔格西翻译刊行密法仪轨与经典,开启民国时期以汉文单行本传播藏传佛教的新形式。他注重讲授格鲁派经续、咒语与修习次第,详细阐述显密教理与修法仪轨异同,消弭汉藏佛教间的误解与偏见,建立双方佛教交流的契合点。他前往内地多省启建息灾和平法会、传绿度母、弥陀长寿合修等密法法门,为弟子传承密法灌顶授戒,汉地佛教居士界逐步成立修持密法的信仰团体。他支持僧人前往西藏游学,为求法僧人讲授西藏佛教历史传承与宗派状况,为汉僧入藏求法寻求便利。多杰觉拔格西是民国时期内地弘传藏传佛教密法的先引,他的弘法历程书写着以教佑国的揣思,推进汉藏佛教交流的行动。  相似文献   

4.
西北民族学院研究室最近翻译出版了《宗教流派镜史》(以下简称《镜史》)一书。这本书叙述了藏语系佛教传承的历史沿革,对探讨研究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的历史,了解藏传佛教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资料。但是这本书在叙述“迦举派”的师承关系上,概念不清,眉目显得紊乱,使人得不出系统完整的印象。大量历史资料表明:藏传佛教的“迦举派”(确切译名应为噶举派,以下统称噶举派),有两大传承系统,一为香巴噶举;一为达波噶举(《镜史》译名为香巴迦举、达波迦举)。在达波噶举下分  相似文献   

5.
“玛尔巴历尽艰辛赴印度,迎请四大教授至雪域;米拉日巴勤修苦炼结硕果,塔波又把法种洒四处”。这首诗概括了藏传佛教噶举派三位祖师的功绩。玛尔巴是噶举派奠基人。经过玛尔巴(1012——1097)、米拉日巴(1040——1123)、塔波拉结(1079——1153)三代人的努力,不到一百年时间,噶举派即告崛起。塔波拉杰之后,分成四支八派,声势浩大。1239年蒙古将军多达那波抵藏,其向阔端(元大祖窝阔台之次子)报告说:“唯噶丹派寺庙最多,达垄巴(达垄噶举)法王最有德行,止贡巴京俄大  相似文献   

6.
香巴噶举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两大支系之一,曾在西藏历史上有过较大的影响。然而,因为可资研究的史料缺乏,有的也只是零散的记载,给深入研究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冷热·堪布才南木所著《香巴喝举派传承概述》(见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编,由他本人所著的《藏文文选(十三)——噶举派史略》第四章附录)一文对早期香巴噶举作了全面系统的叙述,具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全文共三大部分,兹将第一、二部分译出,仅供研究者参考。吉祥香巴噶举派的传承,可分三方面来叙述,一、教派开宗识别;二、各传承情况,三、道次第实述。。  相似文献   

7.
玛尔巴译师,原名塔玛旺秋,法名却吉洛追(1012——1097年)。生于山南洛扎普曲琪,自幼习法,先从卓米译师学习梵文,继又三次赴印度、四次赴尼泊尔,从纳若巴、弥勒巴、智藏等大德学习喜金刚、密集、大手印等密法,又将许多经典从梵文翻译成藏文。返回西藏后定居于洛扎卓窝隆,多方宏扬佛法,从学的弟子甚多,最著名的有米拉日巴等四大弟子,至其再传弟子塔波拉杰时,其教派势力更为强盛,世称塔波噶举,玛尔巴遂被尊奉为塔波噶举派的祖师。  相似文献   

8.
达龙寺是达龙派主寺;达龙派是噶举派的一个重要支派。本文依据藏文典籍《达龙教史》的记载,并参照藏文版《雪域历史人物简介》对有关人物的记述,就达龙寺建寺以来的十七任法座的生平及事迹进行了简略的译述。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为穆罕默德创立。其基本教义是信奉“真主”安拉,以《古兰经》为经典,以五功(念功、拜功、课功、斋戒功、朝功)作为教徒必须遵循的教规。由于对法学理解的分歧,伊斯兰教分为若干教派。其中最重要的教派是苏菲依派,传入东南亚地区的伊斯兰教主要是属于这一教派。该派的目的是想达到和真主的统一。它以苏菲主义作为它的一种传播手段。 伊斯兰教首先传入波斯、印度,然后沿着从红海到中国的商路,通过阿拉伯商人在东南亚航路随近的一些居留地,逐渐开始了伊斯兰教对该地区的影响。十三世纪末期,在苏门答腊北端的八儿刺,伊斯兰教获得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长期巩固的地区,这里成为东南亚传播  相似文献   

10.
达龙寺是达龙派主寺;达龙派是噶举派的一个重要支派。本文依据藏文典籍《达龙教史》的记载,并参照藏文版《雪域历史人物简介》对有关人物的记述,就达龙寺建寺以来的十七任法座的生平及事迹进行了简略的译述。  相似文献   

