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少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0(2):63-64
2 0世纪的 2 0年代至 40年代 ,长篇武侠小说兴盛一时 ,形成了我国 2 0世纪武侠小说的第一次浪潮。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有的以史实为基础 ,揉进野史轶闻再经艺术加工 ;有的书中人物纯属虚构 ,但历史背景还是较为真实的 ;有的写法荒诞 ,但想象极为丰富。 2 0世纪的 5 0年代至 70年代 ,长篇武侠小说在港台海外掀起了第二次浪潮。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一是继承发展了章回体的某些优点 ,借鉴了欧美文笔 ;二是小说中的人物都追求一种独立的人格 ;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学世界中有了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神话的流传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神话的独特模式,这种神话模式的形成与传播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一种共生关系。中国神话模式从来就不是一个一贯的独立统一体,也从来没有游离于中国文化体系之外,更没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消失过,它始终都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而神话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构建,对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的塑造,对民族性格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播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神话与中国文化相互交流渗透、转换,融合,共生共存,对中国神话流传模式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汤琳琳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3-106
武侠小说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读者。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武侠小说的翻译面临较大的困难,目前对武侠小说的翻译研究也明显不足。本文从德国的目的论出发,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对武侠小说的人名和绰号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为日后武侠小说的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曾小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3):1-5
从传播的视角出发,以作品与史料为基础,分析当代台湾武侠小说在大陆地区的传播情况。首先,梳理30余年来引入大陆的台湾武侠小说作家与作品;其次,归纳当代台湾武侠小说在传播过程中带有鲜明的集中性与纵深性特征;最后,从作品水平、心理需求与文化认同三方面剖析台湾武侠小说在大陆地区迅速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任传印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佛道文化向来是武侠小说的重要资源,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语境中,武侠作家对宗教亦有借鉴,塑造出不少佛道人物形象。就审美意蕴而言,宗教人物形象传达了宗教思想,同时对儒家德性、民间伦理、现代观念等有所兼容;从艺术性来看,宗教人物形象除少数较有立体感外,其余多具有扁平化、符号化、模式化等特征。从文学史视角来看,该形象群总体多保守,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熊舒琪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6)
《华严经》是华严宗立宗凭依的主要经典,在隋代以前,由于华严经论之学的框架尚未建构形成,因此《华严经》处于经学的独立流布时期。本文将梳理《华严经》及其支品、眷属经的翻译过程,并考察隋以前华严典籍的著录与流传状况,试图从文献学角度描述《华严经》初传时期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7.
民俗范式与20世纪中国武侠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云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56(1):86-91
在 2 0世纪中国武侠小说中 ,有丰富的民俗内容。武侠小说文体的早期发展 ,突出展示为对民俗的崇尚 ,姑且可以称为“民俗时代”。武侠小说中的民俗趣味 ,表现为一种狂欢诗意。还要注意的是 ,武侠小说中的民俗 ,并非原初民俗事象的记录 ,而有着文化化和理想化的变异。探讨武侠小说研究的民俗范式 ,提示我们在整个通俗小说研究中 ,民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继宗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87-89
西方骑士文学是骑士制度的产物,表现虚幻的骑士精神,中国武侠小说塑造平民百姓的精神偶像。作为人类共有的文化,它们之间有同质的一面,但因其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又存在极大差异。骑士文学早已消失,中国武侠小说历经风雨而存在,并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武侠小说翻译中的故事性与可读性——以《书剑恩仇录》英译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侠小说是一种集娱乐性和故事性于一体的通俗文学体裁,同时它又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突出故事性和强调可读性这两个问题。《书剑恩仇录》英译者采用了编译结合、章节重组、以表代注、意译为主等翻译策略,从而实现了故事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何求斌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6):21-25
金庸认为,武侠小说源远流长,又以中国古代社会为背景,因此武侠小说是中国传统的小说形式,与古代章回小说类似,有分回标目、引入诗词、古典白话、说书口吻等特点。他反对将武侠小说写得洋化、现代化,主张回归传统。与传统的形式相应,武侠小说的内容主要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尤其是传统的侠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泰国的榴莲举世闻名,以其巨大的个头,以及独一无二的口感和味道,被人们称为“果中之王”。榴莲的果肉所散发出来的奇异香味,能让远在几十米外的人闻到,它的果肉金黄金黄的,色泽鲜明耀眼,可以食用,果核也可以炒食,全身有多种用途。虽然榴莲是泰国的骄傲,但是,在不以榴莲为主打水 相似文献
12.