11.
高梧 《天府新论》2019,(3):封二-封三
梵音古乐是佛教音乐的一个种类,其以修行艺术展示对一切美好的祈祷与祝愿。觉囊梵音古乐是觉囊派以自然、清净为特征的音乐唱诵的一种供佛方式。觉囊派是藏传佛教五大宗派之一,他空见和时轮金刚为其核心传承。觉囊梵音古乐以在壤塘县中壤塘藏洼寺所传承最具代表性。该乐种已活态传承一千多年,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2011年,觉囊梵音古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在汉文史料中又有“喇嘛教”、“西藏佛教”和“藏传佛教”等称谓,藏族自称为“桑结却鲁”或“囊伟登巴”,意为佛教、大乘佛法。“喇嘛”这个名称在汉语中被广泛应用,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实际上“喇嘛”是藏语的读音,意为上师或上人,不仅可用于僧人,而且也可用于恩师、德高望重的其他俗人。所以把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是不符合其教义和教理的。因藏传佛教各教派在身着的袈裟、配戴的器物以及持守的教义、修持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派。这些藏语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称谓,例如“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等等,却在汉文史料中被称为“红教”、“白教”、“黑教”、“花教”、“黄教”等等,与藏传佛教本身的称呼有了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玛尔巴译师传》和《米拉日巴传》(以下简称“两传”),是西藏举噶派僧人、著名的传记作家桑结坚赞的两部名著。作者广泛收集民间传说,结合噶举派教史和佛教经典,记述了玛尔巴和米拉日巴的一生。虽难免夹杂某些神话成份和迷信色彩,但通过这两部传记所涉及的史实,仍可窥见当时西藏社会的一些梗概。因此,对于西藏早期封建农奴制社会的研究,这两部传记都提供了许多值得重视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噶玛噶举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支派之一,据说渊源于密宗菩萨金刚持(Vajradh-ara),vajra意为金刚杵,dhara意为持、执。藏文作Dorje Chang,《元史》音译为朵儿只唱。他身呈青金色,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以示金刚部菩萨摧毁魔敌之坚毅智力。vajra亦表如来金刚智印。密宗谓释迦牟尼讲说密法时现金刚持身  相似文献   

15.
艾什耳里派(Ash‘arlrah)是伊斯兰教正统派经院哲学(kaLam,即新“凯拉姆”)的主要流派。该派由阿布·哈桑·阿里·本·伊斯梅尔(AbuHasanaL—Asnari,公元873—935)于十世纪初创立于巴格达,其绰号人称艾什耳里(中译又名阿沙里),故得名。艾什耳里生于伊拉克巴士拉城,系该地仲裁人艾布·穆萨的苗裔。他从小追随穆尔太齐赖派,受教于该派巴土拉的著名教长阿布·阿里·祝巴仪,学习教义和教律,直到四十岁左右。尔后,他同老师祝巴仪在教义学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从而脱离穆尔太齐赖派,后迁居巴  相似文献   

16.
佛教中有所谓“大乘”和“小乘”两大教派,大乘教派是佛灭后(公元前486年)逐渐兴起的一个新教派,其正式形成的时期,大概在公元初纪。自此派建立,方将原始佛教(即佛陀的最初教义)以及部派分裂时代(约公元前四世纪至一世纪间)的佛教称为“小乘”。自此两派形成长期对抗形势,互相贬斥,纷争极烈。小乘以大乘为非佛说,大乘则卑视小乘,几同外道。这在中国情况就有所不同。佛教初轮入,即大小二乘同时并入,并且大乘教很快取得优势地位。在中国所建立的佛教各宗,多数属于大乘,小乘只有“毗曇”(后  相似文献   

17.
在古诗英译方面,我国学者大致分为以许渊冲为代表的格律诗体派和以翁显良为代表的散体派.在此从许渊冲诗歌“三美论”入手,通过译诗对比,分析该理论在传承性、综合性和历史性方面的优越性,也正视了其因韵害意等方面的局限性,进而提出通过效仿“《史记》三家注”的方法实现古诗英译多家注,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展现古诗精华.  相似文献   

18.
唐代中期,以元稹、白居易为核心形成一个客观存在的诗派,在当时及后世均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既以“元和体”特指“元、白诸公诗”.又单立“元白体”.足见其文学史地位。在体派纷呈的元和诗坛,元稹、白居易大倡儒家诗教的功利性文学思想以及为时为事而作的写实化创作实践,显然是元白一体得以确立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1949——1966)小说创作有没有形成流派,目前还是有争议的问题。 李国涛、方浴晓、刘再复、楼肇明、刘锡诚、蔺羡璧等同志认为存在一个以赵树理为主将的“山药蛋”派或“山西派”。冯健男、鲍昌等同志提出了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还有人提出了以周立波为代表的“茶子花”派或“湖南作家群”。这三种观点的一个共同特点足以地域划流派,每个流派作家都是某一地区人而又以本地区生活作  相似文献   

20.
<正> 李道纯之道统李道纯对“老学”深有造诣。从道统来说,李虽为宋白玉蟾传授下来的,但非南宗直系。他自创“先天派”,成为此派宗师(白云观《道派总录》,又见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著《白云观志》)。他以“中和”为教义,以《道德经》、《悟真篇》为经典(见陈国符《道教源流考》卷二)。闵小艮所辑《全盖心灯》为全真总谱,其中并无李道纯之名。其记载南宗五传至彭耜,在福建创细林宗,六传为萧了真(萧廷芝),亦未列李道纯。李在扬州一带开“先天派”,虽系南宗闰统,但功法则接近北宗,以炼心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