李勇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13-16
20世纪是中国武侠小说发展的黄金期。本文旨在从叙事学的角度,在武侠小说文化语境中研究20世纪武侠小说叙事策略的形成和变迁等问题,从宏观上把握20世纪武侠小说文本的结构形态,并揭示其隐藏的思维模式和历史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3.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印尼银行业带来了巨大打击,但经过政府十多年的改革和重组,印尼银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发展又重现蓬勃生机。从中国、印尼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出发,对两国银行在经营绩效、资本流动性、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外部监管和对外开放等进行比较,从中可得出诸多启示。今后中国商业银行要继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改善当下经营模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放宽对外开放力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4.
张兵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6)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侠的兴起及其与小说的结缘为切入点,探讨其文化特征特别是武侠小说中的"武"与"义",才能对武侠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化存在作出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儒学在体制内的流传始自19世纪中叶,早期是通过当地华人社会办书院、学校来传播除了教材,还辅以对朱熹和孔子的崇祀.自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中学的华文课本成为传统上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媒介,而本地大学的中文系以及延续的研究院则从六七十年代开始成为儒家流传和研究的最理想场所.从八十年代开始在新加坡兴起了波澜壮阔的儒学运动,儒学思想最终找到了流传和发展可以依附的体制. 相似文献
16.
徐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1):143-152
武侠小说叙事时空主要以明确、虚拟和淡化历史朝代三种方式指向中国古代社会之“历史”。在这一时空前提下,小说家又主要采取借用和架空两种方式想象重现或“改变”历史生活,既塑造“侠”的形象,又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揭示历史与文明进程的规律和意义。这可概括为武侠小说的历史性类型特征。中国古代社会“侠”的丰富存在和文化传统,是武侠小说的历史前提和文化前提,作为英雄之“侠”的形象塑造、玄妙神奇之“武”的渲染、传奇江湖描绘的要求是武侠小说的文体前提,它们交互作用的结果,使得历史时空成为武侠小说具备本土性、文化性、想象性、合理性、可信性存在的必要时空。武侠小说虽然不是历史小说,但历史性是武侠小说这一中国传统小说类型的根本属性。历史性之于武侠小说,可以产生现实的超越性、感受的真实性、内容的深广性以及侠的形象塑造的丰满性等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蔡爱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6):57-60
历史作为武侠小说中的一种元素,从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程来看,并不是它必须具备的.历史元素在武侠小说中往往以历史细节的形式存在,而这个细节的真伪是无关紧要的.但历史在武侠小说中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即历史观,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关. 相似文献
18.
谭达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26-29
从三国东吴徐整所记盘古神话起,探索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学者所记,及全国南方、北方、东方、西南、中原以及台湾流传的盘古神话,批判了盘古即盘瓠论,盘古源于烛阴论,中国盘古源于印度论,批评了盘古发源于河南论,论述了徐整所记盘古,北传,传于中国各地,中国各地有了新创造,形成多姿多彩的盘古神话,值得中国人自豪。 相似文献
19.
姬颖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5(3):5-7
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小说,尤其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不仅为国人所喜爱,而且在西方,特别是英、美两国也广泛流传,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掀起研究的热潮.其研究方法和学风、文风等诸方面多有新意,别有洞天,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张熙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中国大学经历几千年的风雨,诸多不合时宜之处如同一恶性肿瘤日益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近代巨变使人猛醒:确该有新鲜血液注入。五四运动的急风暴雨,犹如一剂猛药撼动了这一痼症,但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一概否定,使涤去糟粕的同时,精华也遭流弃。间接导致了民族自信心的丧失。及至现代,中国对外来文化进行重新选择吸收,对民族文学的认识也更趋客观。由泰戈尔到川端康成,他们用自身的成就证明:立足自身民族文学,对各国的优秀文学采取兼色并蓄的态度,才是未来文学的出路。武侠小说作为俗文学的一员,其产生、发展及在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汇洪流中的变化,终于使它确立了自己的方向,即未来文学的方向。由此诞生的新派武侠小说融汇中西,终于在世纪末的近几十年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